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將富裕村與貧困村“合二為一”,推動一同致富,由此誕生出脫貧攻堅之路上的溫暖故事。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一個都不能少》通過“肥貓”和“瘦貓”的化學反應,向可敬的扶貧大軍致敬。


3月16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確定的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一個都不能少》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成為今年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的“首發隊員”。

跟隨鏡頭走入絢麗的張掖丹霞地貌,在祖國西部,焉支村與丹霞村村民的“針鋒相對”拉開了故事的序幕。老幹部、大學生、無業青年、返鄉人才……各色的人物形象躍然於熒屏上,組合出小到家長裡短、雞毛蒜皮,大到產業轉型、資源探索的各個篇章。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播出一週,貧困的焉支村終於在磕磕絆絆中合併到同縣最富裕的丹霞村,但兩村的隔閡依舊是村子合二為一的阻礙,打破住在一個村卻是“兩家人”的局面,成為新的敘事走向。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在詼諧敘事中切中源頭議題

為了救助突遇山體滑坡的傷者,焉支村籌備已久的太平鼓隊沒能趕上一年一度的豐收節表演,待趕到現場,才知丹霞村已代替自己演繹了“千鼓齊鳴”。這一“頂替”事件引出兩村在劇中的第一次爭執,並道出早前結怨——為修公路,焉支村曾被迫遷移祖墳,此後丹霞村逐步成為全省脫貧致富的先進村,而焉支村一直沒能摘掉貧困的帽子。兩村村民間矛盾不斷,兩位村支書也“相愛相殺”……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故事開頭,便以緊鑼密鼓的節奏鋪陳開劇情,頗具戲劇張力。

作為這部劇的兩位代表人物,焉支村村支書夏寶生為人忠厚,一心想帶領村子脫貧,卻有些固執守舊,認為好好種地才是正事兒;退伍回鄉的丹霞村村支書趙百川同樣心繫民生,卻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探索致富新方法,並取得豐厚的果實。這對被導演白永成形容為“一正一諧”的“宿敵”兩看相厭,嘴仗打個不停,但隨著交往逐漸加深,兩人開始相互理解,最後成為了好搭檔。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左:趙百川 右:夏寶生


兩村迥異的民風,也暗示了“貧困根源所在”的答案。豐收節上,丹霞村積極推出自家有機農產品及特色黃酒,焉支村一些遊手好閒的青年則故意“碰瓷兒”。在併入丹霞村後,部分焉支村村民在村幹部登記情況時裝病哭窮,甚至把衣服剪得破破爛爛,以騙得貧困戶資質。這些節奏輕快的橋段令觀眾忍俊不禁,但也精準擊中脫貧的關鍵所在。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正如扶貧幹部對夏寶生的詰問:“為什麼到現在,你們村還沒有摘掉貧困的帽子?”“別一提到脫貧的問題,總是怪這些地質地貌,村民的思想觀念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扶貧須扶愚、扶志,丹霞村的村民每日鑽研致富經,而焉支村則必須從根本上扔掉“等、靠、要”的慣性。

兩線交織中講述溫情脫貧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人物鮮活,事例生動,展現了我國新時期農民在精準脫貧政策的指導幫助下,與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克服困難,脫貧致富的故事。


劇中有著明暗兩條敘事線索:明線是包括兩村合併在內的脫貧攻堅進程,暗線則是村民們心中隔閡的消融,劇情在兩條線的推進中逐漸明朗。

以兩位村支書為代表,故事前期他們對對方充滿偏見,但在一次天災發生的雨夜,兩人為了救護村民戮力同心,最後滿身泥水地坐在廢墟邊,第一次完成“交心”。災難發生時,白日裡“鬥”得十分激烈的村民也自發共同撐起了倒塌的柱子。儘管此後兩位村支書依舊時時發生爭執,但觀眾們已經知道,這兩位村子的領導人已經學會互相欣賞,彼此開始成長。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在達成“一個都不能少”願景的歷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年輕的村幹部們。夏寶生的女兒夏雪性格溫婉,回鄉後積極將自己在旅遊規劃上的才能貢獻到鄉村建設上來;名牌大學畢業的“狀元郎”劉東橋腦子活絡,能夠因地制宜提出發展的點子,工作又十分踏實,勾勒出銳意進取的鄉村幹部形象;選聘大學生村幹部付鵬與丁香有自己的小脾氣,但在重要事務前也盡心盡力。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在兩村融為一體後,好的風氣擴散了開來。

劇中各色人物相互交織,大大小小的角色有二三十個,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而在她們的演繹下,村與村、家與家、人與人之間大大小小的不同故事,喜怒哀樂躍然生動。夏寶生與老伴兒蕙蘭平常相互埋怨,甚至還吐槽過老伴在交往時“裝文青”的尷尬事,但在瑣碎之外,他們擁有的是“你吃(蛋)清,我吃(蛋)黃”的相濡以沫。遊手好閒的“反面青年”姜大嗓對外一副無賴相,但面對妻子,也有著自己的柔情。當知道女兒夏雪因遭受家暴而離婚時,蕙蘭的無措與痛心、夏寶生的憤怒與內疚將親情柔軟與剛毅展露無疑。而趙百川與個性風風火火的女兒趙夢,常常因過世的母親爭吵,但又隨時化身“鐵哥們”的相處模式,也演繹出鮮活的父女情。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真實摹刻基層幹部工作日常

“《一個都不能少》是農民講述的自己的脫貧故事,希望它成為扶貧幹部幫助貧困戶解決‘疑難雜症’的一部教科書。”白永成曾這樣形容這部劇創作的初衷和價值。

脫貧工作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各地有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需要找到適合的方法。在河西走廊這一典型的地域風格下,《一個都不能少》將當地基層一線工作的細節娓娓道來:如在兩村商議合併時,夏寶生與趙百川面對兩邊同樣激烈反對的村民,各使出渾身解數。在這一過程當中,勞心勞力的村幹部可能被當成引眾怒的“叛徒”,在局面看似穩定後,倔強的崔爺爺一聲不吭跑回了山上,誓不搬家,難以勸回;面對每戶不同人口,村幹部們按照不同人數分配大小房,然而,姜大嗓因妻子懷孕認為自家該算成三口,強硬霸佔一間大房子;村裡有老人覺得自家兒子還沒結婚,應該把未來的媳婦也算在內——這些令人頭痛的狀況,構成了基層幹部的工作日常。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這些生動細緻的基層描寫,也得益於主創團隊的用功用情。在接受採訪時,白永成曾表示,編劇曹銳本身就是甘肅一個貧困村的名譽村主任,自己與她曾不停地去國務院扶貧辦找資料、挖戲眼,並去往雲、貴、川、陝、甘等實地貧困地區多次考察,將切入點放在了地質差異、兩村合併、“肥貓和瘦貓”的化學反應上做文章,物質、精神扶貧一起抓。同時,這部劇並未將鄉村的落後誇張化,白永成說,演員造型上也加強了互聯網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小的時代特徵。

劇情之外,對張掖美麗風光與西部特色文化的還原,也構成了另一道“真實”的底色。丹霞地貌的俯拍大場景壯麗,兩位村支書也曾在平山湖大峽谷策馬飛奔,年輕男女在斑斕赤紅中對視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劇中還呈現了大山中激昂的太平鼓表演與線條細密的剪紙,當鏡頭對準鄉村時,有觀眾在視頻網站彈幕留言:“門神是小時候的回憶。”


有笑有淚有思考,《一個都不能少》這樣講述脫貧故事

以現實為藍本,將鏡頭對準當代年輕人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文化重塑鄉村的視角。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這部劇也是在向最可愛、最可敬的扶貧大軍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