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嘲笑范进中举后的“丑态”,他却笑你奔波劳碌,艰难度日

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在隋朝以前,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造成下层民众很难突破自身阶层。而科举制度出现打破了贵族对权利的垄断,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据说现在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还参考了我们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从隋朝出现到,清末消失,一直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为古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让寒门士子也有了出将入相的可能。但这个制度并不是没有弊端的,在明清之后,科举制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

明后期,随着西方文化复兴,科技和经济渐渐超越中国,这时候四书五经的显得太狭窄了,毕竟朝廷怎么考,大家怎么学,没人去关心科技这些“奇技淫巧”,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其中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最深刻的,当属大家上学时读到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科举制荼毒的底层知识分子,从少年时期开始,他便“至死不渝”于科举,虽然屡考屡败,却能屡败屡考,他将自己的人生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

在三十多年科考的岁月中,他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除了考试,连最起码的生存技能都不具备。在没有中举人之前,连他的岳丈都能肆意的讥讽他,“癞蛤蟆想吃天鹅屁”,范进也是唯唯诺诺,不敢还嘴半句。不过,这一切随着他中了举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一次范进正在集市上卖鸡仔,一个人突然跑过来告诉他中了举人,他起先还不相信,知道看到榜单后,居然接受不了这么大惊喜,疯掉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范进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中。最后还是他岳丈一巴掌将范进打醒,这才治好了范进。

中举这件喜剧加上发疯这件悲剧,塑造了范进这个滑稽的形象,很多人看到这笑笑也就过去了,对于范进中举的认识也就停留在这个层次。很少有人想过范进为什么会高兴的发疯,以及中举之后范进的变化有多大,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些原因。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虽然偶有差异,但后期基本固定下来,分为5个阶段,即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童生和秀才只有荣誉头衔,并没有实质上的好处,但是一到举人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举人不仅仅是一个头衔,一个名声,更是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全方位的变化,这个变化有多大?

比如举人已经能算作统治阶级的最底层了,一旦县里有职位出缺,举人就可以直接做官,还比如可以免除名下的全部赋税,更是打通了向更高地位的大门。比如我们熟悉明朝海瑞和清朝左宗棠都是举人出生,最终做到了高位,没听说过有秀才能坐上高位的。

而且后来范进中举后的经历,可以说是标准的主角模板了,书中在后面写道,范进在为母亲守丧三年之后,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出任了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组官员。数年后,因为表现突出,又授予了山东学政之职,主管了全省的教育工作,这又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山东的科考工作又是范进主持,可以说于曾经的身份掉了个个,现在你还嘲笑范进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嘲笑范进了,不少人在他身上找到了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有学生还将范进视为“考神”。吴敬梓在写《儒林外史》时,其实是批判科举制残害知识分子的,也不知道他在得知范进现在被人视作正面人物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