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上不起網課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你今天認真上網課了嗎?

估計全中國學生看到這個問題都要臉紅。

每一天打卡上課,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可能,老師的直播間突然被封了——


可能,你對著電腦吃早餐10分鐘後才發現麥克風沒關——


可能,老師講課40分鐘後才發現沒開麥——


網課上聽到什麼,我們基本忘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學生,學會了激情摳1;

老師,學會了開直播前先關閉各種野雞插件。

段子足夠多了。

但Sir今天不是來講段子的。

Sir想“曝光”一群人。

一群上不起網課的人。

當我們拿網課調侃時,是否有想過這些問題——

家裡沒手機的人,怎麼辦?

家裡沒Wifi的人,怎麼辦?

信號不足以支持直播的人,怎麼辦?

Sir猜,99%的人沒想過。

因為這些問題,都被我們默認“沒有問題”。


那以下這些故事,我們也能假裝“沒有發生”。

洛陽市洛寧縣一位初一女學生,從開始上網課的第一天,就每天冒著嚴寒到村部上課。

因為家裡沒網,只能到這裡“鑿壁借光”


21歲的藏族姑娘因為家裡信號太差,每天要花兩個小時爬上海拔4500米的雪山上“囊螢映雪”

——由於雪地光線太強,她不得不用手裹住手機屏幕才能看清內容。


更讓人痛心的,就發生在幾天前。

河南鄧州的一位初三女孩因家裡買不起另一臺智能手機,吞下母親治療精神病的藥物,試圖自殺。


好在經過搶救,女孩生命已無大礙。

村裡鄉里組織捐款,籌集了一萬多塊。

女孩左腿有殘疾的父親,收到捐款後說:

“這錢是給三個孩子上學用的,夠了,已經沒有困難了。”


又是一個貌似圓滿的大結局。

但困難真的沒有了?

好多網友批評女孩不懂事、玻璃心。

但Sir實在不忍心下這樣的結論。

還是用電影說話。

20年過去,我們是否有底氣說出那句——

《一個都不能少》


1999年上映的張藝謀作品。

關於農村、貧窮和教育。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Sir簡單重溫下故事——

水泉小學唯一一位老師高老師家中有事請假。

只有小學學歷的魏敏芝,為了50塊錢工資, 答應當一個月的代課老師。

小魏老師沒啥文化,教不了學生知識。

她的任務,就是守住學校為數不多的學生。

那年頭,看學生比教學生更難。

——太多孩子因為家庭條件被迫輟學。

於是高老師臨走前囑咐魏敏芝:

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點名,有個叫張惠科的孩子不見了。

同學說他跟同鄉的一起進城打工。

他爹死得早,他娘臥病在床,家裡欠下一屁股債。

學不上了,上不了了。


魏敏芝不接受。

無論如何,她都要把張惠科從城裡找回來。


那時“國師”的電影,還帶著未經雕琢、與現代格格不入的笨拙和粗糲。

第一次完全採用非職業演員。

劇組分頭跑去山村裡找演員,遇到了一對姐妹:

魏敏芝和魏聰芝。

一開始被劇組相中的是妹妹魏聰芝。

乖巧、機靈,就是性格靦腆。

副導演問她會不會唱歌跳舞,她害羞地躲在姐姐後面。

此時魏敏芝主動站了出來說:我會。

就這樣,13歲的魏敏芝成為電影的主角,新一代“謀女郎”。

姜文看過電影后說:

那女孩臉上一點不做作……職業演員演這個人物得準備二三年,而且還得費功夫。


片中出現的所有場景也都是原生態。

漏風的牆壁、破舊的書桌、報紙糊住的門窗……

全部“本色演出”。


留意片中兩句一閃而過的標語。

一句出現在去學校的路上:全家興旺,教育為本。

另一句出現在水泉小學裡:積極學文化,不當睜眼瞎。

也是當地老師寫的。

電影的美工師曹九平說:

“我們絕對寫不出那種感覺。”



這演員演不出來、美工寫不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感覺?

說白了:

我們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對生活的想象。

其實反過來也成立。

生活往往也限制我們對貧窮的認知。

破敗、襤褸或許可以裝潢。

但世代的延續,從每一個微小細節都洩露出貧瘠的浸染。

就拿片中的一場戲來說。

魏敏芝為了攢足進城的車費,帶著學生們去搬磚,一趟下來還多出6塊錢。

二十幾個人買了兩瓶汽水。

瞧這如飢似渴的眼神和迫不及待的雙手。

多數人平日裡愛恨交加的肥宅快樂水。

對他們來說就是奢侈品,是奇珍異寶。


好多人看完電影被魏敏芝的執拗和堅毅感動。

但Sir今天想說是更具代表性的角色,丟的那一個——

張惠科。

或許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加深一點,對窮人家孩子的理解。


水泉小學有五個住校生。

張惠科是其中之一。

吃住都在學校,衣服從沒換過。

白天上課,晚上睡在書桌拼成的床上。

什麼樣的學生才要住校?

當然是家庭條件差中之差的。


這對張惠科打擊大嗎?

好像並沒有。

張慧科習慣了,對現狀顯得沒心沒肺。

能看出來,這小屁孩天性活潑、調皮。

不怕人,愛傻笑,有性格。


這裡的孩子也不是每個都懂事愛學習。

張惠科是個典型。

班裡最刺頭的學生就是他。

魏敏芝代課第一天,只有他不願意叫老師。


在上課時間追逐打鬧,把稀缺的粉筆撞碎一地。

他還一口咬定不是自己乾的。


貧窮對他的影像,不是逼他奮發向上。

而是讓他嗜錢如命。

張惠科小小年紀就懂得跟村長談判,打小報告可以,但你得拿錢來換。


但張惠科只認錢嗎?

好像也不是。

當天晚上魏敏芝把已經睡著的張惠科叫起來,讓他為白天踩粉筆的事情道歉。

他寧願掏錢,也不願道歉。

顯然對張惠科來說有個東西比錢重要。

在他的認知裡,這東西叫“臉”。

換句話說,這東西叫“自尊”。


張惠科真正受到打擊,是他進城之後。

被打擊到的,也是他的自尊心。

因為不小心走丟,身上沒錢,流落街頭。

實在餓極了,就遊走在地攤,兩眼直勾勾盯著食物,發出飢餓的信號。

遇到好心人施捨,一把接過來。

不然,訕訕地走開。

更讓人揪心的地方是。

張惠科既不張口乞討,也不張口道謝。

依然維護著自己幼小的自尊。



魏敏芝藉助電視臺的力量找到他後,兩人一起坐車回水泉村。

一路上張惠科笑得很開心。

記者問他:城裡怎麼好,怎麼讓你喜歡?

他回答:城裡一直有那種好吃的,可以白吃白拿。


記者繼續問:城裡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張惠科的笑容消失了。

想了幾秒回答:

去要飯


這是貧窮在張惠科心中投下的陰影。

不止是日常生活的匱乏。

更是對基本尊嚴的貶損。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

但窮人家孩子的自尊心卻總顯得突兀

我們習以為常的一種中國式教育:

貧窮教育。

把貧窮當作是培養正能量的極端環境。

因為你窮,你理所應當積極向上、吃苦耐勞。

你之所以還窮,是因為還不夠拼,不夠能忍。

不然,就是不懂事。

這真的是勵志?

更多的是無奈吧。

知識改變命運是他唯一想走的路,唯一能走的路,唯一必走的路。

走不通,就是死衚衕。

我們還習以為常的一種解決方案:

愛心捐款。

《一個都不能少》的結尾,電視臺帶著各界愛心人士捐贈的物資來到水泉村。

工作人員把發懵的魏敏芝推到鏡頭前。

場面混亂。


這是拯救,還是作秀?

仔細看這一畫面,意味深長——

主持人,兩眼盯著村幹部,企圖問出她想得到的,足以震撼人心的答案;

攝影機們,不斷環繞,企圖找出世人眼裡,足夠震撼的角度。

但他們努力在尋找的,真正的主角在哪?

在主持人看不見的地方,在攝影機底下。

一個個孩子,墊著腳尖,疑惑地望向那些黑色的機器,以及陌生的人。

這才是《一個都不能少》所展現的,最微小,也最真誠的善意。

它沒有喊口號,沒有模糊任何一個貧窮的面孔。

它好就好在——

不把窮人當做“多出來”的數字去計算。

而是把他們當做不能少的同袍去關懷。

Sir也知道,如果真的要把“一個都不能少”當成目標去實現。

太遙遠,也太理想。

但至少,請記住——

他們不是一群被“貧窮”概括的異類。

而是和我們一樣。

有著喜怒哀樂,愛著家人朋友,會好奇,會恐懼,更會努力的人。

卻生在了不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