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霸王项羽不想做皇帝,又回到了分封制的老路,答案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讨论,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实例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灭亡后,先是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中国,分封十八路诸侯,但是仅仅4年后,其中一路诸侯汉王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就把项羽击败,刘邦建立汉朝。皇朝建立伊始,刘邦也将大片土地分封给楚汉争霸中支持他的诸侯以及功臣,但是逐步的,他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将这些诸侯国一一消灭,但是好不容易消灭了异姓诸侯国,取而代之的又是刘姓宗亲子弟的封国,而这些刘氏宗亲又在几十年后就反叛汉朝,在汉景帝时代掀起了七国之乱,又险些使得中国又回到分裂割据的时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将刘氏诸王逐步瓦解,使中国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稳定的采用郡县制度的国家。这段历史恢弘而精彩,我们逐步来分解其中为何项羽和刘邦都回到了分封制,但是结局却不同,他们的动机又是如何?

项羽影视形象


项羽分封

首先我们来看看项羽,项羽在击败秦国之后,在各路诸侯中的威势达到了巅峰,实力也在诸侯之中最强,但是他并没有称帝,而是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项羽分封局势


这并不是说项羽不想称帝,而是他判断称帝的时机未到。首先,虽然他手中的军队实力强劲,但是要在大战秦国之后再消灭各个诸侯国,也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毕竟这些诸侯国一来经过战争的洗礼,军队战力也不弱。另外在民心和舆论上也不占优势,因为其他诸侯有的是六国王室之后受到部分百姓的拥戴,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国,百姓已经厌倦战争,谁主动出来发动战争一定是不得民心的。

真实目的

我们可以详细看看项羽的分封策略就可以看出,其实他是在下一盘大棋。他的分封有几个策略,第一,将原先六国的后代拆分,让他们不能构建原来完整的国家,比如他将齐国一分为三,由三个齐王室后裔称王,而没有分封当时有实力的其他齐国王室。同样的,把赵国分为代国和常山国,让原来的赵王歇成为代王,赵王歇的丞相张耳为常山王,但是又不分封赵王歇的大将军陈余。类似这样的分封就是为了削弱原来各个诸侯国,又可以让他们之间因为不平的待遇而发生矛盾,继而发生战争,在这些国家鹬蚌相争实力受损之后,他就可以站在百姓这边以救世主的形象出来消灭这些国家。第二个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亲信分封在战略要地以起到拱卫西楚并可以随时出击各国的目的,比如将英布封在九江国,吴芮封在衡山国。第三个策略则是专门针对刘邦的,项羽也看出来刘邦的野心和实力,因此他将刘邦封在边缘的汉中巴蜀地区,并且由雍翟塞三国控制这刘邦东出中原的出口,从当时封国的地图上可以看出,项羽自己的西楚国则可以面对各个诸侯国四处出击,以便后面的统一战争。这一系列的举措,可以看出项羽绝对是有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的野心的,而不是没有称帝之心,只是向往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位。

刘邦影视形象


所以,其实在项羽的心里,分封制也只不过是他统一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同样的,后面我们也会说到刘邦的分封,其实也是一种过渡方案而已,郡县制,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得民心者得天下

顺便再讲一下,刚才我们说的,项羽为什么会不乘势直接消灭各诸侯国,其实也是考虑到了民心,但是他在之前一些事情上已经失去了一些民心,项羽焚秦宫室、劫掠关中,坑杀秦军降卒。但是刘邦的表现与项羽则完全不同,进入关中后,他为了安抚百姓,废除苛法,约法三章,这两种态度,让百姓毫无疑问会更支持刘邦。


虽然可能百姓的支持只是刘邦获胜的一部分因素而已,毕竟两国交战还是要依靠军力和国力,但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争取民心呢?被百姓视为正义的一方,一定会在各种细枝末节的地方获得各种支持,很多支持都是不可见的,潜移默化的,就像蝴蝶效应一般,最终的结果可能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到或判断得出的原因,而是各种细小的事件都在趋于向获得民心那一方有利的方向发展,从量变到质变。

所以我们也要从本心出发,人性本善,无论任何事都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那最终的结局都一定会是好的,而且这个“好”是指你内心中是否感觉到舒适和满足,而不是别人眼中的好不好,世俗的眼光会阻碍你对自己本心的判断,一切从心出发,如果有一天你认为现在的你并不是很好,那说明一定还没有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