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区水井杂谈,东晋(公元340年)时精严寺的灵光井为最早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对水井怀有极其浓厚的眷恋之情。

嘉兴市区的水井,历史十分悠久,开掘也不计其数。据载,市区水井乃是东晋(公元340年)时精严寺的灵光井为最早。

另外,宋代口小腹大的葫芦井,近代在嘉兴还曾经常有发现,明代嘉靖年间,郡守刘将军为抗倭在嘉兴城内掘井百口,至今还有迹可找。

20世纪90年代,嘉兴文物部门在市区曾发现过一口古井,它位于嘉兴市区精严寺街东南侧(少年路菜场内),古井圈外刻有“元代开凿”等字迹,据考证,古井和它的方位对于当年静严寺寺庙生活的踪迹有一定关联。

饮用过井水的人都知道,井水水质好,用途也很广,用它煮稀饭或沏茶,可谓甘润心脾。到了夏季,把瓜果之类水果放入水井之中,食用时更是清新、凉爽。

有一次,上海的一位亲戚来我家作客,还特地在市区塔弄内一口水井中提了水,装满了两大加仑瓶带回。可见,井水对于城市里的民众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嘉兴市区的水井,水质大多纯净,许多水井用户,常利用冬季水位较低时,以梯子连接起来放下井底,人工淘洗井壁,挖去淤泥污物,垫换滤料水源,确保水质卫生。

如嘉兴市区中山路上灵光坊水井(明代),是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口古代水井。此井水质清冽,汲用已数百年,大旱不竭,因汲用者常年不断,井圈绳痕很深,人称灵光坊水井有一饮百疴轻的功效。只可惜1984年中山路拓宽以后,因防止路人往井内乱扔东西,井口被封,文物部门还在此筑亭树碑,可叹,它现已成了一口不能汲用的死井了。

嘉兴市区中山路上灵光坊水井(明代)

据1929绘制的嘉兴城市全图标明,市区较早的公井位置就在今勤俭路、少年路西北口(旧时张家弄底秀水学宫前魁星阁位)。这口公井,是由我国著名工程材料学家陆志鸿主持下掘建而成的。

陆志鸿,男,1897-1973,为唐相陆贽后裔。1915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现嘉兴一中)中学毕业即赴日留学,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本科。1920年以优异成绩免试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研究金属采矿。

1927年他在嘉兴负责拆嘉兴城墙筑马路时,率先提出了开掘公井的设想,并付诸实施。这口公井被称为嘉兴城区第一自流量公井,它不仅改善了当年这一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卫生条件,而且还在相关部门留下了嘉兴城内地质状况的科学记录。

此后,市区有秀州中学等单位打井建水塔后,小坛弄、塘湾街等街区的公井也相继掘成使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因工业排废污染的影响,嘉兴市区内公井密度很快增多。

1952年民丰造纸厂为解决东栅河水污染问题,出资在东栅镇挖掘深井一口,设供水龙头,解决了这一地段居民的日常饮用水供应。

1956年嘉兴城区塔弄创建了嘉兴市自来水厂,铺设了第一条4000米长的供水管道,日供水2400吨,慢慢减少了水井使用的需求人次,同时也使城区的水井在不同的背景下逐渐消失。

嘉兴市区水井的取水方法,通常是用木桶、铁桶扎上重的铁块,使其较快沉入水中,用系上的麻绳、棕绳吊上水来。有些较大的公用水井,同时可容多人靠井边吊水,“十五只吊桶,七上八落”就是形容这种场景。

有些私家水井,常见的大都为单口,井内结构多数为块石或红砖砌成,也有天然岩石构成井体,有的水井井圈小的连人也掉不进去。在嘉兴市区百福弄一带,从前有一块很大面积的蔬菜地,因浇菜地用的水量大,菜农搭了木结构架子用辘轳吊上水来。有的菜农则将井口封盖,并把粗水管伸进井内,人站在井盖上,用手握住抽水器的柄用力上下压动抽水,进行菜地的较大面积喷水。

嘉兴市区有许多古老的水井,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踪迹,它们造福于人,令人世代铭记。

由于水井给人带来了恩惠,有人还将它视为心中的崇拜物,不准大人、小孩在井口跨来跨去,或不准在井边亲热,一些井公井婆上岸助人的神话故事,到处都有流传。

旧时,嘉兴市区有些大户人家还有这样的规矩,到了冬至要在水井上贴吉利话,如生意兴隆,人丁兴旺等;到了除夕要盖住井口不汲水;农历正月初一不到井台提水;年初二清晨,由长者带着全家将食品瓜果放到井边祭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