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溥仪被袁世凯欺负让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为什么不来保护?

---刘通晓---


清朝的禁卫军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禁卫军由四部分组成。即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皇城的满州八旗兵、负责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以及按新军标准编练的禁卫军。

侍卫亲军和八旗兵不保护溥仪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战斗力,让他们去跟北洋军玩命?这是笑话。(侍卫亲军就是电视剧里面穿黄马褂的那些大内侍卫)

步军统领衙门则因为跟北洋军沆瀣一气,最后一任九门提督乌珍被架空。巡捕营的官兵首鼠两端,不听清帝指挥了。

满人失去军权这个问题,在溥仪继位后就已经很明显了。载沣没有慈禧的手腕,底下的军头都不听他的指挥。皇宫的防务,甚至要交给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第六镇负责。

监国摄政王载沣认为,没有一支满族人自己的新军是不行的。因而在解除袁世凯兵权后,立即组建了一支由满洲人组成,按新军模式操练的禁军。也就是所谓的清末新式禁卫军。

新式的禁卫军。以满族人为主,按北洋六军的标准,满编为步兵两协四标,马队、炮队各一标,也就是六个团;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和警察各一队,全军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并且还装备了当时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禁卫军阅兵式,监国摄政王载沣向禁卫军长官授旗。)

(载沣检阅禁卫军。右一为摄政王载沣,右三为禁卫军大臣载涛。)

两张照片拍摄于1911年7月24日,禁卫军宣布成军当日,拍摄地为北京德胜门外校场。摄政王载沣在其弟载涛的陪同下,检阅刚刚宣布成军的禁卫军,并向禁卫军授旗。

按理来说,这支禁卫军的武器装备还在北洋军之上。兵力虽不如北洋军,但也足以震慑袁世凯了。然而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在袁世凯逼宫期间,禁卫军选择默不作声,任由袁世凯欺负孤儿寡母。

究其原因在于,满人自己放弃了禁卫军的指挥权。拱手将禁卫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袁世凯。

事情的起因是,武昌起义爆发后,原本派到南方镇压革命党的北洋新军不听调令,朝廷便想调禁卫军上前线。结果硬是没有人敢挑这个担子。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去送死。禁卫军成军太晚,一直没有实战经验。成军之后,主要职责又是皇宫的警卫工作。这些人洋枪洋炮装备精良,但干的其实还是以前大内侍卫的工作。皇帝的亲军而已,真的上战场玩命那是笑话。

清政府被迫无奈,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袁胖子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把载沣逼下台,将北洋军的指挥揽到自己身上。在隆裕太后的认可下,禁卫军的指挥权也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让载涛率禁卫军南下,找革命党开战。载涛哪打过仗?便主动把指挥权交给袁世凯。袁世凯让好朋友徐世昌接管禁卫军,就这样,禁卫军被袁世凯控制了。

照片中的人,名为田献章,是禁卫军军咨使(参谋长)。请注意照片拍摄的时间和田献章的头发。说明禁卫军并非都是满人,而且禁卫军的高级军官也有剪辫子的现象。

袁世凯回朝后,冯国璋犹如打了鸡血一般猛攻汉口和汉阳的革命党阵地。不久后,武汉江北二镇被冯国璋拿下。有此大功,冯国璋也被清廷封为二等男爵。

冯国璋此时本想一举攻下武昌,但袁世凯密令冯国璋按兵不动。冯国璋立功心切,对袁世凯产生怀疑,两人产生了隔阂。袁世凯所幸让段祺瑞接替冯国璋指挥北洋军,而冯国璋则被调回北京,担任禁卫军都统。

隆裕太后把禁卫军交给袁世凯,满族大臣其实是反对的。一直想把禁卫军的兵权收回来。袁世凯让冯国璋接替徐世昌,可谓是一石二鸟的计策。

由于冯国璋曾发表过『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通电,又加上他忠于清帝,力战革命党。还被封了二等男爵。使得王公贵族都认为其是效忠清室,禁卫军交给他,可以信赖。

岂料冯国璋也是人精,经过盘算后,最终还是倒向了袁世凯。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冯国璋亲自到禁卫军总部召集全体官兵,对官兵们的疑问一一解答,同时向全体官兵保证了两点条件:

(1)大清皇帝只是让权,并不让位,尊号等全部保存不废除。并大声向官兵们宣布了皇室成员的优待条件。

(2)对于禁卫军的俸饷仍维持不变,两宫及禁卫军的待遇都是由国家担保到底,绝对不会亏待大家。

安抚完禁卫军后,冯国璋对天起誓,愿意以全家性命担保,愿与大家共存亡。至此,一万多禁卫军表示愿誓死追随冯国璋。原本是皇帝亲兵性质的部队,居然成为了冯国璋的私人武装。


Mer86


在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的时候,真有一支完全满人组成的禁卫军,按理说他们应该誓死捍卫自己的皇帝才对,没想到他们连屁都没有放一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皇帝为了皇室的安全,都会建立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御林军或者叫禁军。当然,在清朝的时候,也不例外,起初这支禁军都是有满人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击,无奈只能由北洋一镇和六镇轮流担任。到了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一直都对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不放心,就着手建立了一支满人组成的禁军,人数两个旅,由自己的弟弟载涛担任都统。

清皇帝最后的这支禁军,准备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鸟斗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战斗力不敢恭维,更完蛋的是这支禁军的老大是载涛,一个乳臭未干的生瓜蛋子,不仅缺少实战经验,而且无法收拾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凯老谋深算,成为袁世凯的嫁衣。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无法指挥北洋新军,只能被迫启用袁世凯,袁世凯趁机坐地起价,取得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这支禁军也不例外。袁世凯要派禁军去前线,而禁军老大载涛,不敢带兵出征,袁世凯趁机换下载涛,由自己的手下冯国璋担任禁军都统,经过袁世凯的安排,这支禁军基本被袁世凯控制。

溥仪被迫退位,禁军无动于衷。后来,南北议和,袁世凯以末代皇帝溥仪溥仪作为条件,取得大总统的职位。袁世凯声泪俱下,在威逼利诱下,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被逼得哭着宣布退位,而自己的禁军远在千里之外,与革命党对峙,当禁军得知溥仪退位以及清王室优待条例后,并没有去勤王,而是直接关心自己的命运,最后在冯国璋保证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这支禁军也就安生了,被冯国政编为第十六师,从此成了冯国璋的护卫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清皇室最后的禁卫军也给袁世凯做了嫁衣,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哭着,在无奈中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满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从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密探零零发


看到有人说溥仪退位的时候没有禁卫军,实际上当时是有禁卫军的,溥仪退位的时候京城禁卫军的数量大约是一万多人,并且禁卫军无论是素质还是装备都是当时顶尖的,并不像其他人所说的禁卫军里的人全部是老弱病残,在当时禁军的势力是非常强的。

试想一下逼溥仪退位的时候,这一万多人要是誓死不从,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大麻烦。袁世凯自然是看到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禁卫军是一直是誓死捍卫溥仪的,因为禁卫军全部是旗人组成,他们对皇帝是非常忠诚的,假如说溥仪真的要拼一下,这些人随时可以为溥仪去付出自己的生命。

袁世凯清楚的知道禁卫军的麻烦,于是乎他派了一个人去解决这件事,这个人便是冯国璋。袁世凯先是运作冯国璋当上了禁卫军的统帅,不得不说袁世凯的能力,因为运作冯国璋去统领禁军可不是逼溥仪退位之前才做的,而是两年前。

最后在逼迫溥仪退位的前夕,冯国璋告诉了禁卫军这件事,并且对他们做出了许多的承诺,比如两宫的安全依然是禁卫军负责,宫禁依然是禁卫军来负责,并且自己走到哪里,都一定会带着禁卫军,两天后溥仪退位。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冯国璋在这期间可是费了不少精力的,最起码他得到了禁卫军们的认可。

这件事之后,禁卫军可以说是成了冯国璋的私军,冯国璋走到哪里,这批禁卫军就跟去哪里,后来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有趣的是,这支军队从头到尾只听冯国璋的。所以说溥仪退位的时候禁卫军一直在,只不过已经被成功劝说,所以没有反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溥仪被袁世凯欺负让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为什么不来保护?

古代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是会单独训练一支军队的,一般都被人们称为御林军或者禁卫军。这支部队都是直接听从皇帝命令,当帝王有危险时,他们必须挺身而出。就拿安史之乱来说吧,唐玄宗当初也是被迫出逃,身边除了带着爱妃杨玉环,还跟随着一支部队,那就是禁卫军,他们是来保护唐玄宗的。可是为何清朝最后的皇帝傅仪,在被袁世凯欺负的时候,为何不见禁卫军的身影?他们那时又身在何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清朝末年的篇章,来了解下事实最终的真相。


当时由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太过强大,所以一直是清朝统治者心中的隐患。因此就开始组建一只新的禁卫军由载涛担任,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真是让人一言难尽。首先我们看其首领载涛,他没有指挥的经验,在战场上就是一个小白。再看敌方袁世凯,人家可是只老狐狸,智慧和谋略都是上乘。其次再来分析禁卫军的战斗力,那些士兵一个个都是菜鸟。为何这么说?清朝的统治者们确实是想好好的培养他们,给他们的武器和装备都是精良的,但奈何他们不争气啊。很多人每天吃喝玩乐不说,还吸鸦片,这样的战斗力真是渣渣。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采用的训练方法都是西式的,武器装备也是顶级的。这两番对比之下,很明显如果当禁卫军和北洋新军真的对抗起来,谁胜谁败是能够猜到的。对此我只能说,人家怪不会来保护傅仪,这实力差距也太大了,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也是正常的。加上当时的皇帝傅仪基本上是个空架子,是使唤不动袁世凯的,但是又必须要倚仗他的军事力量。袁世凯仗着清朝有求于他,便从清朝手中抢到了军政大权。然后他又调谴这支禁军去打仗,可惜禁卫军的首领是个胆子小的,根本不敢上战场,于是他又趁这个机会,把载涛给换了,安插了自己的人去做了那个首领。


就这样,禁卫军真正的控制权是在袁世凯那里。所以当傅仪受到威胁时,禁卫军当然会不来保护。最后好像禁卫军被袁世凯编入了某支部队。傅仪作为一个皇帝,却被逼让退位,实在是令人叹惋,毕竟在古代皇帝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可是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下场?还不是因为他丧失了军队的控制权,再加上他手中的力量本就微不足道。他就只能在强敌的逼退下,让出了那大好江山,从而清朝200多年的统治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江上孤舟


清末的禁卫军火力强大,堪称清末第一强军。

清末禁卫军编练背景。

清末,满清八旗和绿营都成了烂泥一块。本来,清廷觉得李鸿章等人搞的“团练”还有点用处。结果,一个甲午战争,被日本人从朝鲜赶到东北,全都散了架。于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满清开始按照西洋标准,编练新军。

首先成军的,就是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六镇(为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装备都是洋枪洋炮,训练也是按照西方标准,战斗力比以前高了好几个档次。新军连成以后,满清马上让第一镇(驻北京仰山洼)和第六镇(驻北京南苑)轮流到京城布防,护卫满清中央。

可是,清廷也明白,袁世凯也不靠谱,必须有满人自己的军队才行。

于是,在1907年,提出编练新的禁卫军。该军在1908年年底开始筹备,先后由贝勒载涛、贝勒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主管。

(爱新觉罗-载涛)

到1911年7月建成,共计12000余人,主管大臣是“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贝勒载涛!下设:步队营四标,马队营一标,炮队营一标,工程队营一营,辎重队营一营,机关炮队营一营,军乐队一队,警察队一队。(这里的“标”,相当于后来的“团”,1800来人。一个“营”是六七百人。)

其武器装备都是清朝乃至亚洲最好的,光马克沁就有24~30挺。另外,当时亚洲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也都在禁卫军!看这个火力,拉出去能把当时的日本甲种(常设)师团按地上摩擦。

1911年7月,摄政王载沣亲自到德胜门外镶黄旗和正黄旗两旗校场检阅,这支皇家禁卫军。检阅完毕以后,禁卫军马队第一营还特意派兵“护送”载沣回府。有禁卫军撑腰,载沣觉得满清复兴指日可待!

而此时,袁世凯还在河南钓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又被请了回来。

据说,袁世凯撤职养病之前,载涛等人和载沣商议要亲手拿刀砍了袁世凯。负责主刀的就是载涛。按照这个传闻,载涛也是“勇猛过人”!而且,再看载涛训练的禁卫军,看着也是有模有样的。但是,载涛的骨子里其实是“胆小如鼠”的。

袁世凯回来以后,让载涛统兵到南方镇压起义。载涛不敢去,被撤去禁卫军职务,改任蒙古镶黄旗都统。袁世凯趁机让徐世昌来继任军谘府府大臣,并从汉口前线调回冯国璋来接任“禁卫军总统”。

(冯国璋)

袁世凯让冯国璋管理禁军,是有目的的。因为,当时虽然载涛撤了,但是,禁卫军中,除了步兵第三标是汉人外,其余各部官兵全系满、蒙军人,禁卫军还是在满人掌握下。而冯国璋在满人心里是“拥护满清”的。因为他曾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而且还在最近的汉阳之战中立了功,又被封二等男爵。更重要的事,(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冯国璋还带领15名北洋将领发表了"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通电。

所以,冯国璋虽然是袁世凯亲信,但是披着“拥护满清”的外衣。因此,禁卫军军官信任他。

袁世凯在逼迫满清退位时,禁卫军军官曾集体抗议。

此时,冯国璋站出来,支持袁世凯。冯国璋把禁卫军中的官兵集合起来,高声对他们宣讲共和以后的优待政策,冯国璋还以身家性命担保,保证他们的俸饷维持不变,保证优待满清皇室。于是,禁卫军的反袁风波被压了下去。

(良弼)

当然,禁卫军将领中,也有坚决忠于满清,反对共和的。禁卫军第一协统领爱新觉罗·良弼,就是坚决反对共和的。可是,上天都在帮袁世凯。爱新觉罗·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革命党彭家珍炸伤,抢救两日后去世。

禁卫军在冯国璋的带领下,不再反对共和。清帝逊位后,冯国璋继续执掌和安抚禁卫军。1914年,禁卫军被改编成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任师长。不过,禁卫军有一个团一直在紫禁城保护溥仪,直到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而一个团,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准确说所谓八旗铁骑入关后都成了废物了!没入关时也是别人干活,满嫡八看着。…一切战果都是满杂文屁吹牛皮的!或者是汉八,汉奸所为!都是蒙八,汉八出力,满嫡八最多当监工!这和当年抗日类似一个炮楼十个鬼子,几十个上百个伪军……

满杂入关二百多年后满嫡八,汉八,蒙八包括绿营都是废物了,除了吃喝玩乐嫖欺软怕硬外,狗屎不是!镇压人民起义反抗都是二狗子民团所为,如湘军,淮军,楚军…满杂正规军一触即溃,…八里桥之战,满杂最后的铁骑蒙八几万被八国联军打的溃不成军…

正是一帮二逼呵呵呵的军队你指望着勤王护驾?不扯犊子吧!

满杂禁卫军更不说,都是一群膏粱子弟。枪声起,裤裆流的货…除了良弼之外,没有任何人敢为满杂献忠!…革命党进攻城市后,带路的都是满杂膏粱子弟,汉人反而少…割辫子也是八旗子弟最多,改头换面,假革命的也是满杂皇族的多…效忠革命党,隐姓埋名的都是满杂八旗子弟……

现在社会干啥缺德事…拆迁打手,…网上吹牛逼意淫何尝不是?


用户96816661689


我是“战略忽悠局”,给您不一样的有趣回答。


袁世凯逼溥仪退位之时,爱新觉罗家的皇家禁卫军并没有藏起来,而是被袁世凯统领着,准确的来说是被袁世凯的手下冯国璋给统领着。

载沣掌权之时,曾把老袁赶到安阳隐居,可后面遭遇辛亥革命,清廷其他部队又不给力,未能搞定革命党,无奈之下又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

老袁也不笨啦,坐地要价,把皇家禁卫军统领的位置给要来了,就给了冯国璋。

其实老袁在逼皇帝退位之时,禁卫军因为担心日后的军饷问题,也曾坚决反对,但在他们老大冯国璋的再三保证下,还是选择相信袁世凯与冯国璋,没有再闹了,果然是“有奶就是娘啊”。所谓忠君,不过都是利益关系而已。

后面,禁卫军的军饷也的确没有变动,将领也没有被调动,禁卫军跟冯国璋的关系就更亲近了,老袁挂了之后,北洋军阀混战,禁卫军也一直站在冯国璋这边,真印了那句“你好我也好”。


顺便说一句,冯国璋跟我们现在熟知的相声大佬冯巩可是关系很深哦,冯巩是他的曾孙子。


以上就是“战略忽悠局”的回答,如果您觉得还满意,请关注我,也期待您能评论留言,一起沟通交流,谢谢!!!


战略忽悠局



因为禁卫军的实际领袖良粥被炸死了,袁世凯趁机掌控了这支清庭最后可以直接控制依仗的军队,最后清庭无兵可用,只能接受和平退位的条件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久蔓延了南方数省,清庭无力镇压。只能请拥有兵权被罢官的袁世凯出山,但是不料袁世凯一边跟革命党讨价还价,一边连哄带骗的迫使清庭接受和平退位的条件,自己趁机成为民国大总统。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想了,袁世凯连哄带骗的欺负清庭之时,禁卫军去哪里了呢,为什么没有出来维护清庭的统治呢,接下来宋安之就来具体说说。

自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袁世凯再度出山以后,清庭以资政院选举的形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不久袁世凯入京组成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具体如下: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等。这些内阁大臣基本上都是袁世凯的人,因为被人戏称为袁记内阁。

袁世凯当时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及毅军姜桂题等部的节制调遣权力,可谓是掌控了清庭的兵权。

但还有一支军队并不受袁世凯控制,那就是名义上由摄政王载沣统率而实际上由载沣的弟弟载涛统率的禁卫军。说起来这部军队也是清末创建新军的成果之一,利用西式方法训练,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是清庭最后自保的力量了。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奇怪,清朝的八旗军队和绿营呢,其实到了清末八旗军队和绿营早已经烂在根子里了,指望他们享受当兵大爷可以,一有战事比兔子跑的还快。不然也不至于让拥有北洋六镇兵权的袁世凯就可以逼迫清庭和平退位成功,所以皇族中掌握的禁卫军就成为了清庭的最后底牌。

这支禁卫军成为袁世凯当时的心腹之患,袁世凯于是就想了一个损招。向清政府建议,皇族大臣应当出征南方作为各军的表率,这样南方的叛乱就可以很快镇压下去了。这样一来就使胆小如鼠的载涛自请解除了军职,袁世凯立刻推荐徐世昌来继任军谘府府大臣,并从汉口调回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军统。

但禁卫军的实权却还在清庭之手,因为平常负责禁卫军具体事宜的是良弼。虽然载涛自请解除军职,可良弼还在,依旧可以实际控制禁卫军。

更要命的是良弼属于坚定的主战派,他始终认定袁世凯是插在清庭心脏里的一支毒箭。所以当袁世凯以内阁辞职手段要挟清庭接受退位条件时,良弼主张批准内阁辞职,另组为皇族战时内阁,并且打算派铁良统率“讨伐军”南下镇压南方起义。

袁世凯虽然力量大于良弼,但不想杀死良弼这个皇族子弟,害怕担当舆论压力。

这时候果然是瞌睡了就有人来送枕头,正在袁世凯还在想对策之际。良弼被同盟会的彭家珍刺杀,1911年同盟会北方支部成立时,彭家珍入盟被推为军事部长,知道了良弼阻止清室退位以后,十分生气,所以决定清除掉这个拦路虎。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守在光明殿胡同良弼住宅的附近,等到良弼下朝回家之时,他扔了一颗烈性炸弹,炸断了良弼的一条腿,使其延至次日不治而死,而彭家珍自己也被弹片炸伤,当场就牺牲了。

良弼一死,袁世凯彻底掌控禁卫军。清庭失去了最后的底牌,彻底无兵无用。最后只能无奈的接受了和平退位条件,清朝便亡国了。


宋安之


我是七哥。

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在这年12月,载沣在朝廷旨意下,开始筹建忠于满清皇室的禁卫军。历时近三年,到了1912年年初,禁卫军已经成了守卫京师的重要军事力量。

(载沣)

禁卫军分为两协,每协辖制两个步标,另外设置炮标、马标和工程营,总计一万多人。其中,除了步兵第四标为汉人之后,其他均是旗人子弟。所以,在整个京师防卫中,禁卫军的重要不言而喻,一旦忠于皇室的禁卫军叛乱,不受袁世凯控制,那么袁世凯想要威逼溥仪退位的计划,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于是,在威逼溥仪退位的路上,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卡,就是袁世凯能够成功驯服、这些忠于皇室的禁卫军。而驯服一支军队,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控这支军队的统帅。很快,袁世凯想到了一个人,远在武汉前线的冯国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

冯国璋,在武昌首义之后,临危前往战线,很快就成功打击了革命党人的气焰,拿下汉口、汉阳两镇,大获全胜。在1911年的11月27日,就被朝廷授予“二等男爵”荣誉。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爵位,顿时,冯国璋十分兴奋,向朝廷表示“这实在是天恩高厚,我一定要给朝廷出力报效”。就在袁力主和谈,实行威逼清帝退位的计划时,冯国璋力主决战,还托人给给隆裕太后上疏,表示400万两银子就可以平定叛乱了。冯国璋的种种表现,赢得了满清王公大臣的厚爱,认为冯国璋必是效忠于清室的人。

而实际上,冯国璋也的确是效忠于清室的北洋将领。但碍于袁世凯的知遇之恩,再加上冯多年在袁世凯手下做事,与北洋众人交情深厚,而且还与段祺瑞、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这份北洋恩情,冯也无法避免,在情理上也不得不效忠于袁。(冯国璋)

所以实际上,冯国璋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一面他想效忠清室,另一面他又不得不听命于知遇之人袁帅的调遣。但也正是这一个比较矛盾的人,正好符合了袁世凯的要求:冯国璋作为自己的亲信之人,自己绝对可以驯服他,是自己的亲近之人;同时,他也深得满清皇室、王公大臣的认可,并且与他们关系不错,这正是一个可以插入敌人内部的好棋子。

于是,1911年12月15日,在武汉打了大胜仗的冯国璋,被调入京师,任命为禁卫军统帅总统官,统筹京畿防务。

起初回到京师的冯国璋,拒不任职。于是,袁世凯派长子袁克定登门拜访,跪拜冯国璋,直呼“四叔”,同时拿出以前冯拜到袁世凯手下的门生帖子,和袁世凯亲笔填写的“兰谱”,表示袁世凯将冯视为自己的兄弟,不再是袁的门生了。冯深知这是袁的怀柔之策,也只好接受了,于是走马上任统管禁军,而袁世凯也就这样把冯拉到了怀中。(袁世凯与长子袁克定 剧照)

接管禁军之后,冯积极整顿禁军。先是全面组织军司令处,分设参谋、秘书、副官、军械等处,扩大禁卫军编制;平常严格训练,要求士兵必须服从长官命令,并且每人发了一本军人手册,力图用军规制度约束士兵。就这样,冯国璋成功掌管了禁卫军。

但想要掌管禁卫军,还要面临一个问题:禁卫军的前统领、清皇室少壮派代表良弼,是坚决反对清帝退位的顽固分子,虽被冯接替禁军统领职务,但他为人正派、清廉,年轻有为,在禁卫军中影响力依然极大,所以,一旦良弼振臂一呼,禁卫军很可能就要兵变了,那么袁威逼溥仪退位的计划可能就要泡汤了。

(爱新觉罗·良弼)

于是,良弼很快就被除掉了。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住宅附近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伤了一条腿,后来虽然抢救,但还是在1月29日去世。没有了这样一位强有力的影响人物,冯国璋对禁卫军的掌控更进了一分。

到了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运筹帷幄之下,裕隆太后终于在第二次御前会议上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清帝溥仪退位。随后,袁的内阁与南京的临时革命政府达成了清室优待协议。

消息传开,禁卫军的官兵开始躁动。这时,为了维护共和政体、顺利结束帝制,也是为了助袁世凯一臂之力,冯国璋出马了。

大概在2月初的时间,冯国璋集结禁卫军的全镇军队,按照步、马、炮、工程、辎重营的顺序整好军队,然后开始讲话。冯先大致详述了当今清朝的局势,表明共和已成趋势,即使“禁卫军的官兵拼着性命去打,那拱卫皇宫和京师的责任又交给谁?”随后当众宣布了清室优待条例。

(旗人子弟)

士兵听到了“大清皇帝辞位”的宣告,顿时出现了骚动。随着冯继续念,士兵骚动也越来越大,许多士兵、军官已经脱离队形,相互讨论。念完条例,为了消除骚乱,冯请几位有意见的带兵前来提问。

最后几个代表出面提问:皇太后、溥仪的安全,冯总统官能否保证?禁卫军的编制不会被陆军部被取消,冯总统官可以担保吗?冯听完提问,一口答应。

但部队中的士兵依然有些不满,还在骚动,觉得冯这是形势所迫,并非真话。这时,为了彻底稳定禁卫军,冯急中生智,表示禁卫军中可以挑出两位兄弟跟着我,给他们陪两把枪,每天跟着我,只要发现我与革命党人勾结,就一枪打死我,而且我的家人决不允许找他们麻烦。

于是,冯的身边就多了两个寸步不离的、从禁卫军步队来的旗人随从。这两个随从,一个叫福喜,一个德禄,跟在冯身边做了本处的副官,每月可以领50两银子的饷银。

(整编后的北洋陆军)

这事了结之后,冯才算彻底驯服了禁卫军,完全解除了袁世凯的后顾之忧,威逼溥仪退位的时候,禁卫军再也不会兵变了。而禁卫军也与冯国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在清帝逊位之后,禁卫军被编制为陆军第十六军,仍然由冯国璋遥控管制;即使冯国璋辞职回家了,第十六军仍有一个连跟着他回老家。

我是七哥,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学习一点,每天领悟一点!


岁七夸父


禁卫军已经不是满清的禁卫军了,而是北洋的禁卫军。

不得不说,袁世凯确实走了一招好棋啊。你一直跟我玩心眼讲条件,不就是仗着这万余的禁卫军吗,那我就把它给设计调走,看你还有什么底牌。可怜当时的禁卫军统领贪生怕死,居然此去统领之职,将禁卫军拱手送给了袁世凯。



当袁世凯气势汹汹的带兵进入紫禁城时,当时的溥仪估计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毕竟5、6岁的年龄,在寻常人家正是玩泥巴的年纪。

说来也好笑,溥仪三岁进宫,一脸懵懂的坐上了满清的龙椅,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那些白胡子老头,大概只是觉得好玩吧。等到溥仪适应皇帝的身份后,又一脸疑惑的被人告知自己已经不是皇帝了,这天下也不是满清的了,自己能管的只有紫禁城这一亩三分地。本来应该是最纯真的年纪,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溥仪当时应该是很无助的吧,这满朝的文武全都对袁世凯俯首称臣。



摄政王载沣,即溥仪的生父,和隆裕太后面对袁世凯的咄咄逼人,也只能妥协,尽量为满清皇室争取一些权益,就有了后来的《清室优待条件》。想到自己精心培养的禁卫军,本来是用来制衡袁世凯的,却为袁世凯做了嫁衣裳,可叹大清无人啊。



其实就算那些禁卫军忠于满清,也很难对抗袁世凯的新军。禁卫军全是满人,但满人的战斗力在清朝末期是战五渣,全靠绿营和地方团练撑场面。

溥仪和平退位,避免了一场流血革命,这也算是比较好的结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