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坦克炮的发展是从线膛炮到滑膛炮,而枪械的发展却是由滑膛到线膛?

weiyiserg


枪械的发展是开始采用滑膛的方法,然后因为精度的需求改进成为线膛。如果单论坦克炮的话,最早的是英国MK 1型坦克上的霍奇基斯(Hotchkiss)海军用6磅(57mm)快速炮,这玩意是线膛炮,因为坦克出来的年代(MK 1型坦克是1916年)那时候膛线技术非常普遍,人们也认识到了线膛炮在精度上的优异性,但是在后期因为整个作战目标和背景的改变,以及技术的进步,又转化为滑膛炮了。

英国MK 1型坦克(雄性),最早装备有6磅炮的坦克,之前的坦克(小游民)装备的是机枪

先来说说枪械的发展吧,最早发明的是滑膛枪,但是精度肯定不足的。至于枪膛内带有膛线的火枪,诞生于15世纪初的德国。其实在1476年意大利就已有螺旋形线膛的枪支。最有名的便是英国帕特里克·弗格森于1776年发明的一种新式来复步枪。弗格森在枪膛内刻上螺旋形的纹路即来复线,使发射的弹头高速旋转前进,增加了子弹飞行的稳定性、射程和穿透力。由于线膛枪优异的精度,目前绝大多数枪械都是使是线膛枪。

但是到了坦克炮的发展,就是与枪不同了。虽然线膛炮精度优异性显著,但是面对战后迅速发展的装甲,要想击穿它们就得提速。这个时候滑膛炮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滑膛炮能够拥有更高的初速度,穿甲弹的性能理论上会更加优异。

问题来了,精度如何保证?这个时候各种花式弹种就出来了,毕竟炮弹弹体大,可以改出各种花样,这一点子弹就没法比了。比如最著名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通过尾翼来稳定弹体从而提高精度。在获得了高精度的同时还能提高初速度,岂不美哉?

在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率先在它的T-62上使用115mm口径的滑膛炮,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随后滑膛炮开始逐渐流行,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英国的挑战者系列,如今仍然使用线膛炮。

如今仍然使用着线膛炮的挑战者2坦克,是否算大时代背景下的一股清流?


老船舶老飞机研究所


滑膛炮,就是炮管内没有膛线的火炮。与线膛炮比,滑镗炮镗压高、初速度高,作为坦克的主炮穿甲能力强,所以现代坦克多用滑镗炮做主炮,也是滑镗炮使用最多的武器。

(苏联T62坦克,装一门115毫米滑镗炮)

其实火炮(包括火枪)刚诞生时,都是滑镗的。但滑镗炮在弹丸射出炮口后,在空中不会螺旋飞行,因此射击准度不高,且射程较小。所以,二战时各国坦克的主炮,基本都是有镗线的。如德国的虎式坦克、美国的谢尔曼坦克,都是用线镗炮做主炮的。但线镗炮镗压低、初速度低、穿甲能力低。随着坦克装甲越来越厚、防护能力越来越强,在坦克对战中,击穿对方的前装甲,竟越来越难了,人们急需一种初速度高、穿甲能力强而且射击准度高的坦克火炮。于是,滑镗炮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飞行中外壳正在脱去的脱壳穿甲弹)

冷战时,苏联人最早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上世纪60年代,苏联首先在T-62坦克上重新装上了滑镗炮,并通过发射装有尾翼的脱壳穿甲弹,解决了射击准度问题。T-62的出现,一度令北约各国为之胆寒,于是纷纷也开发自己的坦克滑镗炮。经过不断的研发与改进,现代的坦克滑镗炮已经越来越先进,威力越来越大,已成为现代坦克的标准配置了。

(美国M1主战坦克,装一门120滑镗炮)


50后男人


....因为最早坦克炮已经是一战那会英国佬的Mark I坦克上的 QF 6磅炮

那个年代膛线技术已经成熟很久了。而枪械...滑膛枪那种15-17世纪那会,火炮也是滑膛的....

所以你别把坦克炮当做单独一个分类,他就是一个炮,然后丢到坦克上。是炮的分支

所以大家都是从滑膛走到线膛的。

之所以现代的坦克炮大多是滑膛是因为坦克炮现在主要打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和破甲弹

前者本身就需要高初速,滑膛初速更高,而且这弹本身菊花上就有尾翼来旋转,膛线就可以滚蛋下岗了。

另外的现代破甲弹,这种化学破甲弹如果用膛线高速旋转的话会一定程度影响穿深,所以还不如用滑膛,而且菊花那边也有个尾翼。

综合来说,步枪用了膛线是为了子弹更稳更远更准,而坦克炮弹玩出花样的情况下不用膛线来稳定了,直接炮弹自带尾翼取代膛线,滑膛发射以取得更好的初速和更好的毁伤


疯狗的轻武


刀君答题:其实应该是说二战后坦克炮由线膛炮改为滑膛炮,而枪械仍旧是以膛线为主流。



坦克炮从用途来说是为摧毁坚固工事和坦克装甲的,随着二战后穿甲弹的变化早期的线膛炮又变成重新设计的滑膛炮了。目前最为先进的破甲理论制造的穿甲弹叫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原理是用超高速度获取的动能集中在极细的一点上击穿装甲。这种炮弹如图:



整个弹身是契合炮膛口径的,但实际杀伤是中间那根长杆子实现的。击发在炮膛中时是这样的:



弹托(两个圆柱体)在炮膛中维持远细于炮管的弹芯的稳定。在飞出炮口后获取了极大动能(初速)的炮弹,出膛后由于风阻两个弹托也会脱掉,剩下弹芯飞向目标,如图:



这样扔掉所有可能成为拖累和增加风阻的部分,只用中间的长杆部分配合尾部的尾翼稳定飞行姿态,用蛮力去撞击装甲表面,把整颗炮弹的冲击力集中在尖端,增加穿深,这就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炮弹是当代主战坦克的通用炮种,它的杀伤机理决定了对炮口动能和膛压要求非常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换装是促成炮种更新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何线膛炮被淘汰。


线膛炮的膛线,本意是设计来用来让出膛炮弹自旋以稳定飞行姿态增加精准度,理论上其精度是要超过滑膛炮的,但是由于线膛炮的膛线会让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炮膛中飞行时就损耗掉很大的动能,虽然获得了稳定了自旋和更好的稳定性,但是飞行速度(动能流失)的降低对于这一高度依赖动能杀伤的弹种是釜底抽薪。

综上,线膛炮不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其退出战场的原因。此外,目前中俄两国发展比较快的炮射导弹,也是一种只有滑膛炮才能发射的弹种,也算是其中一项原因。



而枪械由于子弹相对较轻,出膛的稳定性优先于速度的要求,还有精度的提升更依赖于膛线的好坏。所以枪械从滑膛过渡到线膛也是使用的需求决定的。


锻刀炼心


因为坦克炮需要发射初速更高的穿甲弹,线膛炮会减慢初速而滑膛炮不会,而且坦克炮交战距离不超过5千米所以对精度要求不高。枪械用线膛有利于提高远距离射击的精度,而且枪械打击的目标大多都是软目标而不是装甲目标,对出膛初速度要求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