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扫除权奸、荡平余孽但仍无法全面中兴唐朝的皇帝——唐代宗李豫

他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他看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亲手指挥军队灭掉叛军,他本有机会振兴大唐,却错失了良机。主持编修《旧唐书》的刘昫评价他时说“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而撰写《新唐书》的欧阳修却说他只是个“中材之主”。

这个人,就是唐代宗李豫。

扫除权奸折荡平余孽但仍无法全面中兴唐朝的皇帝——唐代宗李豫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李豫一生

玄宗的爱孙

李豫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东都上阳宫,是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太后吴氏


李豫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东都上阳宫,是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太后吴氏 。初名俶,十五岁时封广平郡王。唐玄宗有孙百余人,唐代宗是嫡皇孙。 史载代宗"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 。李隆基对这位长孙十分宠爱,每天都要去探望。这样的待遇在皇宫里可以说非常难得了,而李豫的父亲李亨本来并不是受宠的那一个,却因为有了这个孩子让李隆基对他格外关爱。难得的是李豫并没有染上那些贵族子弟的恶习,反而喜欢学习,试问这样的孩子谁会不喜欢呢?唐玄宗对这位长孙更加爱护了,甚至李亨都因为儿子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而当上了太子。但是随着李豫一天天长大,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虽然看上去风光无限,但是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这个时候的李豫开始谨慎行事,以“仁孝”要求自己,获得了忠臣和唐玄宗的钟爱。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收复两京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不过唐玄宗是一位好的祖父,却不是一位好皇帝,他被安禄山蒙蔽了双眼,遭到自己宠臣的背叛,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安禄山在快到长安的时候,糊涂的李隆基想的竟然是逃跑,于是带着自己的爱妃、皇子、皇孙等仓皇出逃,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现李隆基这位皇帝真正在乎的是谁了,他带着国色天香的杨玉环,带着自己的长孙李豫,也带着当时已经是太子的李亨,剩下的人对他来说或许都不重要了,一大群皇亲国戚就被扔在了长安。

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乱,京城陷落,李豫跟随唐肃宗搜兵灵武,任天下兵马元帅。至德二年(757年)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即将打响。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京城陷落,李豫跟随唐肃宗搜兵灵武,任天下兵马元帅


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嗣业参与收复两京,功勋卓著,授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虢国公,平定北庭兵马使王惟良阴谋叛乱


王思礼随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西逃安化郡,获唐肃宗赦免。旋即出任关内节度使,参与收复两京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唐军得到战报,李豫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安史叛军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

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起初,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回纥叶护要按约定执行。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跪下来捧着广平王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当时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广平王李豫只是拜没有跪,而回纥叶护太子立即又拜又跪)。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广平王李豫,都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汉夷各族的主人!"肃宗得知后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

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广平王李豫,都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汉夷各族的主人!


于是广平王李豫整军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豫留在长安,镇守安抚了三天后,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

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跟随名将郭子仪入关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封为丰国公。


唐朝官军与回纥军大破叛军,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放弃陕郡逃跑,广平王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 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率领他的部下逃跑,放弃洛阳。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唐朝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停止了劫掠。

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李豫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改名豫 。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上元末年,两宫有疾,太子往来侍疾,亲尝药膳,衣不解带。

登基除奸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病重,张皇后无子,后惧上功高难制,阴引越王系于宫中,将图废立



程元振联合李辅国拥立唐代宗,拜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迁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保宣县侯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病重,张皇后无子,后惧上功高难制,阴引越王系于宫中,将图废立。乙丑,皇后矫诏召太子。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于是兵到凌霄门,候太子至,保护太子到禁军中。当晚,领兵到三殿,将越王系及内官朱光辉、马英俊等囚禁,又将皇后软禁于别殿。肃宗因此而崩,元振等迎太子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己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荡平余孽

吐蕃内犯

安史之乱时唐朝和吐蕃疆域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分州以北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代宗逃到陕州避难。缙绅士大夫与亲戚邻里南奔荆襄或隐藏在山谷。 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15日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郭子仪收复陷落15日的长安


郭子仪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郭子仪说服回纥,此间仆固怀恩病死于军中。唐军与回纥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

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郭子仪说服回纥,此间仆固怀恩病死于军中。


因病去世

代宗就在大明宫紫宸之内殿驾崩。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十月己酉,葬于元陵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大明宫紫宸之内殿驾崩。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十月己酉,葬于元陵。十二月丁酉,祔于太庙。

为平叛施政决策

政治

改革漕运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 人,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任命刘晏接办漕运,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当时漕运废弛阻塞,造成关中粮食困难,缺粮上百万石,饥荒四伏,粮价暴涨。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对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为此日夜焦虑,最后果断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宏伟计划,给宰相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说:"见一水不通,愿荷锸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焦心苦形,期报明主,丹诚未克,漕引多虞,屏营中流掩泣献状。"表示要竭心尽力完成这一使命,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和勇于承担重任的献身精神。他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改革后,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至一十万石,解决了粮荒还有所储备。当第一船粮到达长安时,皇帝欣喜万分,专门组织乐队到渭桥迎接,盛赞刘晏"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改革盐政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缴增。政府收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运费用和政府各项开支。

改革粮价

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在商业中建立驿站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至。"

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所在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由于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 给。"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

姑息余孽

田承嗣安史之乱平定后,归降朝廷,拜魏博节度使。割据一方,不听朝令,俨若独立王国。唐代宗实行“姑息之政


李宝臣投降朝廷,拜恒州刺史,封密云郡公,赐名李宝臣,迁成德军节度使,统辖恒定易赵深冀六州,进封赵国公


唐代宗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 ,后升任检校兵部尚书,


唐代宗平定安史后,任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节度使,率所部驻于河北。史称河朔三镇。后三将及其继承者实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其赋,唐廷无如之何。对中晚唐的历史有重大影响。

河朔三镇


吐藩入犯

"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甚至于763年十月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吐藩另立唐帝。十五日后为唐将郭子仪所逐,唐军收复京师。


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