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三国正统明明是魏国,为啥后世大家都更喜欢蜀汉?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精彩的一个时期,群雄逐鹿,各路风流人物纵横捭阖。那魏蜀吴三国谁是正统呢?很多人可能还不确定,首先东吴自然排除,关键是蜀汉和曹魏谁是正统,其实在古代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小时候学历史被历史朝代歌的时候说的很清楚:

魏晋南北朝,魏国是当之无愧的正统才是。

其实这本没什么疑问,首先魏国曹丕的皇位来自与汉献帝的禅让,程序合法;其实就事实统治范围来看,魏国版图最大,当时中国最富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尽属于魏。吴国和蜀国的人口加起来甚至才到魏国的一半,“十分天下有其八”,自然是正统。

曹魏为正统,这本是历史上的定论,但后世对于蜀汉这个政权却情有独钟,苏轼在《东坡林志》记载到,就连宋人在听三国故事的时候(“说三分”在中国历史很早,后期的《三国演义》便是在这些故事之中整合而来),“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对于宋朝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刘备。

为何相对于曹魏,割据一方的蜀汉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其实主要原因有这两点。

一, 蜀汉政权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汉王朝是古典时中原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刘备的蜀汉王朝自诩为其继承者,并一生致力于重振汉室,这是极为令人同情的。此外蜀汉王朝也能说是圣主贤臣,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中,孙权经常逼得人民起义,曹操更是一怒之下屠了徐州城,而刘备却始终是一个相对仁义的君主,对百姓和大臣还不错,容易令人产生好感。

而蜀汉政权后期的操盘者诸葛亮,那更是中国五千年以来极为少见的,几乎没有负面评价的人物,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历来被后世臣子试做楷模,而诸葛家族连续三代都为国献身,这种精神更是令人大为感动,所以虽然蜀汉实质只是割据政权,但却一直为历代人士所尊重。

此外,刘关张三人肝胆相照,桃园结义;关羽荆州失意后宁死不降;白帝城托孤君臣赤城交心……这一切的一切,都令后人对此极为感动。蜀汉政权白手起家,意图逆天改命,这种悲壮是很难得的,人民对其有好感也情有可原。

二, 特殊历史遭遇导致的民族心态变化

在南宋之前,魏国是正统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主流意见,大家认同魏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对蜀吴两个割据政权保持尊重,宋前甚至几乎没有“三国时期”的说法,而是说“魏晋时期”,只不过到了南宋之后,整个国家形势发生了变化。

唐亡之后,中原王朝长期比较衰颓,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宋朝更是因此经历了“靖康之耻”,北方中原尽丧而偏安东南,这下南宋的实际情况就很像蜀汉和后来的南朝,是一个偏安政权。如此再将曹魏竖立为正统,那么就将把自己立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这种思想其实东晋时已经有了一点苗头(当然,东晋部分人士也不可能视蜀汉为正统,而是认为三国都属割据,无正统之说),而到了南宋时期发展到了巅峰。

由于长期受到北方异族侵略还丢了半壁河山,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把“正统”盯上了蜀汉,于是朱熹等人大肆鼓吹“蜀汉正统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市井小民来讲,他们本就对蜀汉政权有好感,此时又对北方政权带有强烈的抵制心理,到了元明清时期,市井文化兴起,评书,小说,演义等属于市民阶级的文化艺术为了迎合大众情绪,也争相开始“尊刘贬曹”,《三国演义》的横空出世更是将此思想推上了高峰。

也正是因此,尽管魏国更符合正统的定位,在大家心中的理想政权,确成了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