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西夏,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

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西夏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重新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而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来袁用等三十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相视惊愕,而众将领则吓得两腿颤栗。

后来军队停止前进,休整十天。侦察的人回报,以为宋军不会很快进击。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军队人马,一昼夜就过了昆仑关,从归仁铺出来布阵。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后,都出来迎战。前锋孙节与叛贼在山下搏斗而死,叛军士气极高,孙沔等人吓得脸色都变了。狄青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出于叛军意料之外。大败叛军,追击了五十里,斩了数千首级,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黎明时,狄青严管着部队开进了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当初,狄青到邕州时,正遇上这里毒瘴弥漫,有人说是叛军在江水上游放毒,将士饮水而死者很多,狄青非常忧虑。一夕,有一股泉水从寨下涌出,取来一喝,味道甘美,部队靠此才渡过了难关。

后复任枢密副使,升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回到京师后,仁宗嘉奖他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并赏赐给他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还特优先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级。起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后,仁宗常为他担忧说:“狄青有威武的名声,叛军应会害怕他的到来。担任左右传令的人,非狄青的亲信者不可,虽然是饮食起居的时候,都应该防备突然袭击的发动。”于是派使者飞驰前线训戒。等获悉狄青已打败叛军,仁宗对宰相说:“快快议定恩赏,慢了便起不到奖勉的作用了。”

起初,李朝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仁宗还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交趾国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再有厚赏。狄青到此后,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说:“李德政(李佛玛)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无利。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如果再向蛮夷借兵,那蛮夷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又怎么抵御他们呢?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采纳。叛军被平定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仁宗均未答复。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离京出任陈州知州。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仁宗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仁宗后为其神道碑额题名为“旌忠元勋”。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说到北宋,除了宋太祖时期的一些开国将领外,能打仗的高级将领真的不多。直到了南宋初期,由于和金国的打仗催生了一批名将如韩世忠、岳飞、吴介兄弟等,后来还出现孟珙等。给我总体感觉是南宋名将似乎比北宋多,这大概跟后来王安石改革,将武人脸上刻字改为手臂刻字,进而提高了武将的地位有关。北宋能打仗高级将领缺乏,尤其是早期追随赵匡胤的开国将领退下来之后,很少能出名将,跟汉朝名将一大推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中原因估计是跟北宋的压制武人制度有很大关系。宋太祖赵匡胤搞压制武人的政策,绝不仅仅是因为赵匡胤本人是武将出身而夺了大周柴氏天下、从而害怕其它武将将来也学他。事实上,当时大周外敌压境的情况下,柴荣死后儿子年幼,显然无法胜任皇帝之职,而赵匡胤是当时最佳人选,而且跟历代篡位者当上皇帝后往往搞死前任皇帝相比,赵匡胤对柴氏算是相当不错了。其实赵匡胤压制武人更多原因看到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的武人专制带来社会动荡等问题,故而压制一下武人,将将领私人武力成为国家武力。经他的整顿将领再也不能专兵自恣,兵士也不敢骄横不法,将领拥立皇帝和取而代之的恶习也消失了。可以说当时赵匡胤此举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总的来说是符合当时条件的。糟糕就糟糕在后来赵光义,本来应该是采取宽松一些,结果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发展到了猜忌武将并将这变成宋朝的家法;据说当时对武将猜忌到了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远在后方的皇帝和朝廷文官大佬,怎么可能知道前线地形图);虽然后来吃了大亏而有所改变,但这也充分说明了赵光义没有在舞台上演好自己;估计是赵光义自己军事能力不行,又通过害死他哥而获得皇位,急于证明自己能力强所以就瞎指挥。

这北宋第一能打仗将领应该是狄青(1008-1057年)、狄青字汉臣,汉族,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狄青出身卑微,据记载是因为替自己兄长受过(其兄长斗殴打伤人),而被发配去充军,从小兵做起开始了军旅生涯。当时正值夏州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国称西夏,宋夏多年战斗。当时狄青正是底层军官,每次作战狄青都是勇敢冲锋在前,由于狄青相貌过于文秀俊美,他就带上带上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以增加对西夏人的恐惧和压迫感;由于狄青作战不仅勇敢而且颇有用智,连续打胜仗,被多次派往关键地方,同时也受到文官范仲淹的重视。狄青因为战功也不断升迁至高级将领,可谓是“从士兵到元帅”。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宋朝是文人治国,高级军事将领往往都是书生、而且很多情况下是那种对军事不熟悉的书生。这里一方面是宋朝以文御武的政策原因;另一方面是宋军往往是底层军官战斗素养相当不错——经常是几百个步兵为主却敢于对抗西夏或者辽国几百骑兵、且很多时候还能击败对方,而一旦因战功升迁到了中、高级将领,往往就变得不会打战,这其中原因是底层军官时整天和袍泽在一起熟悉每个士兵的特长,从而用起兵来比较得心应手,而一旦变成了中、高级将领,因为皇帝不让有私兵以及接触士兵,反而变得对兵不熟悉,从而指挥用兵反而不顺手了。而狄青却能从小兵做到高级将领,并且作为高级将领依然能打仗,据说是当时的宋仁宗和范仲淹等上司文人对其比较信任,允许其有一支私兵,而每次狄青都将这支私兵派往最关键时刻和场合。另外,宋军武将领兵出征,往往都同时派去文官作为监军或者上司之类的;不得不说那个性格有点懦弱的仁宗对于狄青却敢于打破常规,面对文官集团压力,毅然决定独任狄青(当时已经担任副枢密使)全权负责岭南军事。结果没了不懂军事文官的羁绊,狄青很快取得胜利,仁宗大喜对自己的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升其为枢密使。可以说狄青“从士兵到元帅”后,又有了“布衣到宰相”。可见,对比杨家将最高不过是一方面军的副统帅,在极度抬高文人而贬低武人的宋朝,这样的地位最多不过是武将最高地位;而狄青却达到了当朝宰相的最高地位,可见靠着军功上来的狄青立了多少军功。而且在宋朝,从小兵出身最后做到枢密使(宰相),恐怕也只有狄青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