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奇特的广陵之战:曹丕的明处攻吴,暗除内患

一直以来,曹丕本人的武功就让人质疑。人们认为曹丕在文治方面或许还有所作为,但是在武功方面是万万赶不上父亲曹操的,例如说曹丕曾经两次对东吴发动广陵之战,最终都铩羽而归,甚至可以说是折腾一顿一事无成。

但是近来读《三国志》,却发现广陵之战可能不像我们所想象中的那种失败。这场战斗实际上是一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军事行动,看似目标是攻打东吴,实则目标是清除国内的青徐势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曹丕的广陵之战真的是一事无成吗?

一、曹丕削臧霸兵权事件

关于广陵之战的目的,还是要从曹丕削臧霸兵权开始说起。

臧霸作为青徐一带的豪杰,一直以来拥兵自重,在曹魏中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即便是曹操也因为投鼠忌器而无法对臧霸下手。后来曹操身死,青徐兵发生了一场兵变,给了曹丕非常大的心理震撼,曹丕认识到以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是无法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去控制青徐势力。因此曹丕决定削弱青徐大族的势力,最终消除这一批内患。

臧霸是曹丕第一个剪除的对象

作为青徐势力的头头的臧霸便是其中的重点对象。曹丕利用东巡的时机便趁机解除了臧霸的兵权,据记载:

“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也就是说,曹丕借助东巡的名义,表面上说是来慰问臧霸军队,实际上趁机解除了臧霸的兵权。在解除臧霸兵权后,曹丕采用了明升暗降的手段,将臧霸调到京城担任执金吾,并且予以臧霸优待。此后臧霸便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青徐一带,再也没什么大作为。

但是说实话,臧霸毕竟是青徐一带的霸主,在青徐一带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即便是曹操都要小心应对。虽然此时臧霸已经去兵,但是臧霸的手下吴敦、尹礼、孙康等人依然盘踞在青徐一带虎视眈眈。曹丕此举虽然解除了臧霸的兵力,但是势必会引发青徐一带势力的反弹。因此此时如何继续剿灭臧霸身后的青徐势力成为了曹丕的重中之重,在这种背景之下,曹丕假借伐吴之名,发动广陵之战,调集重兵准备对青徐势力进行剪除。

广陵之战的进行地广陵正在徐州境内

二、奇特的广陵之战

广陵之战发生在黄初五年、六年,在臧霸夺兵事件后的一年。这场战役非常奇特,奇特在它的声势非常大,但是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根本就没有和东吴刀兵相见。当时曹丕聚集了十余万大军,旌旗长达数百里,气势很足,但是效果却非常差。

而且广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适合作为战场与吴国开战。首先来说,广陵一带江面非常宽阔,对于渡河作战的曹丕来说,应该尽可能选择江面狭窄易渡之地而不是宽阔之地;其次,此时吴国的都城在武昌一带,即便是从广陵渡江,也无法威胁到孙吴首都,因此战略价值不大。一般来说,曹魏在进攻孙吴的时候,往往都会从颍水入淮水,然后经寿春,沿淝水入江,之后进攻建业。不光是曹魏,此后的后秦也是沿着这样的路线进攻东晋的。因此从广陵强渡是一个不太明智的选择。我们也可见,在实际作战之中,从广陵强渡是失败的。如:

“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不仅战役进展不顺利,作为此次南征的支持者,曹丕的战略计划中也出现了非常奇特的想法,据记载:

“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

曹丕的战略计划是大军出击,看到敌人就打他一下,如果看不到敌人,那就让六军出去打打猎,猎到了猎物就给士兵们改善伙食。

这不由得让人迷惑,曹丕拥兵十余万,船只千艘,有着如此庞大的兵力,结果曹丕提出的战略方式居然是打游击战,打骚扰战!而且还让士兵们没事去打打猎,改善一下伙食。

在广陵之战中曹丕提出了奇怪的想法

要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曹魏十余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草、金钱都是天价,但是曹丕居然想了如此一个奇怪的战略计划,可见曹丕本身并不想打这场战斗。

选择在广陵一带开战,无论是从时间、地点、作战方式等方面看都是错误的。要不然就是曹丕大脑坏了,要不然就是曹丕另有图谋。很显然,是后一种答案。

曹丕将无数大军给压在广陵一带,并不是为了讨伐东吴,而是为了震慑青徐一带的豪族势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为何要震慑这一带的豪族势力呢?那我们就要将目光转回臧霸罢兵事件之后的青徐一带了。

青徐一带的孙观、尹礼等尚未被消灭

三、曹丕东巡青徐与利城兵变

臧霸罢兵事件之后,曹丕到达了青徐一带进行东巡。看似东巡,实则是为了削弱青徐一带豪族的势力,继续完成控制青徐的任务。据记载:

“九月,遂至广陵,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城守。”

在黄初五年的九月,曹丕来到了广陵一带,然后下诏书赦免青徐一带的豪族。既然赦免,那么必然有罪,那么罪从何来呢?这个罪名可能是因为之前的青徐兵兵变,可能是因为臧霸一事。但是无论怎么说,赦免代表的是曹丕的一种态度,即说明曹丕不再追究之前之事,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们需要付出一些什么来交换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交换的,就是青徐一地的控制权。随后,曹丕将此地的城守全部换成了自己人。

曹丕的东巡正是有其目的所在的

除此之外,臧霸的旧部如吴敦、尹礼、孙康等人都被解除了兵权。曹丕基本上实现了他的青徐计划中的“更换城守,夺其兵权”的目标。而此时曹丕驻扎在广陵一带的军队便成为了曹丕威慑青徐豪族的助力了。因此这一批军队便看似是为伐吴所准备的,实则是为震慑青徐大族而准备的。

但是不得不说,青徐一带的豪族毕竟经营良久,当年连曹操这等雄才大略都制服不了,曹丕这样的黄口小儿自然不会得到他们的死心塌地了。因此在曹丕快刀斩乱麻期待解决青徐问题的时候,这一批大族也在密谋掀起一场谋反,这便是利城兵变。据记载:

“六月,利城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提到的起兵之人为郡兵蔡方。这不由得便让人起疑,明明是郡兵起义,为何会引申到青徐一带的豪族呢?若是我们将这一次兵变与六年前的青徐兵兵变放在一起看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六年前的青徐兵兵变的一次延续。

六年前的青徐兵兵变,因为曹操身死的缘故,青徐兵认为天下将乱,因此纷纷脱军;曹丕虽然以怀柔的手段暂时让青徐兵归队,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在六年之后,豪族们借助曹丕削兵事件,再次煽动这一批本来就对曹丕政权有意见的青徐兵反叛,进而便引起了利城兵变。

利城兵变是对曹丕的一次考验

曹丕面对着青徐兵变发挥出了自己过人的政治能力,他一方面派出士兵镇压叛乱,一方面又采用怀柔手段赦免被胁迫的叛军,以求逐渐分化叛军。据记载:

“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其见胁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

曹丕动用了屯骑和步兵,并且还有青州刺史的士兵讨伐叛军,同时还下命令赦免被胁迫的叛军。在曹丕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手段下,这支叛军迅速土崩瓦解,不久之后便消失了。

在此平定之中,有一大族势力随之兴起,即我们后世所津津乐道的琅琊王氏。琅琊王氏的族人王凌和王基率军平定了叛乱。曹丕此后也乐于扶植新的家族势力以遏制原本的青徐大族,在这种情况下,琅琊王氏便脱颖而出,成为了曹丕对抗青徐势力的助手。

就这样,通过曹丕的操作,困扰曹魏二十多年的青徐势力便被曹丕通过分化、打压、消灭的方式给平定了。这也是曹丕重要的政治贡献之一。

琅琊王氏正是如此兴起

四、总结

最终我们可以给此事下一个结论了。

在黄初五年,曹丕发动了第一次广陵之战,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大军驻扎广陵,给青徐一带的豪族势力以震慑,然后曹丕本人着手更换青徐一带的城守。因为曹丕的大军存在,此事这一批青徐势力只得暂时忍气吞声。

在这次釜底抽薪之后,青徐势力大受打击。但是他们不肯轻易失败,因此这一批青徐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想要进行报复。

在黄初六年,这批豪族势力山东了六年前便对曹丕政权不满的青徐兵进行反叛,即为利城兵变。此时曹丕为了进一步平定青徐,开始了第二次广陵之战。这一次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平定青徐一带的豪族势力。在第二次广陵之战中,曹丕不仅大败青徐势力,而且还培养了琅琊王氏作为了自己在青徐一带的代理人,扶植琅琊王氏来抗衡青徐势力。自此之后青徐问题彻底被曹丕解决。

不得不说,曹丕在玩阴谋方面的能力是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老爹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