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后宫干政是要犯忌讳的,能让君臣交口称赞、心服口服的仅有此人

“后宫干政”在封建时代是十分忌讳的,只要是女人干预朝政一般都会给后人留下不太好的名声。可是长孙皇后却是个例外,她每一次干政都会让人心服口服,满而且朝大臣都希望她能参与国家政事,以至于李世民都说:“朕希望皇后多加指点”。可事实上,长孙皇后“干预朝政”只有两次,这两次都与家事有关。

第一次发生在李世民登基初年。

这一年,唐太宗论功行赏,大封原秦王府旧部: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程咬金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封德彝为右仆射、杜如晦为兵部尚书、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

大封功臣之后,事情马上传入后宫,长孙皇后对其他人都没异议,唯独认为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不能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当天退朝后,长孙皇后便问李世民:“听说皇上封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李世民回答说:“是的,依皇后看,朕该给无忌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好?”

长孙皇后说:“越小越好”。李世民当然不同意皇后的说法,因为在他看来,长孙无忌是玄武门兵变的最大功臣,就算是给他个吏部尚书还嫌太薄,岂能是越小越好。因此,长孙皇后这一次并没有劝说向来言听计从的李世民。

此计不成,再出一计。几天后,长孙皇后派人将哥哥宣入宫中,很诚恳地对哥哥说:“我今天请兄长来,是想让你急流勇退,勿受高官,这样对你,对我,对我们长孙氏家族都有好处!不知兄长是否同意我的看法?”长孙无忌原本也是一个贪恋高官的人,此次皇上大封功臣,按理说他是受之无愧的。可是,妹妹既然这么说,他也就不得不忍痛割爱。次日朝会上,长孙无忌便提出辞职,李世民无奈之下改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长孙皇后向来是“铁面无私”,而对于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却又是网开一面。长孙安业是她同父异母的兄长,早在她年幼时,独吞了长孙氏家中的遗产,逼得长孙无忌和她几乎无处立足,最终不得不求助舅舅高士廉。

可是当她成为皇后以后,长孙安业又恬不知耻地找上门来。长孙无忌对这个哥哥十分反感,劝妹妹不要搭理他。可是长孙皇后却不念旧恶,在李世民面前替他谋得监门将军一职。不久,这个不争气的哥哥又犯下大罪,理应处斩,又是在长孙皇后的斡旋下,才逃过一劫,将其长流岭南。

第二次干预朝政是在贞观六年。

这一年,李世民将女儿长乐公主许配给长孙冲。长乐公主是他和长孙皇后所生,又是长女,所以自小深得李世民的疼爱。为了不委屈自己的宝贝女儿,李世民让主管礼部的官员妥善安排公主的婚事,不得出错。不久礼部官员上奏照永嘉长公主(李渊之女)例,皇家资送嫁妆五千万。

可是,李世民不同意,非要在此基础上加一倍。主管官员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但他见皇上满脸不容商量的表情,只好把话咽回到肚里。此事被魏征知道后,上书谏阻李世民说:“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公主者,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魏征的意思是说,东汉明帝刘庄要封儿子为王,有人劝他分封皇子要超过皇弟,明帝不允,反驳说自己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现在公主是皇女,皇上给皇女送的嫁妆超过皇妹,这不符合先王之制。李世民看过表章后,什么也没说,气着宣布退朝了。

回宫后,李世民将谏章拿给长孙皇后看,她看后说:“以前听说魏征之贤,现在看了这份谏章,才明白魏征真是我大唐的社稷之臣啊!”可李世民还是不高兴,认为魏征竟管的是自己的家事。长孙皇后劝说丈夫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无论是治国还是齐家,都应接纳忠言,如此才能国泰民安,愿意陛详之!”

见皇后说了这番话,李世民只好以国事为先,下令将长乐公主的嫁妆减为永嘉长公主的一半。随后,长孙皇后又派人送给魏征五百匹帛,并传话说:“先生为国,敢于犯言直谏,不愧为国之忠臣。送上五百匹帛,以启后来者!”

这就是大唐第一贤后长孙氏的两次干政,若是历朝历代的皇后都像长孙氏这样一心为国,那么,就是后宫干政又何尝不可呢?后世人又何至于忌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