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四贵之一,文武全才,威慑突厥,只因小妾太美,招来杀身大祸



苏威与高颎、杨雄、虞庆则是隋文帝朝的四大得力大臣。

隋文帝杨坚对他们恩宠有加,大方赏赐,大方升官。

这四人因此尊荣无比,被时人称为“四贵”。

“四贵”之中,杨坚又特别倚重高颎和虞庆则。

开皇九年(587年),隋灭南陈,杨坚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喷着满嘴酒气说:“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

高颎在杨坚担任北周左丞相时代,就早早投靠杨坚,甘心接受杨坚驱使,并在平定尉迟迥叛乱时临危受命,出任监军,力扭乾坤,奠定胜局。

而在平定南陈的过程中,他在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就献上了“农时骚国”之大计,即每到江南水稻收割时节,就持续不断地跨江扰敌,搞得陈国财力俱尽,苦不堪言。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任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而让高颎担任晋王杨广元帅长史,全权决断三军参谋事项。

所以说,平灭南陈,高颎功居至伟。

虞庆则本姓鱼,出身于北方豪强家族,其父虞祥曾为北周灵武(今宁夏吴忠境内)太守,后迁居京兆栎县(今陕西临潼北) 。

虞庆则幼雄毅,性倜傥,身长八尺,有胆气,善鲜卑语,身被重铠,带两鞬,左右驰射,当地的豪杰对他敬畏有加。

虞庆则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被北周武帝授予仪同大将军,出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长史。

宣政二年(公元579年),虞庆则与时任内史下大夫的高颎跟随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

大军得胜班师时,高颎建议留下虞庆则镇守当地。

虞庆则于是被任命为石州总管。

虞庆则任上恩威兼施,境内清肃,稽胡中有八千户人因为仰慕他的义气前来归附。

北周宣帝崩,虞庆则也紧跟着高颎的脚步投靠了杨坚,在杨坚鞍前马后效力。

杨坚在称帝前夕,有心要屠灭北周皇族宇文氏,又担心遭受天下非议,犹豫不决。

虞庆则是个狠人,力挺杨坚,不断劝谏和鼓励杨坚高举屠刀,斩草除根。

高颎也与虞庆则持相同意见。

杨坚于是再无顾虑,干脆利落地诛杀了北周皇族。

突厥可汗沙钵略妻为北周千金公主,其以恢复北周为旗号,大举入侵。

右仆射虞庆则和左仆射高颎分别领军出原州道和宁州(今甘肃宁县),痛击来犯之敌。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突厥内部出现分裂,杨坚趁机派虞庆则出使,与西突厥结盟,共抗东突厥。

虞庆则马到功成。

杨坚因此龙心大悦。

于是,就有了杨坚在平陈庆功宴上大赞高颎和虞庆则之语。

平灭南陈,杨素、贺若弼和韩擒虎等人都是立有大功的,贺若弼和韩擒虎之前有过在殿前争功的不愉快之事发生。

杨素有心争功,却又害怕会触怒到杨坚,这会儿看到杨坚大赞高颎和虞庆则,心存不满,抢过话头,高声赞美说:“高颎和虞庆则能立大功,不过都是因为皇帝的至尊威德所致。”

不用说,杨素这一句话,既打压了高颎和虞庆则,又捧了杨坚,让杨坚乐得心花怒放。

虞庆则是个粗线条的人物,一看到自己的功劳被杨素轻描淡写一句话抹杀,竟然不顾及杨坚的感受,指着杨素的鼻子说:“杨素前出兵武牢、硖石,若非至尊威德,亦无克理。”

杨素看虞庆则学自己说话,大怒,大揭其短。

虞庆则忍无可忍,针锋相对,反唇相讥。

好好的一场庆功宴,被虞庆则闹成了揭发大会。

最后,杨坚出面做和事佬,制止说:“今日计功为乐,宜不须劾。”

不用说,虞庆则在这次宴会上的表现,给杨坚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事实上,杨坚在虞庆则出使突厥时,就对虞庆则有看法了。

虞庆则出使之前,杨坚为了与西突厥结成对子,曾千叮咛、万嘱咐虞庆则,说:“我欲存立突厥,彼送公马,但取五三匹罢了。”

但是,虞庆则犹如风吹过耳、水淋鸭背,对杨坚的话丝毫不放在心上,不但全盘接收了突厥人送的上千匹好马,还高高兴兴地娶了突厥可汗沙钵略之女为妻。

虽然虞庆则也完美地完成了与西突厥结盟的任务,但他这种自作主张的作派,杨坚不喜欢。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岭南人李贤据州反叛。

杨坚让大臣讨论派谁去平叛。

诸将争相请战。

杨坚却不同意,扭头对虞庆则说:“位居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何也?”

在朝堂养尊处优惯了的虞庆则惊醒过来:嗯,不能光享受不付出,该为国家出力了。

他诚惶诚恐地请求带兵出征。

杨坚马上签字同意,任他为桂州道行军总管。

接着,又任命他的小舅子赵什柱为随府长史,跟随他一起去。

杨坚为什么不让其他人前往,偏偏就指定由虞庆则负责呢?

其实就是赵什柱在背后搞的鬼。

话说,虞庆则既娶了赵什柱的姐姐为妻,后来又娶了突厥可汗沙钵略之女为妻,仍欠不足,广纳艳妾。

他有一个艳冠一时的小妾,与赵什柱勾搭成奸。

这个赵什柱为了光明正大地占有这名艳妾,就决心把虞庆则往死里整。

但是,虞庆则位高权重,高居朝堂,没病没灾,怎么整得死呢?

岭南人李贤发起叛乱,赵什柱觉得是一个契机,想把虞庆则支出朝廷,相机下手。

所以,在杨坚还没召开选将大会之前,他大造舆论,四处宣布谣言,说虞庆则对朝廷不忠,一千一万个不愿意领兵出征。

这句话传入了杨坚的耳中,杨坚于是重点观察虞庆则在选将会上的表现。

偏偏,虞庆则在会上一言不发,对出征毫无兴趣。

杨坚大为恚怒,暗暗记下了这笔账。

虞庆则很能打,到了岭南,三下五除二就搞惦了叛乱。

眼看,这次远征就可以平安归来了。

但是,虞庆则不知道自己身边有小人,班师经过潭州的临桂镇,看到这儿地形险恶,一时职业病发作,发表了几句感慨,说:“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

等的就是这句话!

赵什柱生活的时代没有录音机,他能做的就是把虞庆则这句话一字一句在牢记在心,然后骑着快马到京城向杨坚禀告,说虞庆则认为潭州险固,想据潭州造反。

杨坚早就看虞庆则不顺眼了,不给虞庆则任何辩解的机会,命人将他诛杀。回头拜赵什柱为柱国。

表面上看,虞庆则是因为后院艳妾太美,死于女人祸水。但《隋书》史官一眼看破其中深层原因,深深地感叹说:“高祖沉猜之心,固已甚矣。”

最后补一句,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杨坚也对高颎起了猜忌之心,有杀高颎之意。但是,事到临头,幽幽说了一句:“去年杀虞庆则,今兹斩王世积,如更诛颎,天下其谓我何?”下令将高颎除名为民,仅此而已。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有人问我,读什么书才能全方位掌握中国的通史?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去读《资治通鉴》。


不过,《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大家读来可能会有些累。那么,可以选择白话文。

《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