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他是民国时代的青年偶像,他之一诺,五岳皆轻,梁启超为他点赞

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军》这篇文章入选了小学语文课程,把段祺瑞定位成一个冷酷残暴的旧军阀,一个粗鲁的人。然而在民国,他以一己之力三造共和,多次挽救国家于水火,可谓居功至伟。大学问家梁启超这样评价他:“不顾一身厉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恐没有人能超越他”。

1881年段祺瑞在祖父病故后独身前往山东,投奔本家的一位在威海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安排在营中当司书,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20岁的时候,李鸿章组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面向全国招生,段祺瑞就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进入天津武备学堂,被分配到炮兵科。

在天津武备学堂,段祺瑞先后学习了兵法、地利、军器、炮台、测绘等新式课程。1887年他以最优秀的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两年后,段祺瑞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被李鸿章安排前往德国学习,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留学生。

1890年,段祺瑞从德国留学归来,被李鸿章安排到威海任职做教官,五年后和袁世凯一起到小站练兵,在新军编脸过程中一直充当重要的角色。在1905年和1906年的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过程中,段祺瑞是北军的总指挥官,两次演习使段祺瑞的知名度和权利迅速攀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皇帝拒不投降。北洋军阀的大佬冯国璋,黎元洪等都在观望,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包括袁世凯也不敢轻动。而段祺瑞主动站出来,联合将领,代表北军42万将士给溥仪发电报,劝溥仪自己解散清政府。1912年溥仪正是退位。

段祺瑞和袁世凯因小站练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为第一任中华民国的总统,段祺瑞出任民国总理。1912年袁世凯有心称帝,段祺瑞苦劝无果,公开站出来反对袁世凯称帝,在大事面前,段祺瑞不糊涂,有立场,不讲交情,一心为公。在袁世凯称帝期间,段祺瑞赋闲在家。当听到袁世凯病重,他直奔袁府,在病床前对袁世凯说:“大总统若肯取消帝制,从今往后善后事情,定当尽力。”在袁世凯弥留之际宣布取消帝制。

段祺瑞一生清廉,一生位高权重,却从不谋私利,即 使别人送重礼给他,他都是拒收。冯玉祥常跑来给段祺瑞送礼,都是被他拒绝,后来气的冯玉祥给他送了个南瓜,寓意他是南瓜脑袋,他却高兴的收下了。人称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赌,不贪,不占,不嫖”、

段祺瑞退出政坛后,就在天津做寓公,因为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什么积蓄,全靠部下的救济,在离职后,就遣散了自己的佣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跑去天津拉拢他,让他组建傀儡政府,想让他这个在中国政坛上风云人物来做大总统。段祺瑞闭门不见,宁愿死也不愿和日本人合作。自始至终,都维护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日本人多次威逼,无奈只能南下上海定居。

1936年,段祺瑞突然病重,被送往医院,第二天,他召集家人和部下立下遗嘱,这份遗嘱只有国事,没有私情。他在遗嘱中向政府提出了“八勿”之说,作为国家的复兴之路。

八勿之说:“勿以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费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国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本;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数;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繁华。这八勿之说,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治国的良策。

段祺瑞一生三次造共和,可是到死也没有看到国家共和,他一生立志治国安邦,却更多时候无可奈何。一生爱惜清明,却毁于一旦。大学问家梁启超这样评价:“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无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