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三国军阀发展史——陶谦篇


陶谦在历史上的形象多是一种仁厚的无辜遭兵的形象,一方面是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形象,比如说将徐州让给了外人刘备,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塑造。提到陶谦,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曹操屠徐州,以及让徐州的事情,其实陶谦这个人物还算是很鲜明的,也有很多可以书写的事情,不过被这两件事掩盖住了。陶谦在乱世中成为一方州牧,积极参与中原混战,和曹操掰过手腕(虽然被完虐),也算是一个人物。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陶谦的发展史。

陶谦的仕宦经历

陶谦是丹阳人,他的父亲曾经做过馀姚县的县长,不过死得早。可以说陶谦的家中或许给他积攒了一些资源,但是极其有限。陶谦入仕的途径是先扬名、成为郡吏州吏、经过察举到中央、再进行留内或者出外的人事调动。这也是当时资源不是非常丰厚的又不想走武途的士人的入仕方式。

陶谦就是这样,他“以不羁闻於县中”,经过故苍梧太守甘公的青睐,有了名声;成为州郡的佐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被察举到中央,先后做过尚书郎、县令、幽州刺史、议郎。在朝中的时候,陶谦也有过一些军事上的经历。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那一年,凉州也爆发了叛乱。在次年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收拾掉黄巾军主力之后,朝廷又派皇甫嵩平复凉州,陶谦以扬武都尉的身份随军出征;皇甫嵩被中常侍张让、赵忠构陷,朝廷用张温代替皇甫嵩的位置,陶谦又成为张温的参军。虽然史料上有“与嵩征羌,大破之”这样的记载,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凉州军阀依然活跃,皇甫嵩、张温以及陶谦等人并没有取得战略目标上的胜利。

虽然“黄巾起义”在当年就被平定,但仅仅是几个主力部分。在各个州郡仍然存在黄巾军的残余和重新滋生的土壤。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青州、徐州黄巾军死灰复燃,这支黄巾军就是后来曹操麾下的“青州兵”的兵源,不过这都是后话了。为了遏制徐州黄巾的发展势头,保证徐州的安定,陶谦被任命为徐州刺史。陶谦上任之后,用怀柔的政策吸收泰山豪帅臧霸等人,击败了黄巾军。不过这也只能说是驱逐、击退,而不是消灭。后来汉灵帝去世,何进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火并,董卓、李傕、郭汜等凉州军阀趁势进入关中把控朝政。陶谦坚持与中央通使,保持臣子的姿态,被任命为徐州牧,得到名义上把控徐州军政大权的权利。

陶谦与曹操之间的结怨

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初期阶段,汝南袁氏的袁绍和袁术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拥有很丰厚的资源和人脉,实力很强,但又彼此对立。为了压制、削弱、消灭对方,袁绍和袁术各自找了盟友,所以当时出现两个比较强大的军事联盟。一方是袁绍、刘表、曹操;一方是袁术、陶谦、公孙瓒。双方也频繁的刀兵相见。所以说曹操和陶谦是属于不同的对立的阵营的,从立场上就存在矛盾。而激化这个矛盾的人却是陶谦。

乱世当中汉王朝的权威崩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足,因此出现了各种称王称帝者。在下邳有一个叫做阙宣的人,怕是听信“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阙”可以对应“当涂高”),合众数千自称“天子”。陶谦没有直接镇压阙宣,而是用智取的手段,或许也有利用的目的。陶谦假装支持阙宣,与阙宣联合起来攻取北方泰山郡的华县、费县,又向西入侵任城国。曹操是兖州牧,是被侵犯的一方。于是二者的矛盾就被激化了。曹操率军进攻徐州,由于是带有报复性的目的,所以用了非常激烈的手段,连下十余城,对徐州进行了屠戮。

双方彻底撕破脸皮,曹操的父亲曹嵩还在琅琊居住,曹操想接曹嵩回兖州,这个时候曹嵩又被陶谦所杀。关于这件事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不同的史料记载冲突非常大,《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世语》说陶谦主观意愿上杀死曹嵩,《后汉书·陶谦传》、《吴书》说陶谦本来派张闿护送曹操,张闿自己贪财杀人越货。《三国演义》为了塑造曹操蛮横霸道的形象,采用《吴书》的说法,实际上还有待商榷。曹嵩被杀,曹操又一次对徐州进行报复,又一次进行屠杀。直到吕布袭取了兖州,曹操才放过徐州。即便如此,曹操的两次用兵对徐州的破坏非常大,陶谦也因此病死,将徐州托付给本来以公孙瓒部将的名义来助拳,却被陶谦挖了墙角的刘备。

如何看待陶谦这个人物

首先来说陶谦从性格上并不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物,在没有出仕的时候,他放浪不羁,十四岁仍然乘竹马而戏;在出仕以后仍然保持一种狂傲的性格,作舒县县令的时候,与庐江太守张磐不合;作张温参军的时候,又与张温闹矛盾,而且无论是与张磐还是张温闹矛盾,究其原因都是在陶谦身上,张磐和张温一开始都是有意与陶谦交好的。至于曹操和陶谦之间的矛盾,固然不能以个人的喜恶来判断,但是矛盾的激化也是因为陶谦,可见陶谦并不是一个安分守成的人。

从陶谦的能力上来说,政治上陶谦“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在史书上的评价并不是太好;武功上陶谦显然更是有所欠缺。陶谦参与讨伐凉州诸军阀的行动,一不是主将,二来没有成功;面对泰山豪帅臧霸等人,陶谦是以一种妥协的态度,虽然避免交战,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助力,但代价却是武功上的疲敝和徐州很多资源的放弃,无法完全整合徐州整个州的力量;阙宣自称天子的时候,陶谦也没有选择直接镇压,而是先妥协后吞并。整体上来说,陶谦虽然在军事上有一些表现,善于拉拢其他的力量为己所用(臧霸、刘备、阙宣),但没有一种堂堂正正的正兵的气象。所以面对汹汹而来的曹操的时候,陶谦既没有整个徐州的资源,又没有一支强大的受过战争磨砺的军队,表现得非常差劲。

至于品性方面,陶谦作为徐州牧,在东汉末年那样的乱世中,基本上州牧和裂土封王没有太大区别,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去世后都是后代世袭州牧的位置,陶谦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让刘备来做徐州牧的位置,保护徐州安定。可见陶谦并没有其他军阀那种野心,还是将自己视为汉臣而非“群雄”的。综合陶谦的能力和品性而言,他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是“昏乱而忧死”,但也得到后世的一些人的同情之心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