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小说中的“比武招亲”,历史真实存在吗?古人还有哪些招亲活动?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这样的情节,在一个擂台上站着一个漂亮的姑娘,旁边有一帮人在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如果有未婚单身的小哥哥们,想要抱得美人归,那就上台跟这位姑娘比试一番,要是能取胜,那就可以洞房花烛夜了。这个情节通过都是戏曲、舞台、电影、电视或者是武侠小说中的场景。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古代真的有

“比武招亲”吗?今天李夫子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古代的“比武招亲”!

古代婚姻的三大态度

现代人的婚姻程序是经过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才确立起来的。很多人可能也知道古代的婚礼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这6套礼节,古人缺一不可。如果您是一个漂亮的小姐姐,穿越到了古代,想找一个武功高强的如意郎君,办这么一场比武招亲大会,这得遗憾的通知您:对不住,首先您就过不了六礼这一关。

古人结婚还特别的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娶妻,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还必须有人来说媒。明朝有个戏剧家叫“汤显祖”,他写了一本《还魂记》,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官家的千金小姐叫“杜丽娘”,有一天睡觉梦到了一个书生,书生叫“柳梦梅”。为了方便各位小伙伴记忆,李夫子就借用《天龙八部》的角色,分别称这两位为“梦姑”、“梦郎”,这两人倾心相爱,来了一场梦中的旷世恋爱。但恋爱的同时还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为不能跟自己的情郎哥哥在一起,“梦姑”最后抑郁而终,变成了鬼魂寻找梦郎,人鬼相恋感天动地,到最后梦姑起死回生,和梦郎永结同心。

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有时候会酿出爱情悲剧,但在古代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在古代女子抛头露面的机会很少,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出嫁之前都是在自己的闺房内学习琴棋书画或者是女工针线活。所以小姐的闺房都称作“绣楼”。如果生在贫苦家庭,女儿可能随着父母干些活,但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婚姻以父母之命到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六礼”和父母媒婆的介绍,在古代,男女结婚更讲究门当户对。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西周,当时的贵族为了保持血统纯正,都是贵族之间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所以在那个时候要来比武招亲,抛绣球招老公这个方式,恐怕不行,弄不好连命都没了。

招亲的独特现象“赘婿”

刚刚说了古人对婚姻的态度分别有“婚姻六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门当户对”这三种情况。但也有个别现象,比如《史记》里边有一个词叫“赘婿”,就是上门女婿的意思。大伙都知道,就婚于女方家和改为女方家姓的男子称为“赘婿”。对男方来说这叫“出赘”,对女方来说这叫“招赘”。男子到女家当赘婿,称为是“入赘”。所以至少在秦汉时期就有上门女婿的记载。古人的香火观念比较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这个“后”古人一般指的是儿子,指望他传承家业,家里如果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就只能招上门女婿了,所以上门女婿最初是大户人家传宗接代的工具。

武侠小说中的比武招亲

这里为什么要提上门女婿?这就跟古人招亲有关了。电视剧里面咱们常常看到一些大户人家,为了给自己家待嫁的女儿寻找一个如意郎君,会贴出告示,比武打擂,获胜者就可以抱得美人归。一般来说最后获胜的都是男主角。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在北京为义女穆念慈设擂台,比武招亲。金国小王爷杨康上台比武,几招下去就轻轻松松的胜了穆姑娘。照规矩来说,杨康应该娶穆姑娘为妻。可是杨康手下人就说了:“我们公子爷是什么人?会跟你们这种低三下四之人攀亲?做你的白日梦!”最后还是郭靖出手帮忙。但穆念慈和杨康也因为这场比武招亲,生出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孽缘,也为《神雕侠侣》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古代版“比武招亲”的源头

金庸先生把这段“比武招亲”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觉得身临其境,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古代比武招亲,真的像武侠小说那样吗?其实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比武招亲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父母有关系。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父亲李渊建立了唐朝,庙号唐高祖,但是李世民的母亲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史书上称她为“太穆皇后窦氏”。《新唐书》记载了一个“雀屏中选”的故事,窦氏的母亲是北周的公主,窦氏的父亲叫窦毅,是个达官显贵,所以窦氏的身份也高贵,窦氏不仅长得漂亮,脑子也相当的聪明,所以眼光特别的高。一般的男人她也瞧不上。

但闺女大了,总是要嫁人的,于是窦毅就想到了“比武招亲”,窦家就要招亲的消息传开,那还了得,都得去!很多青年才俊跃跃欲试,都知道窦家小姐漂亮,每个人都想要抱得美人归,窦毅就在家门口立了两块屏风,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谁要是能射中孔雀的眼睛,谁就能当他的乘龙快婿。李渊也来参加了这次比武招亲,他是武将世家,骑马射箭是他的强项。参加比武招亲的10来个人没有一个射中目标,轮到李渊上场时两箭连发,全都命中目标,李渊也就成了窦毅家的女婿,窦毅选了李渊当女婿,这不只是李渊后来做了皇帝,窦家跟着富贵。早在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之后,照说窦家是北周的皇亲国戚,理应受到牵连。但李渊跟杨坚是亲戚,有了这一层关系,窦家不仅得以保全,还成为隋朝的皇亲国戚。回头看当初的比武招亲太正确了。

古代以文招亲——爽文鼻祖

另外书法写得好,也能获得洞房的入场券。李夫子讲了比武招亲,大伙印象很深刻,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功夫好、不等于学问好”,不管是当下还是在古代,有文化的人去哪都吃香,李夫子再跟大家说一个招亲的模式叫做“比文招亲”,比文招亲和比武招亲的路数差不多,比武是打擂台,谁胳膊硬谁就赢,比文是拼的笔杆子,谁的墨水多,谁就能赢。不过遗憾的是查了很多的资料,没有在史书中查到有关比文招亲的资料,但是不少古代小说都有记载,小说里边这种套路不少,一般都是对联,比拼才学。

套路通常都是这样的,大富商、财主、官宦人家的大老爷,想为女儿挑选一个如意郎君,就在家门口贴了一幅非常难的上联。来了一个满腹才情的秀才从门后路过,说出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下联,斗败了一群围观的纨绔子弟,在众人的羡慕下成了这家的姑爷了。反正这个套路也不知道各位看是什么感觉,反正一般人瞧着挺爽。现在网络文学流行爽文,爽文就是贫困的男主角,或者是父母双亡,或者是退婚羞辱,总之惨得不能再惨了。然后机缘巧合下的的一番奇遇,最后,男主角以超强实力碾压对手,成功登顶,读者看着很爽,浑身舒坦,看得可过瘾了。

以文采赢得老丈人欢心

所以现在看这种“以文招亲”的套路,应该就是爽文的始祖。虽然没有查到以文招亲的历史,但是李夫子找到一个以文采博得老丈人好感的历史典故。谢安是东晋的一名政治家,他以8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案例,为东晋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记载,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就把家里的子女聚集在一块谈论诗文,突然间天降大雪,谢安很高兴,就说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他有个侄女叫谢道韫,就接了一句话:“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很高兴,谢道韫的才名也就因此传开了。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谢安就把目标瞄准了门当户对的王家。本来很喜欢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但王徽之和年轻时候的谢安一样,受魏晋文坛风气的影响,做事有点放荡不羁,谢安再三考虑,觉得王徽之不是那种可以贯彻始终的人,就放弃了把侄女嫁给他的想法。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忠厚老实,文学造诣非常深厚,草书、隶书写得都非常好。于是王谢两家就成了婚了,谢安把侄女嫁给他了。这个联姻在当时是个绝配,有诗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就是王、谢两家。后来东晋战乱,两大家族随之衰落,那就是后话了。

宋朝的“运气招亲”

聊完了秀胳膊、拼墨水,咱们再讲一个靠运气娶媳妇的故事。一些古装电视剧中动不动就会有“抛绣球”的情节。大户人家的小姐嫁一个男人,有的时候就用抛绣球的方法做考验。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有个作品叫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宋参知政事吕蒙正,他的婚姻就是靠绣球抛出来的。吕蒙正虽然家境贫寒,可是才高八斗,立志要考取功名。赶考的时候钱在路上花光,没有赶上考试,这个时候赶上刘员外家的女儿抛绣球,他就上前凑个热闹,女主角叫刘月娥,人很漂亮,发现吕蒙正这小伙子很帅,彬彬有礼。刘小姐对他是一见钟情,故意的就把绣球抛给了他。吕蒙正那时很穷酸,没钱、没势,穿的衣服也很普通,这刘员外满心不愿意,我能把闺女嫁给她吗?怎么劝都不听,刘小姐认准了非吕蒙正不嫁,一怒之下,刘员外就把女儿赶到了吕蒙正居住的破窑里边。

本来这是棒打鸳鸯的苦情戏,可故事到这儿发生了转折,吕蒙正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专门为他赐宴。在之后吕蒙正回家乡做知县,为了试探月娥,先让媒婆谎称自己死了,劝月娥改嫁,遭到拒绝,然后吕蒙正又假装自己没考中,月娥也没有嫌弃他。吕蒙正这才说了实话,结局是皆大欢喜,夫妻团圆,老丈人也认了女婿,还表明了当年羞辱你是为了激励你上进,免得你迷恋富贵。咱不管是老丈人敷衍也好,胡说八道也好,讨好也罢,不重要。总之父女和好,一家团圆,吕蒙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确实是当了大官。不过抛绣球的故事基本上属于虚构。

古代版“非诚勿扰”

抛开历史,单从故事上说,刘小姐眼光非常的高明,选中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除了故事,有些少数民族确实有抛绣球的习俗。比如壮族,特定的节日里青年男女聚集一块唱歌、跳舞,带上自制的绣球,看到心仪的对象就把绣球抛给对方。绣球就相当于是定情的信物。其实靠运气招亲,还有一种形式叫“同年大会”,是权贵们挑选女婿的专场,就是古代版的“非诚勿扰”。据《太平御览》中记载:唐朝科举考试放榜了,那天应试的考生都挤着去看榜,凡是中了进士的,都会到长安城景致最好的曲江池畔,举行同年大会。唐代进士非常难考,报名应试的数十万人,最后能考上进士的也就几百人,比现在考公务员还难,所以考上进士就特别的稀罕。

新科进士举行“非诚勿扰”,这天权贵家的女儿都会出动,现场逛逛,挑选白马王子,看见中意的就让父母提亲。如果男方也答应,那就立刻拜堂成亲。到了宋代,“榜下选婿”甚至成为一种婚姻文化。因为在唐代取得功名之后,还要经过考试才有资格做官。到宋代只要进士五甲以上就可以直接当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很快。宋朝官府的高级官员里边科举出身的占了压倒优势。可以说宋代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的努力之后,一旦科举成功,得到的将是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超值回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科举放榜当天,权贵富豪们集体出动,争相挑选榜上进士做女婿。这个情景就是“抢”啊,民间称其为“捉婿”。

当时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刚中举的年轻人,长得挺标准,被一个大户人家看中了,大户人家派了10多个家丁,把年轻人请到家去,到家之后,不多久,一个穿着官服的人来到青年面前,问:“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不丑,愿意嫁给你,行不行?”青年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贫寒,如果能高攀上,当然是件高兴事儿,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李夫子说姻缘

聊完了古人招亲,再把话题扯回来,大龄的未婚男女的问题是很多家长的心病,也就引发了很多家长主导的相亲活动,有让家长“苦口婆心”说服去的,也有被威逼利诱去的。其实相亲跟自由恋爱无关,自己的幸福自己知道,很多人把择偶的条件跟车、房钱、星座连一块,挺麻烦。相对而言,古人选择结婚的手段比现在有趣多了,同样也重感情多了。那么最后给还有剩男剩女的大家伙提个醒,“列为如果为婚事感到烦忧,不妨来场金庸式的比武招亲,或者比文招亲,考察未婚男女的人品素质,别再单一的关注他们的物质财富了。”最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