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织田信长与曹孟德?——日本热衷三国文化的原因



日本在很早以前就与中国发生过实际联系,甚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中国为师,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日本对于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研究的,至今在相当多的历史研究领域我国还在日本之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三国在日本的受追捧程度超越其他任何一个时代,日本甚至将三国的名将、谋士等与本国的历史人物进行印证对比,俨然将三国看做本国的文化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国文化被日本如此热衷呢?

一、中国文化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现存的日本古籍和史书都是圣德太子改制后仿照隋唐的政治、文字而编写的,对日本上古时期的描述大多采用神话、传说的记录方式。至少从隋唐时期日本就对中国文化相当推崇,

将中国文化称为“唐学”。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就对日本有所记载,许多传说也在日本得到了映照,例如徐福东渡等。

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遣唐使


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的文明帮助日本迅速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这个过程对比其他文明所需要的数千乃至上万年日本仅用了百余年的时间。可以说中国文化对于日本起到从启迪到成熟的导师作用,也对日本之后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日本对于“唐学”的学习、吸收不仅使得日本形成了封建国家,也对日本的民族性格、文化风向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日本热衷三国文化的具体表现

唐代时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积极向中国学习各种制度与文化。这些遣唐使为日本带回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其中就有《三国志》。日本上层社会对于中国文化极其推崇,甚至

模仿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行为。对于《三国志》更是如此。

源义经的部下 武藏坊弁庆与典韦的故事十分相似


宋代市井文学开始兴起,中国关于三国故事的演绎也不断传入日本,不管是书话形式还是戏曲形式,在日本都受到了追捧。明初《三国演义》的诞生更是自传入日本之后就成为了全民追捧的读本,被日本学者多次翻译为日文,并多次改编以各种形式在日本境内流传。

1、日本战国时期对于三国人物的模仿

明朝中期的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日本各藩镇的大名们为了争夺实际霸权而进行了长期的混战。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日本在战斗前经常出现“单挑”的情况,即双方各派若干名武士进行一对一的对决。这种情况甚至在“壬辰国乱”时即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时对决明朝的军队时也普遍存在,但大多出来“搦战”的武士都被火枪或者乱箭射死。

2、日本历史人物与三国人物相对应

日本明显的将三国文化代入到自己的历史之中,将许多日本历史人物与三国人物相对应。日本的乱世枭雄织田信长对应曹操、名门望族出身的今川义元对应袁绍、被戏称为“超级忍者”的德川家康对应司马懿、草根出身的丰臣秀吉对应刘备、足智多谋又无力回天的黑田孝高对应诸葛亮、以忠义闻名且勇猛善战的前田庆次对应关羽、富有才华却英年早逝的竹中重治对应郭嘉等。

日本游戏中郭嘉的形象


3、各种文化产业大量涉及三国题材

无论是江户时代风靡日本的三国题材戏剧还是小说、话本,古代日本对于三国的热衷已经是全民参与的程度。到了近现代随着日本文化产业的兴起更是如此。以

三国题材为主题的影视剧、动漫、游戏都在日本受到广泛欢迎,并有向其他国家输出的趋势。中国拍摄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也是日本最喜爱的引进作品。

4、对三国历史的研究加入本国文化独特的解读

日本在对三国这段历史的研究和解读之中加入了本国的文化和情感,这与其他国家对于外国历史的阐述是截然不同的。日本对于三国历史的独特解读甚至有将其视为自身文化的倾向在其内。《三国演义》中对众多人物都使用了绰号,而日本则将其充分发挥,对更多的人物添置了绰号,而且明显带有日本本国文化特色。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本身就带有绰号或道号,如卧龙、凤雏、美髯公、锦马超、虎痴、恶来、小霸王等,在日本流传的过程中又为许多人物添加了绰号,如司马懿被称做“冢虎”、姜维被称做“麒麟儿”、孙尚香被称做“弓腰姬”等。

司马懿、姜维的绰号明显是为了与诸葛亮、庞统相对应,而对孙尚香来说“弓腰姬”这个绰号明显是具有日本特色,中国对“姬”的理解是已经为人妇的贵族女子,不会用在孙尚香还没出嫁之前。

姜维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显著,却因《三国演义》的描写在日本也大受欢迎


另外日本对于三国各方势力也明显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众多影视、动漫和游戏作品中蜀汉的代表颜色都是绿色、曹魏是蓝色、孙吴是红色。实际上蜀汉以延续汉统自居,尚红色;东吴自称木德,尚青色;曹魏以“土代火”自认土德,尚黄色。日本在表现相关题材时明显代入了自己的理解,认为东吴以火攻著名,所以为红;蜀汉处于崇山峻岭之间,以绿色为主;曹魏占据天时,就用天空的蓝色代表。

三、日本热衷三国文化的原因

1、三国时期是有记录以来中国与日本第一次官方接触

中国与日本的渊源久远,先秦时期就有大量的“渡来人”从中国东渡到日本并长久的居住,对于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过渡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但是两国第一次官方接触还是在三国魏明帝时期。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日本列岛上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派遣难升米出使魏国,被封为亲魏倭王。这一事件是

中国与日本发生了实质上的第一次官方接触。虽然在日本的史料记载中对于邪马台国以及卑弥呼一直有争议,但是通过朝鲜半岛新罗的记载可以看到新罗也在相似的时间与邪马台国以及卑弥呼多次发生联系,可见是可信的。

影视作品中的卑弥呼形象


2、南北朝的“渡来人”与隋唐时的遣唐使为日本带入的三国文化雏形

南北朝时期有大批外出躲避战乱的人来到日本,其后日本又主动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而南北朝与隋唐时期正是士族门阀活跃的时期,其先祖在三国时期都是非常活跃的。加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都有胡人尚武的风气,对于三国时期激烈的战争过程、大量武将英勇的行为及众多谋士精彩的计策都相当推崇,这种风气自然也被带到了日本,使三国时期成为了日本最早熟悉的中国历史

3、《三国演义》的精彩呈现与相关题材文学、文艺形式的流行

与日本的情况十分类似,小说《三国演义》与各种三国题材的文学、文艺形式在满清入关之前就备受欢迎。可以说三国题材的各种文学、文艺形式在中国的清代和日本的江户时代的广为流传可以看做一种先进文化对于落后文化的渗透

。无论是满清八旗子弟还是日本平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比于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古籍自然深感无味,而三国题材的精彩演绎自然更加吸引人。

渡来人为日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4、三国时期的现实情况与日本社会结构相类似,更有代入感

三国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日本的镰仓、江户时代十分相似。有名无实的最高统治者、群雄割据的现实情况、激烈的战争和残酷的政治斗争,甚至于士族门阀都与日本的统治结构相类似。在这种极其相似的情况下日本对于三国文化十分有代入感,将三国做为历史参照及模仿对象的行为比比皆是。日本战国时期的许多著名人物也确实刻意的对三国人物进行模仿,后世将两个时期的人物做类比也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

5、三国时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日本相类似

中国古代最强调的道德就是“忠”,其他的道德评价都是围绕“忠”展开的。比如中国历代强调“以孝治天下”,就是援引“求忠臣必出于孝子”。这个“忠”历来都是要求效忠于最高统治者,但三国时期的“忠”却是围绕各自不同的“主”展开的。三国时期的忠首先是向自己的主公效忠,其次才是对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汉献帝,这就与日本当时的现实情况十分类似。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实际上也早已沦为傀儡,实际权力掌握在平夷大将军、关白、大名及各地割据者手中,他们构成了日本统治阶级的各个层面。在这些人的麾下都聚集了大量的武士、臣属和军队,他们自然要求这些人对自己效忠而不是对名存实亡的天皇。日本对于三国文化的推崇正好可以进行对于这种“忠”的宣传

日本的武士道与三国时期的道德评价标准十分相似


结语

日本对于三国文化的热衷、深入研究以及大量开发已经远远地走到我们前面,也为我们的文化产业敲响了警钟、增添了鞭策。对于本国文化的研究、开发乃至于保护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若干年后要学习本国的某种文化却需要到别国去探求的情况就会发生。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三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三国志》、《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