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黑大汉李莲英:貌丑、厚道、特会来事、外号“佛见喜”的大太监

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直隶(今河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李莲英8岁净身,9岁进宫,清朝时河间府盛产太监(崔玉贵、安德海、李莲英的老家相距不过几十里路),经常有人阉割了进宫去做太监,运气好的还真的发了财,家里人也得到提携。至于李莲英,则是因为家中受人欺负而净身入宫,以此为自己和家人谋一条出路。


李莲英长什么样?

长这样!

据《宫女谈往录》中说,北京恩济庄关帝庙的西偏殿里有一张李莲英的全身坐像,高二尺上下,看:二品的红顶子,身穿团龙护心的黄马褂,绛紫色的吉服,胸前挂着朝珠。粉底高筒靴子,两脚八字形踏在脚凳上,两手自然地垂放在两腿上。……看面貌:一张赭黄脸,高高的颧骨,两颊略长,肿眼泡子,眼睛微合,大鼻子,厚嘴唇,长下巴。

著名画家溥佐先生有一幅李莲英的照片:


这确实就是李莲英。

李莲英颜值很低,那么他是怎么得宠的?

当时宫里有个太监叫沈兰玉的,是李莲英的老乡,他见李莲英刚进宫,又不认识人,颇为可怜,恰好这时他得到一个消息,说慈禧太后听说外边流行一种新发髻(发型),但宫里太监怎么也梳不好,慈禧太后为此很不高兴。后来沈兰玉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莲英,让李莲英好好揣摩新发型的梳法,等到李莲英练得差不多了,沈兰玉便将他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李莲英由此展露身手,而这也就是李莲英得宠的开始。

慈禧太后对梳头极为重视,甚至有发癖之嫌。自从有了李莲英后,不管是挽髻还是簪花,慈禧太后都指定要李莲英亲自动手,不然的话,她整天都会觉得不自在。据野史《奴才小传》里说,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可谓是无可复加,李莲英甚至可以和慈禧太后并坐听戏;宫里给慈禧太后做的点心,要是碰到李莲英喜欢吃的,慈禧太后往往会自己少吃或者让太监拿开留好,专门留给李莲英。


除梳头外,李莲英还有个专长就是善于逢迎并揣测慈禧太后的心意。李莲英性格诙谐,喜欢说笑话,虽然小时候读书少,但讲出来的笑话玲珑圆转,并不粗俗,倒也颇招人喜欢。慈禧太后没事的时候,经常让李莲英说几个笑话来给大家解解闷,遇到这种时候,李莲英总有本事把大家逗乐,即使是说一些街面上讽刺官府的政治笑话,他也能说得委婉诙谐,让人听不出有讽刺抵触的意思。

作为宫中的大总管,李莲英也并非浪得虚名,他对于宫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也是精通熟练得很。比如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李莲英无不烂熟于心,太监们遇到难题往往都要向他请示指教。碰到宫里有喜庆等大事,李莲英最善于安排调拨,样样完成得很出色,以至于其他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太后要“临幸”的话,往往都要请李莲英先来指点一下礼仪和布置,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清廷覆亡后,宫女散出宫外,后有位宫女口述了一本《宫女谈往录》,书中将李莲英比作“佛见喜”——“佛见喜”是东陵马兰峪产的一种梨,皮发黑,外表也不漂亮,看起来并不招人喜欢,可是吃起来又甜、又酥、又细、又嫩,慈禧太后喜欢吃,因而宫里管这种梨叫“佛见喜”。

李莲英之所以得这个绰号,那是因为李的外表长相难有印象分,但他当起差来,处处想得周到,“宫里的行话叫‘兜水不漏’,让老太后感到放心舒服,深得太后的喜欢”,“这种戏谑而不伤雅的绰号,在宫里很多,如管陈全福叫门神爷,管崔玉贵叫小罗成,张德福叫土地爷。宫里不管谁找什么,用什么,只要问张德福,他全知道,所以才得这个外号。这位‘佛见喜’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勿勿忙忙而又有条不紊。……像游湖这样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严丝合缝,不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是很难让老太后舒心如意。”


1886年,北洋水师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太后拟派醇亲王奕澴,但奕澴系光绪生父,他生怕慈禧太后猜忌,于是主动要求让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太后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风光一下,于是醇亲王便作为朝廷的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这在其他朝代不奇怪,但在清代历史上则是第一次。

要是换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翘到天上去了,李莲英则不然。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李莲英出发前特别把慈禧太后破格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然后规规矩矩的跟在醇亲王后来出发了。一路上,李莲英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一直跟在醇亲王的后来,好生伺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莲英是专门派来伺候醇亲王的。就连晚上醇亲王洗脚,都是李莲英亲自给打热水,还说自己以前没机会伺候王爷,这次一定要尽点孝心,一下把醇亲王感动得连连拱手,回去后自然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极力称赞李莲英的忠诚可嘉。


检阅时,按说李莲英也是检阅人员之一,但李莲英刻意和醇亲王、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醇亲王的大烟袋,退后半步,低眉敛目,看起来就像是给醇亲王站班伺候的。而沿途当中,李莲英也不像安德海随意结交地方大员,他基本不出去,那些准备好了贵重礼品想要讨好李莲英的人,根本就进不了门。就这次出差来说,李莲英算是给慈禧太后挣了面子,也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慈禧太后也喜滋滋的说,“总算我没白疼他”。

宫中政治波诡云谲,李莲英也不是一直受宠不衰,特别是在光绪成年之后,由于太后与皇帝之间摩擦不断,作为宫中大主管的李莲英就难免有些走钢丝了。一方面,他受慈禧太后的恩宠多年,应该效忠于太后;但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年岁已高,光绪皇帝迟早要掌握大权,得罪任何一方,都可能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李莲英的左右摇摆,后来也让慈禧太后瞧出来了,他在戊戌政变后也就逐渐失去了慈禧太后的信任,而另一名太监崔玉贵则趁机得势,譬如到瀛台监视光绪、甚至把珍妃扔进井里这样的脏活,也都是崔玉贵干的。

光绪与珍妃

《德宗遗事》中说,庚子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西逃,一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才重返北京。在走到保定时,一行人停下休息,当时慈禧太后的卧室铺陈华美,供给周备,当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各太监及内务府的人也纷纷散去,或饮酒赌博或休息。李莲英后来走到光绪的卧室,发现里面居然一个太监都没有,只有光绪一个人对着油灯枯坐,李莲英跪安后问:“主子为何这时还不睡?”光绪说:“你看看这屋里,教我怎么睡?”李莲英一看,发现这隆冬季节,光绪屋里除了坐褥和椅子靠枕外,竟然连被子都没有。

李莲英见后,当即跪下并抱着光绪的腿痛哭道:“奴才们真是罪该万死!”随后便赶紧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说:“今夜已深,不能再传他们,这是他们为奴才所设被褥,请主子将就用之,奴才罪上加罪,也没有办法了。”

光绪回到北京后经常念叨此事,说:“若没有李俺答(满语,即师傅之意),我恐怕都活不到今日。”光绪的最后十年,经常被慈禧太后为难,李莲英也没有落井下石,有时还会在能力范围之内给光绪一点照顾,相比其他趋炎附势的太监们来说,李莲英还算是厚道的。

1908年,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李莲英在给慈禧太后守孝100天后,在宣统元年正月底向隆裕太后请求退休,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即享受原薪每月六十两银子的退休待遇)。就这样,李莲英无比眷恋的离开了他生活了52年的皇宫(9岁进宫,61岁离宫)。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莲英心里也清楚,慈禧太后死了,他的后台也就倒了,与其被人一脚踢开,倒不如识相点早些离开,免得到时遭遇不测之祸。据说,李莲英在离宫前办了一件聪明事,那就是将历年慈禧太后所赏的珍宝(共七大捧盒)完全献给了隆裕皇后,并说:“这是皇家东西,不应该流入到民间,奴才我小心谨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现在年老体衰,乞求离开宫廷,所有这些宝物,奉还给主子”。这事让隆裕太后十分满意,所以李莲英死后,隆裕太后还按大臣的礼恤赏给丧葬费2000两。

李莲英掌管宫中实权多年,贪权纳贿在所难免,因而打他主意的人也为数不少。他当时这样做,恐怕之前早有准备,七捧盒的宝物就是要留作脱身之计。如此看来,李莲英的头脑十分清醒。

《宫女谈往录》评价说,“李莲英厚道的地方,在于对待底下人从来不克扣,所以下边的人很少有人咬牙切齿恨李莲英的”。据其所述,李连英处理家产也很恰当,他在戊戌以前就把自己的财产分成7股:地亩按弟兄5股均分,大约370多顷地;钱财按7股分,两个妹妹同样有份,数目不详。据坊间传闻,他的两个妹妹每人得17万两,另外首饰珠宝每人分了大约7捧盒。当然,这其中有以讹传讹的成分,但李莲英积下了一大笔财产却应是事实。

李莲英出宫后行为谨慎,轻易不出头露面,也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因为有传言说他家财万贯,怕有人绑他的票。隐居期间,李莲英一再告诫自己的侄子们,“财大祸也大”,要时时警惕,但他的那些侄子们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由此破家亡命,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