建起“空中桥梁”——伊尔-76运输机在阿富汗(六)

1989年2月6日,就在大部分苏军都在从阿富汗撤出之时,却有一个人乘坐着伊尔-76沿相反的方向飞往喀布尔,他就是阿富汗共和国的新任军事总顾问加列耶夫大将。他的任务是协助阿军继续战斗下去。苏军虽然撤出了阿富汗,苏联领导人却不想彻底抛弃人民民主党政府。

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意识到了苏军在阿富汗继续战斗下去也不会取得胜利,只能白白牺牲,最终决定撤军。他希望通过撤军换取其他国家停止对阿富汗反对派的援助,促进阿富汗问题政治解决。也就是说,阿富汗依然保持一个相对中立的状态,不会威胁苏联的安全。然而,西方国家故意无视这一条,继续向阿富汗反对派提供大量援助,意图让反对派武装推翻纳吉布拉政权,彻底夺取战争的胜利。

这样一来,苏联单方面从阿富汗撤军什么也没换来,中亚地区的安全依然受到严重威胁。在1989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已经愈演愈烈。如果让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在阿富汗掌权,对中亚的冲击可想而知。所以,苏联不能彻底放弃纳吉布拉政权。

于是,为了保证纳吉布拉继续在阿富汗执政,苏联继续向阿富汗提供巨额军援直到自身解体。而伊尔-76则一直扮演着向阿富汗提供援助的空中桥梁这一角色。1989年2月15日至年底,一共有5280架次的运输机载运71027吨不同种类的货物飞抵喀布尔,其中一半以上的货物的伊尔-76运输的。这些物资使得阿军得以守住贾拉拉巴德和霍斯特等省城,在苏军撤离后的第一年坚持了下来。

当时,伊尔-76驻扎在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境内的机场上。每个机场配备4-5架伊尔-76运输机分队。执行空运任务一般是从塔什干机场、卡尔希机场起飞,飞往喀布尔。执行任务的军事运输航空兵部队都是从乌克兰抽调的,来自扎波罗热、梅利托波尔、克里沃罗格等机场。每支部队只执行一个月的任务,就实施轮换。

1990年初,轮到驻扎在梅利托波尔的军事运输航空兵第25团(隶属于军事运输航空兵第7师)执行空运任务。该团于1月刚刚接受了新的伊尔-76МД运输机。1月8日上午,第一批5架伊尔-76МД运输机在瓦列里.赞莫尼特中校的指挥下从从梅利托波尔飞往卡尔希机场。这时由于日内瓦协定的限制,苏联军用飞机不能出现在阿富汗上空。

因此,在卡尔希机场,这些伊尔-76МД运输机都经过了特殊的改装,拆除了军事设施,飞机也涂上了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不过,伊尔-76МД上的电子干扰设备和红外干扰弹发射装置并未拆除,以抵御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威胁。尾炮虽然拆除了,但是尾炮手还是坐在尾炮舱,以观察飞机后半球的情况。

此时,阿富汗政府军最重要的作战力量是战术导弹兵和炮兵。通过它们,阿军可以远程打击”圣战者”。火箭炮兵齐射也是阿军火力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伊尔-76МД运输的主要是炮弹、战术导弹,包括“飓风”、“冰雹”、“旋风”火箭弹,各种地雷,迫击炮弹以及“飞毛腿”导弹和“月亮”导弹。

军事运输航空兵 团的机组一般每天凌晨3点起床,完成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些准备工作中,检修并开启惰性气体发生器,让惰性气体为油箱增压是极重要的一件,它可以避免油箱被击中后爆炸,是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清楚5:00,伊尔-76МД从卡尔希机场起飞。为防不测,每个机组成员随身都带有枪支。飞机在喀布尔卸货之后返回,一般当天中午能返回卡尔希机场。

中午时分,运载新的一批弹药的卡车已经来到了卡尔希机场。机组人员稍事休息就得开始给飞机装载弹药,准备明天的飞行。整个机组齐上阵,和地勤人员一起把货物装上伊尔-76.随后,就要填充红外干扰弹和雷达干扰弹了。伊尔-76МД运输机装备的是АПП-50干扰弹发射装置。АПП-50装置可以同时填充3种类型的干扰弹。干扰弹可以1~4发齐射,也可以间隔发射。

АПП-50装置能装载24枚干扰弹,总重53 - 56.5千克。АПП-50装置被安放在起落架整流罩内(也有的型号位于机身后部),一共4个,总共可容纳96枚干扰弹。为保安全,在阿富汗伊尔-76МД每次起降不管有无防空导弹都放干扰弹,所以机组成员每天都得重新装满96枚干扰弹。

此外,高强度地执行任务对伊尔-76的磨损不小,这就需要卡尔希机场的地勤人员对伊尔-76进行维修。首先,要更换磨损的起落架轮胎。如果不及时更换磨损的轮胎,飞机着陆时就有可能爆胎,1990年军事运输航空兵的1架伊尔-76М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还要给液压系统补充液压油,清洁飞机的空气过滤器。由于阿富汗扬尘很厉害,空气过滤器经常塞满了灰尘,无法使用,地勤人员不得不经常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