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功成而终得善终,大明的万里长城——徐达

在明初那个辉煌的时代里,有名臣有猛将,有智机天下无双的刘伯温,有勇冠三军的常遇春。但是在明初的武将中,最耀眼的却要数中山王徐达,一个文武双全的盖世奇才。

徐达小时候确实是农村的庄稼汉子,每天在田里抛食。可元朝让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徐达只好就近参加了起义军。

打仗嘛,对于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来说很难,但是对于一个小兵来说却很简单,一刀砍出去要么生要么死。

而徐达运气也很好,因为他遇见了自己的老兄弟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他们打虎跳涧、攻驴牌寨,逐渐的收拢了2万人马。

老朱也渐渐的发现自己的老兄弟徐达是个人才啊,或许有些人的真的是天纵奇才,对于没有读过任何兵书甚至大字不识一个的徐达来说,战场似乎是他天生的领地,对于战机的把握,对于军队的指挥,他似乎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后来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24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淮西二十四将从这里开始,徐达的军事辉煌也从这里开始。

攻和州、拔采石,下太平,并进一步图谋集庆,随后徐达又攻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皆克之。在一步步的血战中,他开始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正如一把宝剑,经过一次次战争,终将出鞘,他的锋芒注定让世人震惊。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他们虽然同树反元旗帜,但各有矛盾。朱元璋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其中,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势力最强。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这个时候在一路征战中展现才华的徐达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朱元璋的一员大将,已经成为了统领一方的帅才,于是徐达开始分兵独领一军。

至正十九年,徐达进攻池州,大破其栅江营,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接着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一鼓攻克潜山。

之后,徐达回到镇池州,对安庆形成了水路夹攻的形势。赵普胜是陈友谅军中大将,智勇双全,据守安庆,诸将攻之不克。于是徐达用离间之计,使陈友谅杀赵普胜。攻下枞阳水寨。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徐达大破陈友谅,斩首万余,生擒三千。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缴获战马两千匹,精食数十万石,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徐达再次大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1500多人,并缴获大战船一艘。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平定武昌。随后连克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潭州(今湖南长沙)、归州(今湖北秭归)、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等,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达又开始了征讨张士诚,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并于至正二十六年彻底攻破张士诚,如果说打陈友谅是朱元璋亲自动刀,那么张士诚就是完全败在了徐达手下。

到了这个时候徐达已经基本坐稳了朱元璋麾下第一大将的位置,一个不败名将新鲜出炉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这是徐达一生最光辉的时刻,也是一个中国军人最荣耀的时刻。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一路上徐达再次展现出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达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徐达帅军包围大都,然而大都无人守卫。元朝亡。

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劲敌。就是这个王保保,被朱元璋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大元第一名将。

但是终究敌不过徐达,太原一战,数万蒙古骑兵一战而末,所谓的王保保在徐达的奇袭之下,未及披甲就兵败而逃了。

王保保逃到大同,由大同移军定西,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冬,率军围攻明军于兰州。徐达率主力赶到,在定西以北对垒。这次徐达决定与王保保决战,双方正面交锋,徐达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所谓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在徐达面前终究一败涂地。

随后徐达又多次帅军北伐,打的北元望风而逃。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一代名将,黯然离世。

徐达不是常遇春那种不世猛将,相反他更是一个类似于唐之李靖,宋之岳飞的不世统帅。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或许能够概括他的特质。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