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何说春秋无义战?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诸侯不尊周天子,互相征伐,争做霸主。仅记在《鲁史》的242年里,列国间发生的战争就有483次,朝聘盟会凡450次,共933次。

而孔子曾说,礼乐征伐应由天子出,而非由诸侯出,而春秋时期由周天子亲自带领的征伐又都以失败告终,如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大军征伐郑国于繻葛,本来周军已占据优势,结果在最后一战中,郑庄公改变了军队的阵型即后世所称鱼鳞阵,击败了周天子的大军,周天子还中了一箭逃走。

繻葛之战发生在周平王东迁之后,是周天子第一次征伐,本来西周被犬戎攻破就已大失民心,此战更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各诸侯更加肆无忌惮,大国征伐小国,迫使小国朝贡,贡品自然价值不菲,这使得强国更强,弱国更弱。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对小国的支配权,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如晋楚为争霸发生的战争不下数十次。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三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其数。故而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孔子在文言传中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国家不修德政,最终分崩离析,纵使东周享国500年,也不过虚有其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