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九江有着十分丰富的旧城遗迹,

一些老街老巷的名字和由来,

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



老地名是九江历史的见证,不应该被湮没,但是被年轻人所熟知的老地名多半也只是身边的老街巷。


然而,有很多已查无此地的老地名正在被人们遗忘,逐渐成为历史。


九江究竟有多少正在消失的老地名?

希望唤起九江人对往昔岁月的记忆。


消失的老地名

西园

画家孙慕文画笔中的西园一景


晚清时期,这里是九江府署所在地,府署衙门西侧建有一大片花园,称为西花园。西花园在当时以其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而著称。1918年,官府拆府署衙门变卖地基迁址重建,西花园遂逐渐凋败。后来,许多人在此占地建宅,西花园逐渐成为民居区。后人为了顺口,遂以西园代替西花园之称,西园由此而得名。


大校场

大校场被改建为和中广场


南倚羊眠山,北临原清军营盘和演武厅,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旧时是军队操练习武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这里建起体育场,市里一些重大体育赛事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在此举行,还举办过多次商贸经济活动。2005年,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改建为和中广场。


龙开河


所有的九江人都不会忘记曾经有一条清洌洌的河水绕城回旋,支支汊汊的阡陌水巷在城西铺陈了几百里,许多老九江人世代靠水繁衍生息,驾船走南闯北,这条河就是龙开河。


龙开河全长47.2公里,洪水季节可通行30吨以下的帆船。自古以来,浔阳就是一个重要的商埠,长江航运的发达,使这个港口空前繁荣起来。龙开河入江口乃至沿河上溯几里路,成为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同与之毗邻的湓浦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所以,古代那一带成为浔阳古城的重心,只是到近现代才东移南渐。


1996年,为了提升城市经济水平,龙开河被填埋,取名为九龙街。


老铁桥


龙开河铁桥,是九江通往城西交通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在宋朝时就建有浮桥,明清数次重建,屡建屡废。浮桥用12条桥船构通,4名桥夫管理,由德化县、瑞昌县各出资其半。民国四年,改浮桥为木桥。桥身中部有3米宽合式过船装置。民国十五年筹划改建铁桥,由南浔铁路出资,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民国二十年竣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九江时,在龙开河岸登陆,两军在铁桥两头激烈交火,后国民党军将桥炸毁撤退。日军占领九江后为其交通需要加以修复。到1970年,不知是否出于通行机动车辆的考虑,将铁桥的铁梁拆除。在原桥墩上改建了混凝土四肋双曲拱桥,更名为东风桥。九十年代后期填龙开河,河上桥梁失去使用价值,被彻底拆去。存在40年的老铁桥,只能留在老九江人的记忆中了。


扬子巷


这里和九江其他老社区一样,有着窄窄的小巷,有蹒跚买菜的老人,有卖力吆喝的小贩,但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市井之声显得更加温暖。人们总是在相遇的时候互相打着招呼,买卖双方仿佛是多年的邻居一样话着家常。


起初,这里没有太多人家,后来房屋却成排地盖起来,形成了一条巷子,那就是扬子巷。


杨子巷于九江市中心城区的西部,靠近外贸码头,紧邻九龙街,2009年夏天被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全部拆迁。


此外,对于扬子巷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清代同治年间修纂的《德化县志》记载:“杨泗庙有三:一在龙开河,一在赤松乡团洲陈家大屋,一在小池口六保置有良地六亩。”根据上述历史资料,杨泗巷因有杨泗庙而得名,随着时间推移,杨泗庙的消失,人们则顺口叫起杨子巷这个名称。


春安里

上世纪70年代从空中俯瞰春安里(红圈部分)


春安里的北面是南浔铁路,南面为飞机坝和龙开河故道(死水港)。飞机坝残留部分于2010年全部拆除,龙开河古道(死水港)于90年代初填埋。


十里铺


早在柴桑郡的年代就有十里铺集镇,其名也正是因离郡十华里而得,十华里也就是5公里。


有关十里铺的传说里还有一段跟周濂溪(周敦颐)还有些关系。据说周濂溪去世之前对家人有个交待,让他们在自己死后抬着遗体向庐山走,走到哪行竿断了,就葬在哪里。结果,在十里铺附近,竹竿断了。


因为扼守九江城与庐山之间,还是星子、通远、海会等地进九江的要道,十里铺自古就是人货往来必经之处,大家往往会在这里歇歇脚。于是道路两旁,酒肆林立,商家众多,远比一般农村集镇要繁华得多。


往事如梭,今天的十里铺早已不是小集镇,而成了庐山区的中心城区,一片繁华街影,往日旧景已无处找寻,唯剩十里老街似还可追忆。


和尚分


老105国道穿和尚分而过,此道路在修建前就是一条重要的古驿道,而九江地处鄂、皖、赣、湘交界处,四省通衢,交通便利,释儒场所林立。相传北宋末年,战乱不止,一群由北方南逃至此的和尚,渡江(长江)后在此处茶水摊歇脚,因人数众多,难以找到合适的落脚之所,大家商议之后,就此分手,投奔到附近的大小寺庙之中,因此“和尚分”之名就此留传至今。


另一说为“和尚分”乃是“和尚坟”的误传,庐山脚下古刹众多,比较有名的如净土祖庭---东林寺,其它如西林寺(现更名西琳寺,苏轼诗题“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所)、铁佛寺、能仁寺、归宗寺等,千百年来名僧也层出不穷,如东晋的慧远大师,唐朝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建国后的果一法师等。据说古代(具体哪个朝代记不清了)一位有名的高僧圆寂之后,建墓塔于此,当地人白话叫“和尚坟”,因历史久远,几经兴衰,墓塔早已荒废,这一说也就无从考证了。


现如今的“和尚分”因九江市2008年的经济适用房项目,2011年的南山公园项目,已被整体拆迁了,平掉了周边的山丘林地,因此这一有着悠久历史,又有一点“怪怪”的地名恐怕不久也要永远地消失了。


当然,这只是不完全统计的结果,

作为“老九江”的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与大家分享更多迈向历史长河的老地方。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九江市区里的灯光夜色是越来越美。

一次次改造后的城市,

却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真正的老九江正在一点一点被岁月吞噬,

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 掌中九江记者 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