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清官,为何海瑞一生总被排挤,曾国藩却人缘广博平步青云?

隆庆三年(1570)的夏天,海瑞来应天做巡抚了。

(一)这一年夏天,应天出怪事了

隆庆三年(1570)的夏天,海瑞来应天做巡抚了。朝廷任命的消息刚传出来,整个应天就出怪事了。

昔日腰缠万贯的土豪脱下了高档服装,换上补丁遍身的破衣烂衫。平日里乐于炫耀显赫的朱门大户,争相将自家红门涂上了黑漆。往常总是挤满达官富商的高档娱乐场所空无一人,纷纷倒闭。

政府机构里,从知府到县令全都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曾贪污受贿过的官员一个个自动辞职。有个镇守太监路过应天,地方上没人招待他,本还想发脾气的,听说海瑞要来赶紧跑路。

害怕海瑞的,当然都是官员和富户,应天的穷苦百姓得知海瑞要来,无不欢欣鼓舞。

海瑞果然没叫百姓失望,他到来之后,每天巡抚衙门都被挤得像菜市场一样,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大多是穷人来递状纸的,最多一天竟然收到了三千多张状纸,多是富人败诉。

于是,穷人都敬称他为“海青天”,贪官和富人对他恨得牙痒痒,叫他“海阎王”。

海瑞骂皇帝

(二)海瑞骂皇帝,一战成名

海瑞这一次之所以能来应天做高官,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望,都是因为5年前,他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明世宗朱厚熜在希冀修炼长生最迫切的时候,收到了来自户部主事的折子,原折叫《治安疏》,因为言辞激烈,直指要害,胜似面斥,不留情面,主旨为“直言天下第一事”,后世将之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

这本折疏的大意是说,皇上昏聩太久了,天下人早就对你不满了。你信任的人很多都是奸臣,你一直想要的长生不老也只是个笑话。你再不振作起来,国家就完蛋了……反正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通臭骂,其中最难听的是这两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您做皇帝之后,老百姓都成了穷光蛋。天下人早就看您不顺眼了。

折子是海瑞写的,这件事史称“海瑞骂皇帝”。上疏之前,他早已买好了棺材,安顿了家人。可见他骂皇帝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就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用自杀式的谏言唤醒皇帝,从而拯救江河日下的大明江山和受苦受难的苍生黎民。

然而,嘉靖虽然昏庸,却也识得海瑞是个忠臣,将他关在牢里,始终舍不得杀。至此,海瑞清官之名,名扬天下。“直声震天下,上自九天,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也。”两个多月后,嘉靖龙驭宾天,新皇帝隆庆即位当天就释放了海瑞,在内阁首辅徐阶的举荐下,海瑞一年三次提升,做到了大理寺左丞,两年后,他又被提升为应天巡抚。

海瑞在应天工作期间,徐阶退休回家,成了海瑞管辖下的一位乡绅。不久海瑞勒令富户退田,而徐阶恰是其中最大的富户,因而受到的冲击最大。平心而论,徐阶对海瑞不仅有提携之义,更有救命之恩,当年他骂皇帝被打入大牢,刑部主张判处绞刑,是徐阶将此事压置,才留他一命。此时的徐阶虽已不在朝廷任职,但虎老余威在,凭他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要扳倒海瑞还不是易如反掌,他只略施手段,海瑞就被调到南京总督粮储。

海瑞一气之下辞职,回了海南老家,一走就是十五年。

张居正做首辅期间,一直不用海瑞,他对海瑞的评价是:这个人有抱负有志气,却缺乏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终于想起了海瑞这个道德楷模。清官不用,何以证明自己是明君!万历亲自下旨,启用海瑞做了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三个月后,又将他提拔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尽管这一年,海瑞72岁,离他去世已不到两年。

出淤泥而不染,不染并非意味着一定要隔绝世俗。

(三)清官之死,可谓大悲

1586年,海瑞任南京右都御史之前,向万历皇帝提出了一个惹是生非的条陈:要杜绝官吏的贪污,除了用重典之外别无他法。他极力建议恢复太祖皇帝当年的严刑峻法,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

面对他一本正经的建议,皇帝也只得一笑了之。明朝官员俸禄很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不贪怎么养家糊口。在万历时期,绝大多数官员都贪污,若要恢复严刑峻法,国家体制非得瘫痪不可。

海瑞是诊断的能力,却不是治病的妙手。他知道贪腐横生的官场现实,却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对症办法。

万历皇帝对海瑞的实力非常了解,所以他曾对海瑞有个批示,大致是说,用他做实际工作是不合适的,但用来做道德表率还是很合适的。海瑞看到皇帝的朱批非常伤心,一连7次向皇帝递交辞呈,每次都为御批所不准。

海瑞临终前特地叫来下人,让他们把兵部多算的7钱银子的柴金退了回去。一贯清廉的作风,他要坚持到底。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余下白银8两和旧衣数件。这么点遗产肯定不够殓葬之资,他的棺材钱都是同僚们捐助的。

初入官场,海瑞就为自己制定了“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三大标准,他这一生按照往圣先贤的训教,以全部的气力肩负为民请命,剑指贪污腐败,却始终事与愿违、仕途不顺、不受重用,最终他没做成什么对国家人民有实际利益的大事,只是成了千秋彪炳的道德表率,体制内寂寥的独行者,官场里悲怆的侠客。细细想来,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诚心做事的人来说,可谓大悲。

后来,海瑞被后世封为了门神,他的画像被贴在家家户户的门口,他以不屈不就的精神,顽强地守护着世人的家道安宁。人们以一种超越生死的崇敬,安抚着他生前抱负不得施展的委屈和心酸。

难道生在腐朽昏暗的时代,做清官就注定难得出头之日吗?海瑞死后,这个令人悲愤不平的问题在世间纠结回荡,却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直到200多年后,在一段比明朝更加昏聩复杂的岁月里,一位清官横空出世,他凭借自己坚韧的修为和出类拔萃的调和能力,成为整个王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对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出淤泥而不染,不染并非意味着一定要隔绝世俗。活在腐朽的人世间,仍然能实现一个清官的宏大理想。

惟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

(四)曾国藩:“不靠做官发财”

刚出山时,曾国藩为了表明自己“不靠做官发财”的决心,给湖南各界写过一封公开信:“惟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

曾国藩管理湘军期间,在财政上实行“一支笔”的管理办法,也就是说湘军的所有收入,他都有绝对的支配权。湘军并非国家正规军队,拿不到财政拨款,军费由曾国藩自筹,怎么花当然也完全由他说了算。可是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三年天京被攻克,曾国藩先后报销军费近三千万两,在现存的史料中,我们找不到他把公款装入自己口袋的记载。

曾国藩人生的最后十二年,一直在做总督,十年的两江总督,两年的直隶总督。在清代的政治体制中,总督相当于皇帝在地方上的直接代理人,总揽地方的一切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曾国藩做总督之后,虽然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但他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

因为远离京城,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同僚和下属,不用出入宫廷,他穿衣越来越随意,甚至到了不修边幅的地步。在吃的方面他一向不讲究,有时请客吃饭居然还用破瓦盆。曾家的女人跟社会最底层的农妇一样,事事躬亲,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下厨烧饭、纺纱织布、打扫院落,基本上没有一点消停的时候。

海瑞的志向是做清官,他希望官场“至清”,不光自己拒收灰色收入,也用这样的标准要求下属。他做淳安县令时,就把下属的各项津贴都取消了。他对大家说,知道你们收入太少,难够养家,好在衙门的工作也不忙,大家可以找时间外出打工,或者做点小本生意贴补家用。他自己带头,在家属院旁边捯饬了块菜地,一有空就去种菜。

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说:“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大意是说,人人都看中自己的名声,如果我受了清官之名,那别人就得承受不美之名,这样不就给别人难堪了吗?就官场贪腐问题,曾国藩的看法明显更加通透和睿智,他只求“自清”就好,至于手下人是贪是廉,他并不多加干涉。

做封疆大吏之后,曾国藩虽然给下属发过一条指令,说自己不收官场上例行的见面礼。可一点不收好像又太不近人情,不利于与下属建立感情联系,所以遇到实在难以拒绝的情况,他就会从别人送来的礼物里挑选一些价值最轻的收下。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派人把家眷从湖南接到安徽。庐州知府唐景皋得知后,给曾国藩送去了大量的居家日用物品。其实这也是官场惯例,因为庐州知府就驻在安庆,当时通常都是由驻在省城的官员负责布置总督府。唐景皋送来的物品,从家具到被褥应有尽有,曾国藩只收了草席七领。

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给曾国藩贺寿。尽管之前曾国藩三令五申,不收贺礼,但鲍超还是带来了十六大包礼物,其中包括许多名贵的古玩和珠宝。曾国藩为了不让这位老下属难堪,从中挑了一件绣花小帽收下,其他的都还了回去。

(五)一个只能傲霜雪,一个可以充栋梁

晚年曾国藩在给长子曾纪译的信里写道:“余将来不积银钱留给子孙。”他还交代孩子给自己办丧事不能收礼。

他死后的遗产只有存在江宁布政使衙门的一万八千两养廉银,这些钱办丧事时用光了,他说到做到,果然没有留下多余的钱给子孙。然而这有什么关系,他已将比钱财更重要的东西——“勤俭克己”的优良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所以曾氏后代人才辈出。

曾国藩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只要清官之实,不图清官之名,所以他人缘广博,福慧双修,而海瑞呢,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当年他骂皇帝被捕入狱,户部司务何以尚上疏救援,结果被牵连入狱,海瑞在狱中没怎么受刑,何以尚倒是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后来海瑞出任吏部右侍郎,何以尚刚巧是他的属下,两人相见海瑞待他以长官接见下属之礼。何以尚很生气地问他:“咱们属生死之交,你就不能以客礼相待吗?”海瑞很端肃地回答:“朝廷礼制如此。”何以尚愤慨地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海瑞一贯如此,他固执地活在自己设置的限定里,觉得他人皆错,不知人情为何物,更不晓变通为何物,他辛苦地活着,痛苦地挣扎,一生被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曾国藩,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他刻苦自砺,全力内圣,最终是为了实现外王之业,来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大事。

明代思想家李贽这样评价海瑞:“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他活成了楷模,甚至化身成了神,却再不是世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而曾国藩终成栋梁,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曾国藩清史稿传》称他“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在曾国藩的倡议和领导下,中国有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海瑞和曾国藩,同为清官,一个只能傲霜雪,一个却做了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