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评价白崇禧?

康定全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陆军一级上将,号称“小诸葛”,是桂系军阀的代表性人物,和李宗仁合成李白。

如何评价白崇禧是一个难题,我们只能说,白崇禧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几乎经历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所有大事,北伐、4.12政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牛的是蒋介石三次下野,都和白崇禧有关。

在国民党旧军阀气息浓烈的人群中,白崇禧应该是一个观念比较前卫的军事指挥官。

在他27岁担任营长的时候,经人引见拜会了孙中山,便诚恳的请求加入革命,强调广西统一的重要性,然后联手黄绍竑、李宗仁,摆平广西,他坚持“自卫、自给、自足”、“寓供兵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搞教育、改税收,建设广西,成立新桂系,使广西成为他一生对抗蒋介石的基础,可见有先见之明和高深的权术。

对日作战期间,白崇禧摒弃对蒋介石的成见,积极拥护蒋介石抗日,并接受蒋的任命,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计。提出对日作战六条指导原则,可见其有大局意识,比汪精卫、周佛海之流强之百倍。虽然抗战是积极的,指挥建议也很可以,但是在南宁战役、桂柳会战中多少有保存实力的意图,导致战局不利。

抗战期间,白崇禧还曾到延安与毛主席交谈过,深入交换过关于抗战前途和战略问题的看法,对毛主席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极为敬佩。1941年,白崇禧编写了《游击战纲要》,1945年编写了《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解放战争期间,白崇禧曾担任国防部长和总长,指挥桂系和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对抗,对解放军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后期,解放军席卷全国,在衡宝战役中,如果不是丁盛意外插到敌后,切断了白崇禧的退路,他甚至可能逃出解放军的包围圈,进入广西老巢,不过功败垂成,最终桂系被解放军全歼。

不过,白崇禧最著名的还是三次逼迫蒋介石下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汪精卫、唐生智直接逼迫,李宗仁、白崇禧从中协助,何应钦默许,蒋介石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宣布下野。

1931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囚禁胡汉民,引发第二次倒蒋活动,胡汉民、陈济棠唱主角,李宗仁、白崇禧敲边鼓,日本人帮大忙,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职务,宣布下野。

1947年,战场上失败让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美国人换将,桂系逼宫,共产党推一把,1949年蒋介石宣布隐退,李宗仁代理总统。

蒋介石三次下野,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桂系都冲在前面,但是蒋介石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三落三起,这也为白崇禧的最后结局埋下伏笔。

还有一点顺便提一下,白崇禧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他虽然是穆斯林,但不强迫家人信奉伊斯兰教,他儿子就是佛教徒,有传闻白崇禧本人也吃猪肉,这一点存疑,但是他喝酒,对于身边的人吃猪肉也不干涉,对于女性不得受教育、戴面纱等不合时宜的规定,他极力反对,在宗教上是比较宽容的,还他为一些佛教、道教的场所题字、撰联,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网络上有一些对白崇禧的评价过于吹捧,什么“民国三个半军事家之一”、“让日本人畏惧的中国战神”、“要不是蒋介石制止,差一点歼灭林彪”、“淮海战役如果交给他指挥,国民党未必失败”等等,诚然,白崇禧在军事指挥、部队训练甚至军事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是这些不切合实际的吹捧就过分了,白崇禧的名气,更多的是在民国期间各大历史事件中的高度存在感,而不是他有什么逆天的能力,解放军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绝不是他一个人能够逆转的。

白崇禧外号“小诸葛”,聪明了一辈子,最后却糊涂一时,离开大陆时候之际,面对蒋介石国防部长的许诺和李宗仁的反复劝阻,最终还是向名利低下了头,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从中可以看出,在战术能力上,白崇禧屈指可数,但是从战略眼光来看,就差强人意了。

到台湾的白崇禧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7月被聘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从此失去职权,被蒋介石随意摆布,保密局甚至在白公馆对面设立一个派出所,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死在卧室,尸体发绿,死因不明,时年74岁,葬在台北六张犁回教公墓,墓地朝向大陆方向。


本文部分观点参考白崇禧核心幕僚程思远所著《白崇禧传》,这本书是典型的为“过去的老板”作传,除了意识形态原因不得不骂上几句,整本书还是比较客观的,是白崇禧传记中最好的一本了。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我説白崇禧是軍事奇才,和民族大義之人,可能有很多人不認可。我就从北伐,抗日到解放戰爭吧。他最后是雖敗為榮。北伐戰爭中,為了推翻舊軍伐,在敵強我弱之時,李白帶領第七軍从湖南一直打到山海関,完成北代。鋼七軍从此旦生。抗日之初,為了民族大義,主動和蔣攜手抗日,把广西主力軍全部帶到抗日前綫,打贏了台儿庄胜利,當然有很川軍參加 ,日軍為了報一箭之仇,用強大的海軍从欽州港蹬陸,广西后方空虛,加上主力外出,使日軍長驅直入,戰領了南宁。當時李白要求回兵來救,老蔣又怕李白回广西作大,不同意回兵,最后老蔣答應了把自己的第一王牌軍,第五軍派到广西,才有了昆倫関戰役,第五軍和廖磊的地方軍和地方民團,一起收复昆倫関,也擊弊了中村正雄日軍少將。不想説那么多了


快乐人生237451817


一方面,白崇禧的军事才能颇有口碑,享有"小诸葛"、"当代张良"等称号。毛泽东评价此人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全面抗战时期,白崇禧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他提出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十分付合敌强我弱的国情。而且能够总结自己统兵作战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军事理论。著有《军事抗战与政治抗战》《全面战争与全面技术》《军事战与经济战》《游击战纲要》《抗战中敌我战法之演变》等多种军事著作。



另一方面,白崇禧的地方集团观念很重,特别是抗战中后期,总把广西地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比如1939年11月,日军登陆钦州湾,蒋介石要求白崇禧坚守南宁,不得随意放弃,但广西军队士气低落,没有组织坚强抵抗,南宁很快失守。白崇禧袒护部下,只是轻办一个守城团长,毫无威慑作用。赴广西督战的政治部长陈诚认为,桂军之所以战力低下,乃白崇禧治军不严,过于纵容所致。再如1944年桂林保卫战,原本计划四个师坚守,白崇禧一门心思保存广西军队实力,临阵变卦,抽离两个师不参加守城战斗,导致桂林轻易丢失。

蒋介石为此非常脑火,苦于拿地方实力派没有办法,只得在日记发泄不满情绪,"桂军战斗意志与精神薄弱至此,实为意料所不及,以集中最新最良之武器与器材供给桂林之防务,战斗未及数小时即被敌寇以极少数之部队完全占领,实为抗战以来所未有之败债也"。

此外,白崇禧始终坚持"反共"立场,政权更迭之际,他选择跟随蒋介石去台湾,与后来回归大陆的另一位桂系核心人物李宗仁形成鲜明对比。




冯杰


题主题目:如何评价白崇禧?也就是说,我们要评价白崇禧,不是述说白崇禧的历史。

而评价白崇禧,又不能不说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宗仁。可以说,“李白”二字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前半段,甚至决定了那个时期中国的生死存亡了!

推翻封建王朝后,中国二十世纪的前半段三件重大事件:中国国民党北伐战争,名义上达成了中国的统一;抗日战争,中国各方势力形式上已经团级在蒋中正的领导下,团结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前两件事,李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26年1月,在白崇禧的推动下,两广宣告成功合作,设立统一委员会,为北伐打下了基础。3月,白崇禧及陈铭枢到达长沙,争取了唐生智归附国民革命军。唐生智宣布出任湖南省长,并出兵讨伐“前省长”赵恒惕,赵恒惕向吴佩孚求援,吴部挥师南下,把老唐打得满地找牙了,退到衡阳。老唐立即向李宗仁求救。李宗仁立即派出钟祖培旅,桂军势头强劲,很快将吴部攻势阻遏,老吴知道广西出兵了,立即回撤,唐生智得以转危为安。李宗仁迎战吴佩孚,实际上打响了北伐战争的第一枪了。由此国民政府调遣第4、第7军和第8军(唐生智部)在湖南衡阳地区汇集,反攻直军,北伐战争正式拉开序幕了。李白的第七军担任北伐前锋,从湖南北上,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直达山海关。期间投降北伐军的陈调元说“白氏在东南、苏北、鲁南,数度作战之后,‘小诸葛’遂更闻名遐迩了”。由此可见,白崇禧在北伐战争各个阶段直至胜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6年双十二事变,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1937年7月7日,日军又挑起卢沟桥事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老蒋向各个地方军阀发出了抛弃前嫌团结抗战的号召,并邀各派实力人物到南京共商国是。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各派势力割据一方,团结抗战谈何容易?东西南北各派军阀谁都领教过老蒋的阴险,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在想着老蒋又要出什么招呢?大家还在进行各个想法的时候,白崇禧飞赴南京了!

白崇禧认为:“抗日是两广素来的主张,也是国民一致的要求,于今,抗日时机成熟,正是吾人报效国家之时。如果自己不到南京,则往昔揭示之抗日口号乃是自欺欺人,必将为国民所唾弃。”李宗仁支持白崇禧的观点,以实力作为白崇禧的坚强后盾,并立即开始扩军,准备北上抗日。

1937年8月4日,白崇禧飞抵南京,第二天,日本各大报头条刊登:战神莅临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日本情报界非常精明,白崇禧只身赴京,其重大意义在于向其他军阀发出桂系相信蒋介石团结抗战主张的信息,桂系与蒋系是死对头,这个时候桂系重要人物应蒋的邀约到达南京,意味着全国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将结束日本军国主义情报中的“中国一盘散沙”的状态,所以,白崇禧飞抵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了!中国人民的全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形成,8月13日,淞沪大战爆发,蒋系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陕军等等)合计70万人,陆续赴沪,与日军浴血奋战三个月之久,宣告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在抗战前期中期后期,白崇禧协助李宗仁(有时还代替指挥)取得了第五战区的多次胜利,包括标志性的台儿庄战役,徐州大撤退及转折意义的武汉保卫战。

综上所述,白崇禧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前半段,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及前途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园小苑


白崇禧终生保持着北洋军阀的本色,虽然他并不是北洋系统出身。

说白崇禧一生保持北洋军阀本色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白崇禧私心太重,小团体利益至上,本质上和张作霖这样的北洋军阀没什么两样。

第二层含义,是说白崇禧军事知识结构依然是前近代化的,不知道近代化战争为何物。

先说第一层意思,为什么说白崇禧私心太重?这在白崇禧政治生涯中多次上演。

1936年,广东陈济棠与广西李宗仁、白崇禧打出了“北上抗日”的旗号,然后根据当时粤军将领高级李洁之披露:5月15日,白崇禧来广州游说陈济棠举兵时,曾表示:“只要我们挂起抗日的招牌,……舆论界必定会支持的,蒋介石也没有理由反对……大军到达武汉后,……马上转移东下袭取南京。……至于友邦方面,我们可再派人去联络,以过去几年我们同日本军方的关系来看,相信他们一定同情和帮助我们的。”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也一再上演保存实力的把戏,根据桂系将领陆学藩回忆,在昆仑关战役进行过程中,白崇禧“只要能保存实力”与日本作战的“胜败”可以“置之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陆学藩原文如下:

反攻以后,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在武鸣和邕钦路西侧方面,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而不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始终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蒋介石对他这一套,是早有戒心的。陈诚之监军,原因就在此,但白崇禧竟公开避开陈诚之监军,跑到宾阳白岩塘前进指挥所去。使陈诚失去监军之作用。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置之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而在1944年桂林保卫战中,白崇禧的私心直接导致桂林保卫战的失败,白崇禧在开战前为了保存自己桂系的实力,调离战斗力最强悍的2个主力师,大大削弱了守军力量,导致军心动摇。再是桂林防守司令韦云淞缺乏固守的决心和信念,一见战局不利就匆忙部署撤退,结果一个在此前战斗中还未受到多少损失的师,就在混乱的撤退中溃败,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其实关于白崇禧私心过重,很多人其实是知道的,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崇禧军事指挥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自己对手,基本上在抗战之处完全不懂何谓近代化战争。

还是以淞沪抗战为例,胡宗南在战役末尾曾向何应钦表示,“桂军10个师只打1天”,不如胡宗南两个师表现好。

白崇禧为什么如此谦虚?实在是因为白崇禧自己在一天之内就断送了他和李宗仁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六个师的精锐部队。根据当时将领回忆,淞沪抗战中段,桂系的第7军、第31军的六个师到达淞沪战场。这支部队是李宗仁和白崇禧集团的嫡系部队,装备较好,在国内战争中属于能打善战的军队。

白崇禧也对这支部队充满信心,所以白崇禧极力主张利用这支部队在淞沪战场上来一次大规模的反攻。甚至白崇禧亲自到前线指挥这次反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桂系精锐部队在白崇禧的指挥下,毫无章法,事前没有细致地侦察好日军的火力点,又未能集中兵力攻其一点,也没有控制好预备队,白崇禧只是让进攻的部队一线平推。

同时步炮协同也做得非常差,桂系步兵释放的烟雾阻挡了炮兵视线,导致桂系这次反攻是在没有有利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展开的。

冲锋开始以后,在白崇禧指挥下,桂系精锐竟然端着刺刀,挺直身体向日军阵地发起“人海”式冲锋,而日军则早已准备好的火炮、机枪火力和坦克火力一齐射向蜂拥而上的桂系官兵,同时,日军炮兵又把桂系这支精锐的退路切断,使得桂系官兵们只得握紧刺刀冲向前方喷着火舌的各种火力点。结果大多数官兵中弹身亡,极少数幸存的官兵趴在地上等到夜间才爬回友军的阵地,被友军收容。

最终,一天之内,桂系兵强马壮的六个师只剩下几副破架子。当时人回忆,白崇禧为此几天没吃好饭,睡好觉。

之所以桂系6个师的精锐部队一天之内报销,这和白崇禧指挥是有直接关系的,淞沪会战打了几个月,白崇禧竟然一点也没有触动和学习,还是沿用军阀混战时人海冲锋的老套路,军阀混战的时候各个军阀都缺乏重武器,人海战术还能适用;但是当敌人变成侵华日军以后,人海战术就变成了驱赶战士去送死。

白崇禧一天之内断送桂系精锐,白崇禧指挥水平可见一斑了。


兰台


白崇禧是广西临桂人,回族,1924年与李宗仁等人合作统一了广西,成为国民党新桂系的主角和骨干。北伐战争期间,白崇禧出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在战场上多次与北洋军阀交手,从未失手。北伐胜利后,白崇禧成为西南地区军政首脑和实际控制者之一,割据一方,军而不阀,实力堪与蒋介石等人抗衡。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与李宗仁等西南军政人物摒弃前嫌,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合作,一致抗日。期间,白崇禧到中枢任职,指挥全局,先后参与指挥、策划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等多场著名战役,战功显赫,威名远镇。1949年,白崇禧所部在大陆全军覆没,白氏飞往台湾,最后终老于此。

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曾经说过,白崇禧与蒋介石虽然矛盾重重,但蒋介石对其军事才华却是非常倚重,事实证明,两人合作事则成,两人分裂事则败。在硝烟弥漫的近代中国,白崇禧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桂系与蒋介石多次兵戎相见,但在最艰难的时刻,蒋介石都会启用白崇禧。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电召白崇禧共赴国难,当时白氏身边人都劝他不要出马,但白崇禧认为:“抗日是两广素来之主张,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要求,如今抗日时机成熟,正式我辈报效国家之时。如果不去南京,不但辜负蒋公之德意,则往昔之抗日口号也是自欺欺人,必将为国民所唾弃。”

1937年8月4日,白崇禧从桂林乘专机飞抵南京,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随即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之职。抗战初期,白崇禧撰写了《游击战纲要》一书,成为对日作战的教科书之一;白还提出鉴于敌强我弱,以正规战难以取胜,必须以游击战配合正规作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作战思想,白崇禧的这些建议和主张大都被最高统帅部和蒋介石所采纳。

193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任命白崇禧为桂林行营主任。当时这个职务非常重要,下辖第三、第四和第九三个战区,曾任李宗仁和白崇禧秘书的程思远在《政坛回忆》中说:“蒋介石几乎把半个中国交给了白,信任之专,一时无两。”

据白先勇回忆,抗战期间,白崇禧奔波在抗战前线,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偶尔回家,也是探望年迈的老母亲。由于长时间不回家,孩子们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白先勇说,有一次白崇禧带孩子们去乡下探望老母,白崇禧刚刚打了一场胜仗,非常高兴,在车上和孩子们唱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时隔多年后白先勇对此还记忆犹新。

虽然白崇禧的军事才华世人皆知,但由于蒋桂之间的矛盾,蒋介石对其还是不完全放心,在很多时候都有所顾忌。解放战争期间,白崇禧担任了第一任国防部长,后来又到武汉主持“华中剿总”工作。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白崇禧和他所在的国民党一败涂地,难逃失败的命运。


民国年间那些事


抗日名将白崇禧,统一广西以少敌多,击退滇军,小诸葛威名初现。后又策反唐生智倒戈革命促成北伐,又一马当先直奔长沙,江西一星期内四战四捷以三万敌十万,屡屡以少胜多屡战屡胜。宁汉分裂大军东下、孙十万兵临城下,白用车站电话连夜指挥,挽南京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力挽狂澜抛时国民元老谭延闿赞曰:指挥能回天地事,学语小儿知姓名!至此小诸葛之名名扬海内。后唐生智携二十万大军东下欲取南京。白何李三人通力合作逆江而上一取洪都二取武汉三克长沙,唐生智仅以身免,其二十万大军被桂系悉数收编。后蒋复出摘桃,李白为北伐胜果尊其为总司令兵峰直指京滦,从镇南关一路北上打到山海关,张闻风而归顺,至此海内一统。后蒋桂合作白欲陈兵北疆守卫国门,李身居南京以示合作诚意,在此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际蒋竟背后开枪偷袭。至此国家又陷内乱矣。1937日军来袭,此时老蒋又想起其诸葛。怎奈新仇救恨弃消除岂易,谁知李白竟不计前嫌,旋即响应,淞沪开战前白只身飞抵南京任参谋副总兼军训部长,促成抗日大团结。李号召抗日,报名者百万,需靠抽签而定,国内罕见。抗战时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成为抗战时最高思想,台儿庄首挫日军,徐州指挥大军有序撤退大别山,武汉会战节节抵抗,日军处处受袭,昆仑关帝国钢军折戟。东北督战驱林彪,大别山败刘邓显英豪。内战蒋昏才不用,处处掣肘志难申。为国尽忠终不降,千古英名永流传。







常山赵子龙IlI


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官至国军副参谋总长、国防部长。白崇禧军事才能卓越,善谋善断,但缺乏政治眼光。


白崇禧多谋善断,极富指挥才能,在军中号称“小诸葛”。在新桂系军阀统一广西的霸业中,他与李宗仁、黄绍竑等精诚合作,出谋划策,功不可没。在同旧桂系军阀争夺广西控制权的斗争中,李宗仁意图先联合陆荣廷夹击沈鸿英。白崇禧审时度势,足智多谋,建议李宗仁联沈倒陆。李宗仁依计而行,在白崇禧、黄绍竑等人的鼎力相助下,1925年李宗仁一扫群雄,统一广西。

北伐时期,白崇禧任国民革命军代理总司令部参谋长指挥战斗,战绩不俗,一路高歌猛进:

占江西樟树、进丰城、九仙岭大破孙传芳部、吴城镇全歼吴香亭部等。“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白崇禧在北伐中威名赫赫。

抗战时期,白崇禧出任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历次参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等。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中,他协助李宗仁指挥战斗,取得台儿庄大捷。抗日战争期间曾提出“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空间换时间”等价值重要的谋略。


白崇禧在军事上有谋有略,胆识过人,但在政治上始终不是老蒋的对手。桂系数次逼宫,白崇禧都是有力推动者,但每次皆以失败告终。白崇禧政治短视。1949年蒋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白崇禧在国共和谈中妄图划江而治,阻止解放军渡江作战。谈判破裂后,自恃手握兵力,负隅顽抗。随着桂军势力被解放军歼灭殆尽,1949年12月,白崇禧去台。

白崇禧去台前,犹豫不决,曾征求李宗仁的意见。李深知“李白”数次倒蒋,与蒋为敌,去台必为其不容。白崇禧在蒋的许诺下赴台,再次显示了他的政治短视。去台后便被解除实权,只给了个“总统府战略顾问”虚职,人身自由亦受到限制。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发现死于家中卧室,据他的儿子白先勇称其父死于心脏病。


岁月是一条河流


白崇禧军事谋略在当时天下无双,被日本人号称为当世军神,但是他的政治远见方面却让人不敢恭维。

白崇禧是保定军校毕业,再回到广西后帮助李宗仁建功立业,自己也成为了桂系军阀的二号人物,是桂系军阀最重要的大脑。



他一生战功赫赫,先是帮助了李宗仁平定广西,然后和李宗仁帮助了蒋介石完成北伐,后来又与蒋介石展开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又加入南京政府,凭借着过人的才智为迎击日本人谋划出绝妙的计策以及大方略,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

白崇禧聪敏的头脑以及过人的战争直觉在当时是很少有人能比拟的,他对蒋介石造成了两次巨大的威胁,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了日本人眼中的兵法之神。



在内战中也对我军的众多将领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在内战期间他因为要对付蒋介石,所以接连对我军放任了很多致命的攻击,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与白崇禧在后期的若有若离有着很重大的联系。

所以在当时有很多人评价白崇禧“素有某略,少有远见”,说的就是他缺乏政治方面的眼光。

蒋介石的两次下野和白崇禧都有着重大的关系,白崇禧两次为了扶持他的大哥李宗仁上台导致了蒋介石两次的下野,第一次是在北伐战争后与汪精卫等人的联系导致的蒋介石下台,第二次是在1948年蒋介石战局失利的情况下,迫使的蒋介石下野,因此招致了蒋介石深深的忌惮。



1949年退往台湾的时候,他明知道台湾已经成为了蒋介石的铁板一块,但是他仍然前往了台湾,其实当时他可以选择去美国,也可以选择去香港,但是他偏偏就去了台湾,这就造成了他后来的悲剧。

他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虽然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所有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在1965年李宗仁回到大陆之后没过多久,白崇禧就被蒋介石派人下毒毒死了,虽然后来白崇禧儿子的澄清说白崇禧是因为心脏病发作而死的,但是我觉得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所以我觉得白崇禧的军事智慧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在民国时期的整个战场上他绝对是最狡猾的一个人,在抗日战争中,也令日本人苦恼不已,但是在很多时候,他的聪明过了头,做出很多决定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的远见,所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他这样的人如果做军师,绝对是一顶一的顶尖军师,但如果做统帅的话,必定走得不太长远,内战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孤客生


这里简单说说白健生的几点,不一定全面:

1,白崇禧很容易骄傲,常常拿太平天国自比。二次北伐以后,桂军占有桂湘鄂京唐地区,白崇禧用“南起镇南关,北到山海关”来形容自己地盘之广,又说“就是太平天国当年也不过如此”,这就让蒋介石很不爽,蒋介石在蒋桂战争之前常对手下说,李白割据好比太平天国洪杨作乱,有桂系就没本校长,有校长就没桂系。后来一调查还发现当时桂军人人有一本太平天国的册子做激励宣传用;

2,白崇禧水平其实一般般,北伐战争中他最以为傲的龙潭大捷,他自己都说了,北伐军实际兵力占优,一线平推就赢了。湘江战役,桂军一开始完全让路,等红军走的差不多了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才咬了一下红军的尾巴,桂军只俘虏红军几百名,为了给自己贴金,还让很多民团士兵装成红军,拍了一部宣传片《七千俘虏》。1930年衡阳大战,张桂联军南北夹击粤军蔡廷锴两个师,结果久攻不下,被打得一塌糊涂,此战也奠定了蔡廷锴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九路军)战力杂牌军第一的名声;

3,白崇禧用人上小家子气,很嫉妒贤能,北伐名将李明瑞打下武昌,又在龙潭大战立下大功,白崇禧就是不提拔他,气得李明瑞直接倒向蒋介石。白崇禧率唐生智余部李品仙、廖磊等北伐到唐山,纵容手下广西军官克扣军饷,结果官兵们在蒋介石诱导下兵变,差点把他活捉。在武汉的桂军广西人和湖北人发生矛盾,他居然劝桂军主力广西人忍忍,结果被蒋介石轻而易举的分化瓦解;

4,淮海战役,蒋白互相拆台,蒋怕桂军实力做大,将华中国军分成武汉、徐州两个剿总,白崇禧就不干了,他要合并成一个才肯指挥淮海大战,蒋介石当然不同意。结果就是,白崇禧干看着徐州剿总五个兵团团灭,自己依然按兵不动;

5,白崇禧除了擅长吹牛,还擅长什么?估计就是种田出兵,他在广西大编民团,所以和蒋介石打了好几次仗,总可以源源不断出兵,红军游击队在当地也很难生存。抗战中他又侵占大别山原红军根据地,把大别山改造成桂军根据地,结果刘邓大军打回去损失惨重,差点坚持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