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战车海外首秀:I号坦克初战西班牙

钢铁城下的跃马人致力于基于新材料,提供新细节、新观点、新评价以取代一切旧观念

1936年10月,首批32辆I号坦克和1辆小型装甲指挥车运抵西班牙,托玛中校指挥下的德国坦克兵也一并抵达。与德国空军飞行员不同,赴西班牙的德国坦克兵主要负责顾问、指导、维修和车辆转运驾驶等辅助任务,而不直接参与作战(不过有时也有例外)。到10月30日,由西班牙乘员操纵的I号坦克就投入了实战,支援佛朗哥将军的国民军部队。

后来的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将军

1936年11月29日,托玛特遣队指挥官在马德里以南20公里的库瓦斯撰写了《关于德制坦克作战效能的初步报告》,其内容如下:

德制坦克在1936年10月30至11月28日的实际运用中,暴露出以下问题:

车体

装甲板可抵御近距离上的步机枪火力打击,但近距离上的密集火力曾导致驾驶员观察窗下方的焊缝开焊。

观察窗上的观察缝未能有效抵御普通弹的铅芯溅射。击中观察窗边缘的弹丸导致观察窗震开,弹丸碎片由此侵入战斗室并击伤驾驶员和炮手。观察窗边缘的密封胶圈亦遭弹丸碎片撕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德国I号坦克

近距离上的直击经常导致观察窗自行开启,推测其未被切实锁紧,故在弹丸撞击下震开。因而有必要对舱盖加以改进(改进措施已应用于迈巴赫指挥车上)。

在部分案例中,观察缝内安装的防弹玻璃曾被此处常见的小口径(6毫米和7.1毫米)弹丸击穿。观察缝的圆弧形边缘即便在弹丸没有直接命中观察缝的情况下,也会改变弹丸入射方向,使其穿入观察缝。由于防弹玻璃仅具有抵御弹片攻击的能力,因而在弹丸直击之下遭到穿透,弹丸随即侵入战斗室并杀伤乘员。

在1辆I号坦克上,固定左侧踏板的第四铆钉头部被子弹打飞,震落的铆钉体飞入车内击伤了驾驶员。经检查弹丸擦痕,可认定该铆钉头部被侧面入射的弹丸削掉。这种情况只发生过一次,应认定为小概率事件。

在部分案例中,I号A型坦克观察窗边缘密封胶条固定框架的埋头螺栓曾被直接命中并凹入车内,但乘员并未因此受伤。

引信灵敏度较高的小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会导致装甲板向内凹陷,但未将其击穿。这种情况曾多次发生,并大多会导致装甲板变形。

I号坦克的侧视图

炮塔

炮塔装甲板可抵御步机枪火力打击,炮塔的焊缝较少,从而减小了脆弱的焊接部位的被弹概率。但在部分案例中,曾有弹丸命中炮塔与车体间的缝隙,将座圈撑开变形,导致炮塔无法旋转。卡死的炮塔需交由军械部门修复。

炮塔观察窗和观察缝存在与车体设备相同的问题。

即便较新批次的I号坦克,其炮塔舱门的密封性也较为不足,雨水能侵入炮塔并导致部件锈蚀。燃烧的汽油也能从舱门缝隙处渗入,致使车辆起火、乘员受伤。

炮塔可抵御引信灵敏度较高的小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在一个案例中,一片外防盾曾被炸坏,并导致焊缝开焊。

佛朗哥将军的I号坦克

防盾

防盾可抵御敌方火力打击。曾有一发小口径炮弹击中防盾,但未能穿透,只导致装甲略微内凹,右侧耳轴损坏,右侧机枪座和瞄准镜安装台的焊缝也连带开焊。瞄准镜内部光学镜片被爆炸冲击震碎(而非炮弹破片打坏),但炮手并未因此受伤,防盾也可修复。

防盾密封性不足,枪弹碎片时常从防盾与炮塔结合部的缝隙窜入,并击伤炮手头部。

同一个车组的合影

瞄准镜

瞄准镜达到了设计要求,虽有数辆坦克的瞄准镜开孔附近遭到枪弹命中,但未能破坏镜体。因坦克在马德里区域经常遭遇近距离火力打击,打开防盾观察窗使用机枪的机械瞄具太过危险,没有实战价值。

M.G.13机枪

即便在西班牙人手中未能得到妥善操作,M.G.13机枪依然表现良好,西班牙人都将其称为使用过的"最佳机枪",我方观点也与此相同。

M.G.13机枪在防盾外的部件极易遭敌火力毁伤,安装于枪管上的防盾部件则是罪魁祸首,击中此处的弹丸会导致防盾内凹并卡住枪管。全部64挺机枪中的23挺就因为此类外部命中而被毁伤,其中只有6挺机枪是因为枪管直接被弹而损毁。因枪管两脚架安装基座中弹,导致2个防盾部件被连带撕裂。鉴于此处常见的敌军防御火力要远弱于欧陆大战水平,坦克机枪如此高的损毁概率确实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西班牙内战中的I号坦克

一旦坦克丧失机动性,或炮塔卡死不能旋转,乘员就无力阻挡迫近的敌军。乘员虽可将炮塔指向敌军来袭方向以逼退试图迫近的攻击者,但当车辆落入大型弹坑中无法旋转炮塔时,坦克手就完全丧失了防卫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各观察窗处安装(开闭式或球形)轻武器射孔,使乘员能向外射击逐退迫近的敌军。因冲锋枪太过长大笨重不适合在狭窄的车内使用,以手枪进行近距离自卫就已足够。

多个案例都已证明俄制坦克的近距离自卫手段不足,一旦坦克遭到包围就陷入束手就擒的境地。

喷火器运抵西班牙后,就赶在坦克首次参战前火速装车。小型喷火器被安装于坦克上,大型喷火器则通常安装于西班牙制的装甲车上。小型喷火器的枪管外覆毡垫后即可安装于右侧机枪座上,其燃料储箱则悬挂于驾驶员舱门上方的把手处,并以卡箍固定在战斗室内左侧壁上。当喷火器安装于坦克上时,可获得更大的有效射程,不过其实战运用的经验仍非常有限。

一个车组的合影

在几个战斗日中,各个坦克连(15辆)曾发射了多达10000发机枪子弹。不过由于西班牙人喜欢沿着街道正面持续扫射以防敌军从建筑物窗口向外射击,因此如此巨大的耗弹量并不具有参考价值。

车外附件

安装于装甲壳体外的附件都遭密集火力毁伤。在首次实战中,大部分车外附件都因敌火力毁伤而无法使用,如16只灭火器中有9只被打坏,而几乎所有参战坦克的车灯都被打飞。

为转运参战坦克,于1936年9月24日临时组建了一支包含民用载重车辆的运输车队。该车队拥有14台沃玛格卡车,10台布辛柴油卡车,1台旺德尔中型越野车和2台BMW边三轮摩托,此外还拥有19台平板拖车和4台机动式铁道装卸坡道车。

结论

从上述报告中不难看出德国坦克在西班牙内战的表现差强人意。不过恰恰这是德国坦克二战中震惊世界的产前阵痛。经过实战历练的德国人对自己的坦克设计理念进行不断总结和改进,才设计出性能更为出色的坦克。

【文章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发。欢迎喜欢原创的朋友多多支持,您的支持是跃马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