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锦衣卫的创立,和朱元璋杀功臣有直接联系吗?你怎么看?

骑蜗牛走高速


锦衣卫是直接受皇帝统辖的军队,除了皇帝的命令谁的话都可以不听,这就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股特殊的势力。也就是可以在朝廷上打压文武官员的势力,如果说文武百官是警察的话,锦衣卫就是督察,所以说成立锦衣卫,与他杀开国功臣是有密不可分的连系,因为想稳固的,不发生国家动荡的情况下杀掉一些功臣,所以成立了锦衣卫。



唐家七小子


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朱元璋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一个人,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朱元璋从一个农民变成一国之君也是非常的不容易,但是朱元璋这个人也有一些让人诟病的事情,就比如杀功臣这件事情,朱元璋从一个农民做到天子的位置,心中自然害怕这些功臣会对自己不利,可能当时有人会有异心,但是大多数功臣都是因为朱元璋的猜测而已。

后来朱元璋大肆封杀功臣,也让自己背上骂名,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总是觉得大臣们对自己不利,所以朱元璋才想到要把这些大臣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会安心,正是因为这个想法,才会有后来锦衣卫的出现。

其实朱元璋有这个想法也是因为一件小事得到的启发,朱元璋曾经收到过一封密信,信上的内容是胡惟庸与李善长见面了,收到这封信之后也是在想,胡惟庸与李善长见面在商讨什么?会不会威胁到自己?所以在这么多问题的情况下,朱元璋派出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去监视胡惟庸。

朱元璋的这个亲信一监视胡惟庸就是七年,在这七年时间中,胡惟庸的一切活动这个亲信都会如实的报告给朱元璋,可是说在这七年时间,胡惟庸的一举一动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最后还真的发现胡惟庸在密谋造反,最后胡惟庸没有任何的反应时间就被满门抄斩。

这件事情过后,朱元璋就想到了要建立一个组织来帮助自己,所以朱元璋就建立了拱卫司,这也就是锦衣卫的前身,这个组织就负责替皇帝监视大臣的一举一动,并且负责皇帝的安全,并且锦衣卫的选人也特别严格,这些人都会是皇帝的亲信。

后来拱卫司被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又更名为锦衣卫,这个时候锦衣卫的势力也非常大了,那个时候几乎任何事情都会有锦衣卫的插手,而锦衣卫也成为了大臣们的噩梦。

其实锦衣卫的建立就是对大臣们的不信任,这种做法可以说是非常黑暗的,搞的大臣们人心惶惶,这也非常影响整个国家的

因此锦衣卫的创立与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亮子混剪


很高兴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我觉得锦衣卫的创立对于朱元璋杀功臣有一定的直接关系,锦衣卫的创立为朱元璋杀功臣搜集证据带来实质性的进展,而杀功臣则是为了巩固至高无上的皇权。

一.锦衣卫的由来和创立。

朱元璋统军时设检校,只听其一人指挥,在建国至明初都立下汗马功劳;明初皇城的守卫任务是拱卫司,正七品,隶属中书省,官位低级。洪武三年,设立仪鸾司,正五品,职责和后期的锦衣卫相差不多,可以说是锦衣卫真真正正的前身。洪武十五年四月,锦衣卫正式成立,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事宜。

二.朱元璋杀功臣。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擅权枉法”案,朱元璋废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开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运作,这也是杀功臣的肇始。但是朱元璋猜忌心非常严重,对于那些追随他,为他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不放心。起初他给予这些大臣们功勋侯爵,并结为儿女亲家,以此来确保他们对自己的忠心,另外把儿子们派到各地做亲王,来监视各地军事将领。但是“淮西勋贵、骄兵悍将”之论深入朱元璋心头,于是洪武十五年,成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刺探情报,同时为朱元璋杀“淮西勋贵、骄兵悍将”等功臣找理由、搜集证据、收集情报。于是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以“知谋逆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狱;蓝玉以谋逆最被杀;徐达背后“生疽”,朱元璋“赐鹅”让其食,徐达含泪而死。只有远离政治中心的汤和得以善终。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这对朱元璋心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杀这些功臣也是削弱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

所以说锦衣卫的设立对朱元璋杀功臣有直接的关系,他是只是一个机构,收集情报、证据的工具,是朱元璋身边的“鹰犬”。但是这些功臣是“淮西勋贵、骄兵悍将”,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杀他们也为了巩固皇权,为后世子孙消灭篡权的隐患。


娜片花海执着于冬


对于朱元璋杀功臣这件事 宰相胡惟庸不可忽略。 胡惟庸,在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个不能回避的名字。在论述中国官制的汗牛充栋的论文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朱元璋一手炮制的“胡党”谋逆大案,使得丞相这个古老的官名在历史长河中彻底消失,也使皇权统治在明朝达到了顶峰。

顶着“造反”罪名而死的胡惟庸,细数起来,其实也蛮可怜的。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同乡,他在反元建明斗争中没有留下过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在洪武三年进入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以前,当过知县、通判等小官,最高做到太常寺卿,只是个分管礼仪祭祀的清水衙门的长官而已。从清水衙门进入政务中枢,胡惟庸的飞跃速度简直像是坐上了直升飞机,而带他飞上天的人,正是他的老同乡李善长。

洪武三年过半的时候,李善长身体很不好,不得不在家病休,而此时的中书省大权都掌握在杨宪的手里。杨宪可不是淮人,而且还是检校的成员,作为淮人首领的李善长不能不为自己身后的小集团利益打算。大概李善长也从什么地方知道了朱元璋和刘基论相的事情,在痛恨刘基的同时,也了解到皇帝看好胡惟庸。正好胡惟庸是自己的老乡淮西人,于是李善长就向朱元璋上书保举,一来迎逢圣意,二来也能将淮人继续安插在政府最高机关里,可谓是一举两得。

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正式离开中书省,汪广洋升到右丞相的高位,胡惟庸则接替了汪某原本中书左丞的职位。史书上说胡惟庸在杨宪死后,“以曲谨当上意”,因此“宠遇日盛”,从此更加不把汪广洋放在眼里。

若说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那么胡惟庸就是这个把持朝政的小集团的第二把手。李善长本人虽然离开了宰相位置,但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没有丝毫减退,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大多是他的旧部,要想搞好朝政,就必须和李善长搞好关系。胡惟庸本身就是淮人,他又一力结交李善长,相比之下,汪广洋这个非淮西集团出身的右丞相实在不好开展工作,也难怪他只能“无所建白”了。

胡惟庸可不打算放过汪广洋,胡惟庸和杨宪一样,一门心思要爬到权力顶峰,成为中书省的宰相第一人。杨宪被干掉以后,胡惟庸前面的绊脚石就只剩下汪广洋一个人而已,又岂能轻易放过?不过汪广洋的错处可不好找,此公小心谨慎,对于大小政务从不擅专,简直就是“尸位素餐”这个成语的最好体现。然而就在胡惟庸郁闷没招的时候,朱元璋却替他解决了这个难办的问题。

朱元璋也实在忍受不了汪广洋的碌碌无为,叫你压制杨宪,你反而被赶出京师,叫你主持政务,你把活儿都推给胡惟庸,我还用你干什么?——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朱元璋以“无所建白”的理由罢免了汪广洋右丞相的职务,让他去遥远的广东行省当参政,转而让胡惟庸以中书左丞的职务把中书省的工作全都名正言顺地抓起来。这回汪广洋以为真正离开权力中心,可以保全性命了,但朱元璋并不准备让他如此逍遥,过了没多久,就又把他召回朝廷,让他做了左御史大夫。让这么懦弱的人当监察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对于炙手可热的胡惟庸来说,正是皇帝对他信重的表现。果然,汪广洋在左御史大夫任上和他以前在中书省毫无区别,一无建树,丝毫没有影响到胡惟庸的相权。

且说汪广洋被派往广东后没过多久,胡惟庸的侄女与李善长的侄子就商定婚姻,结为了夫妻,这样一来,胡、李二人就变成了间接的儿女亲家。有了这层亲戚关系,胡惟庸俨然已成了李善长在朝堂上的代言人,支使起李老大人在朝的旧部来如臂使指,顺手顺心。大概也因为这层姻亲关系,使得胡惟庸和朱元璋的关系也更加密切,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升为中书右丞相,实至名归地主持中书省的政务。此时的中书省,自从李善长退休以后,左丞相的位置一直空缺着,而徐达虽然一直兼着右丞相的头衔,但他为人谨慎,加上常年带兵在外,政务方面是一点也不可肯沾,就这样,胡惟庸这个新的右丞相就变成了独相。

死了杨宪,走了汪广洋,又和李善长结了亲家,胡惟庸可谓是志得意满。随着权势的增大,此公日益纵横跋扈,对于胆敢挑战他权威的人是一个也不放过。

胡惟庸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已经退休在家的刘基。朱元璋和刘基论相的对话,本来应该是极为机密的,但不知怎么回事,竟然弄到举朝皆知的地步——日后等到胡惟庸案发后,才有人想到可能是皇帝派检校故意传出的消息——别说刘基本就是淮西派的对头,单只这次论相,就足以使胡惟庸对刘基深恶痛绝了。

刘基自从洪武四年告老还乡以后,就一直安养在老家浙江青田,他深知检校无处不在,而朱元璋猜忌之心更从无休止,为了证明自己完全放弃朝廷之事,他从来不见当地官员。有一次,青田知县以布衣身份去见他,和他相谈甚欢,分别之时说自己是青田知县,对先生仰慕已久才来拜会,刘基一听马上下跪,口称小民,并从此再不见客,其幽居如是——可饶是他这么小心谨慎,但却仍没办法跳出混浊世事。

浙江和福建交界处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地方离刘基的家乡不远,他不愿意这里不服王化,一向被盐枭所占据,就向朱元璋奏请设立巡检司进行管辖。盐枭不服,聚众作乱,刘基派大儿子刘琏将写清这件事情原委的奏章带到京师,没有经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到了朱元璋的手里。刘基是聪明人,他知道胡惟庸和自己一向不对付,如果通过正常渠道,朱元璋很有可能看不到这份奏章——中书省有权在皇帝之前先拆看大臣的奏章,如果落到胡惟庸手里,这份文件肯定会被截留在中书省内。刘琏此时还没有功名,只是一介平头百姓,他只身来到南京城,怎么能把奏章交到皇帝的手里呢?大概是刘基过去认识的检校从中帮的忙吧。

然而胡惟庸马上知道了这件事——也不知哪位检校的功劳。绕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上书,这件事对于新官上任的中书执掌人来说,实在是太丢脸了,于是新仇旧怨一齐涌上胡惟庸的心头。胡惟庸立刻指使刑部尚书吴云上书弹劾刘基:“刘基曾经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他看中了,想死后把墓建在这里,当地百姓不肯让地,这才请求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百姓,好拿到这块好地方。”——说看中一个地方有王气而把墓建在那里,这是封建时代对一个臣子最大的诬陷方法之一,王气只能皇帝本人有,做臣子的图谋这个就是要造反啊。古人迷信得很,祖宗坟地建在哪里是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大事,而王气这种东西来无影去无踪,却是诛心之论——你刘基不是以能掐会算出名吗?我们就用你拿手的法宝来坑你,况且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你还真不好辩解。

朱元璋不愧为一代雄主,他虽然也敬天祭天,但并非一个绝对迷信的人,当年李善长之所以能得到他的信重,不是因为说自己的老家和汉高祖刘邦的老家离得近所以有王者之气,而是李善长利用刘邦的故事激励了自己的缘故。因此朱元璋看到奏章后并没有如胡惟庸所愿的那样按造反罪逮捕刘基,当然,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无视,于是象征性地处以了夺俸的处罚。但刘基在老家却坐不住了,他不顾老病之躯,千里迢迢赶到南京城,向朱元璋当面谢罪。

这一下羊入虎口。

刘基进京之后就病倒了,这一病经年,而胡惟庸并没有忘记他,也不会就此放过他。据说胡惟庸曾派医生到刘基那里去看病,刘基吃了医生开的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反而导致病势加重。到洪武八年三月的时候,这位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先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朱元璋派人护送他返乡,当年四月,他就死在了自己的家乡。

这一番争斗,朱元璋只在一旁看着,胡惟庸上蹿下跳的表演在他眼里和小丑没什么两样。此时的朱元璋,心里已经渐渐有了改组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但如此大动作非得有人祭血才行。胡惟庸做中书右丞相以后,收受贿赂、任意处分官员、截留奏章都是有的,但靠这些把柄来定他的罪,分量还嫌不够。

虽然也有人弹劾胡惟庸,但朱元璋不但不去追究,反而将这样的官员交给胡惟庸自己处理——朱元璋亲点的状元吴伯宗时任礼部员外郎,举朝逢迎胡惟庸的时候,他头脑十分清醒,始终不肯阿附,不仅如此,还向朱元璋上疏告发胡惟庸的种种不法行为。胡惟庸一怒之下把他贬了官,差点没把他整死。

到了洪武九年(1376年)的时候,胡惟庸在右丞相的位置上已经坐了三年。而朱元璋仿佛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专权似的,这一年,中央政府撤消了中书省编制中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这两个职位——平章政事就是副宰相,虽说多年空缺,位置此前可一直没有废除。同时,在地方上废除了元朝实行的行中书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向中书省负责。本来在中书省的编制中,左、右丞相最高,其下分别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如今废除了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的职位,中书省只剩下了左、右丞相和左、右丞的编制,其下虽然增设了几个和地方布政使司相联系的位置,但不过是辅助丞相而已。这一来,胡惟庸在中书省,进而在整个大明朝,都可以说是获得了真正一言九鼎的权力。

仿佛是故意拉拢淮西派官僚似的,朱元璋也并没有忘记已经退休的首功之臣李善长——他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两人从此结成儿女亲家。为了给儿子办喜事,李善长喜洋洋地来到了南京城,这时候,沉寂多年的汪广洋突然跳了出来。

要说汪广洋此人在明朝初年担任地方官时还是颇有政绩的,对他的评价也不低——“廉明持重”。但不知怎么回事,每当他在中央任职时,就完全看不出当地方官时的智慧,从最早被杨宪排挤,到后来受胡惟庸的气,他都没有任何反击的意思,一直都老老实实的任人宰割。他这个左御史大夫,本来有着监察百官的权利,但他这几年似乎完全忘了自己还有这种权利似的,由得胡惟庸结纳百官、专横跋扈。但泥人也有土性子,到了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和李祺完婚后,汪广洋突然发飙,他联合御史大夫陈宁上疏进言:“李善长恃宠而骄,十分放肆,陛下前些日子生病,有近十天没有临朝视事,他却不问候一下陛下的病情。驸马都尉李祺有六天不上朝,把他召到大殿,他也不肯谢罪,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竟然直接把矛头对向了胡惟庸的总后台,朝中人人皆知的皇帝的大功臣、韩国公李善长。

真不知道汪广洋是怎么想的,按说这些年胡惟庸贪赃枉法的事情其实不少,他身为御史大夫,又和胡惟庸不对付,应该握有不少过硬的证据,找好时机一举将胡惟庸赶下台才是正事。结果他竟然以皇帝生病时李善长没有问候、驸马六天不上朝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跳过胡惟庸,直接去挑战李善长!或者,他是在用这种小事试探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态度吧。

其实朱元璋等这样的奏章很久了,奏章的形式是对的——弹劾功臣,但内容却实在不足以论罪——里边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因为这种事降罪于亲家,那也实在太说不过去了。不过在朱元璋眼里,好歹这回汪广洋总算是开窍了。

于是,李善长被扣去年薪一千八百石以示惩戒。不过,没几天又给他兼上“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圜丘工”的差使,这几项的薪水加起来,比起被扣掉的年薪只多不少,更何况所谓“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虽然不是宰相,但将国朝三大中枢机关一网打尽,党政军一手抓,根本就是荣宠到了极点……这一下任谁也看得出来,皇帝对于李善长的信重没有丝毫褪色,那些本来想跟着汪广洋后边跃跃欲试的人们立刻就沉默下来。

当然也不能凉了敢于告发功臣不法行径的汪广洋的心,转过年来的洪武十年(1377年),汪广洋再次进入中书省,升任中书右丞相。然而这次升官才真正寒了汪广洋的心——这个右丞相的位子是胡惟庸腾出来的,胡惟庸在当年正式被任命为大明朝最高行政长官的职务——中书左丞相。昔日自己的辅佐官,现在爬上去当自己的顶头上司,这回汪广洋彻底死心,再也不敢搞任何触怒胡惟庸或李善长的花样了。

胡惟庸终于位极人臣,而朱元璋的网也渐渐开始收紧。

洪武十年六月,朱元璋对着以胡惟庸为首的大明朝新政府领导班子训话:“凡是清明的朝廷,都是上下相通,耳目相连;凡是昏暗的朝廷,都是上下隔绝,聪明内蔽。国家能否大治,其实和这点有很大的关系。我经常担心下情不能上达,因此不能知道治政的得失,所以要广开言路,以求直言。”听到这话的新任中书左丞相胡惟庸还以为这只是每个开国皇帝的老生常谈而已,他并不在意,反正再怎么上下相通,广开言路,所有的表章奏疏中书省都是有权先过目的。

然而到了七月,一个大棒突然打到他的头上——通政使司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朱元璋新创立的一个部门,所谓通政,乃是朱元璋将政务比作水,认为水需要流通才好,所以起名为通政使司。这个通政使司最重要的职能是“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之,于早朝汇而进之。”——所有的奏章必须先经过这个通政使司收纳整理,再转交相关职能部门。

这个新的通政使司的横空出世,正是朱元璋开始在制度上削弱相权的开始。明承元制,所有奏章都先进中书省,一般的小事就由中书省直接处理了——宰相给出意见后发往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以及大都督府和御史台等各相关职能部门,若是大事,再呈给皇帝裁决。与此同时,所有奏章都不能直接呈给皇帝,什么东西能让皇帝看到什么东西不能让皇帝看到,都由中书省来决定。这,就是宰相制度最大的权力所在,也是朱元璋最不能容忍这个制度存在的根本原因。

通政使司的成立,宣告了朱元璋改变旧有制度的决心,给胡惟庸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胡惟庸不是笨蛋,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逐渐意识到了朱元璋不会允许宰相再有以往的大权。先前废除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原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设立通政使司铺路,这下将最能谋私的“奏事不许隔越中书”的老规矩改了,以后自己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制度虽然改变,但旧的习惯一时很难完全扭转,何况虽然成立了通政使司,但宰相制度并没有消失。通政使司收上来的奏章还是要送到中书省,由丞相大人决断,朱元璋要想知道朝臣们的奏章都写了些什么,最终还是得依靠检校。

通政使司在最初成立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作为中书省的秘书处存在的。朱元璋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他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跟六部的人说:“做皇帝的人深居独处,能明见万里,主要是由于他兼听广览,了解民情。胡元之世,政令都出于中书省,凡事必先关报中书,然后才奏闻给皇帝,元朝又多昏君,所以民情不通,以至大乱。这是我们要深以为诫的。”于是下诏,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直接奏报皇帝。

这一下对于宰相权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宰相专权的基础。胡惟庸之所以能够打压众臣,剔除异己,靠的就是旧制“奏事不许隔越中书”,这个制度方便他扣压奏章,欺下瞒上。六部长官本来有事情都是通过中书省和皇帝联系,但这个诏书使六部直接和朱元璋联系上了,若果真如此,则宰相的权力就会被完全架空。

扳倒那么多敌人,好不容易从建国初年的地方小官爬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位置上,还没怎么好好享受呢,就眼睁睁地被皇帝一点一点削弱手中的权力,这是胡惟庸所不能接受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争之,反正都是个死,干脆铤而走险。

于是,胡惟庸开始策划谋逆,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觉得时机成熟,准备行动了——

洪武十三年夏天,胡惟庸向朱元璋汇报:“臣的家里出现了醴泉,此乃祥瑞之兆,希望陛下驾临臣的家中观赏。”所谓“醴泉”,乃是说泉水清香馥郁,如同好酒一般,胡惟庸说他家里中有一口井,井水突然变化,涌出的全是美酒。

闻听此事,朱元璋大感好奇,于是就在五月初二日从西华门摆驾出宫,前往胡府。然而皇帝的车队走了没有多远,突然看见一个人从道路旁边直冲出来,拦住了御驾。卫士们害怕此人是刺客,急忙冲上前去将其围住,拳打脚踢。然而这个人一手扳着马车,一手直指胡府,满脸是血也不肯松手。朱元璋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此人是西华门内使,一个名叫云奇的宦官。

朱元璋让人把云奇架到自己面前来详加询问,可惜这个时候云奇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说不出话来了。朱元璋见云奇一直指着胡府,料想此事必定与胡惟庸有关,于是转身返回西华门,登上门楼远远望去。

胡府距离西华门并不遥远,登高而望,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不望还好,这一望可把朱元璋吓了一大跳,只见胡府中有很多披坚执锐的武士,全都埋伏在走廊两旁和墙壁后面。

“胡惟庸想造反!”朱元璋急忙分派士兵前往围剿,很快就捉住了那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左丞相,随即将其押赴市曹正法。

这就是“云奇告变”的故事——而至于那位忠心耿耿的宦官云奇,据说因为伤势过重,没过多久就咽了气……

胡惟庸犯下的所谓“谋逆”案,是朱元璋大杀功臣的肇始,也是他收回宰相权力的最终一击。彼时我们这本书的主角——锦衣卫——还没有正式成立,朱元璋身边仍然只有从建国前就成立的秘密部队——检校。

关于“云奇告变”的荒唐故事,虽然也起源于明朝,但就连明朝人自己都不相信。事实上胡惟庸死的那一年,他的罪名还并不是谋反,只是“擅权枉法”而已,“谋逆”的罪名和诸多罪行都是后来才陆续加上的。在胡惟庸身死之后,他的案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牵扯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就连李善长也被拉进“胡党”,送了性命才算完事。

且说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拿六部训话后,原来在中书省辖下的六部就此获得了越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权力,这给朝政带来了不小的混乱。一个体制里,一对一的单线管理最简单,放到大明朝就是皇帝—中书省—六部,按制度来说,六部还是属于中书省的管辖范围,六部的尚书们应该对胡惟庸负责;但按皇帝的金口玉言来说,六部可以直接给皇帝写报告。这样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了,你不能不告诉皇帝——皇帝他老人家说了得告诉他嘛,也不能不告诉中书省——就算皇帝批了条子,也得由中书省发布啊,横竖是绕不过中书省的。这一下变成多头管理,于是乎,六部的官员们在皇帝和宰相之间疲于奔命,难免出错,这更让朱元璋下定了废除宰相制度的决心。

屠刀挥动的肇端发生于在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在今越南国东南部地区)来使进贡,按说这种外交大事,从正常制度上来说,中书省接到报告后应该上报朱元璋,从朱元璋训话的角度来说也应该由相关负责人直接汇报给皇帝才对。然而,朱元璋并不是从中书或是礼部那里知道有外交使节来南京的消息——相关人员竟然没有报告给朱元璋!

史书上说是某个外出办事的宦官看到占城国的使者,然后告诉了朱元璋,使得朱元璋龙颜大怒——这没有留下名字的宦官,或许也是他的一个检校吧。

朱元璋找来胡惟庸和汪广洋,责问他们为何隐瞒不报。汪广洋自从再入中书以来,更加小心谨慎,上次挑战李善长失败反而被朱元璋重新放入中书省,他知道,他应该成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一柄利剑,继续去挑战胡惟庸甚至是李善长,这才是他的君王所需要的。世上有的人在逆境中会激发潜力,越是困境就越要抗争到底,但汪广洋不是这样的人,在这些年来的宦海生涯中,他最初为民做事的豪气日渐消磨,洪武九年对李善长的弹劾,是他唯一一次爆发,当时想着不成功便成仁,却没料到既没成功也没成仁,还被朱元璋当成打手又被扔进了中书省。他知道,迟早朱元璋会拿中书省下手,他此次再入中书省,恐怕很难再活着走出去了,这让他彻底崩溃。他开始酗酒,似乎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中才能寻得心灵的安慰。工作中的事更是应付一下,根本就不过心,胡惟庸爱耍什么小动作就耍什么小动作,他是一概不问,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对于这次重大外交失误,汪广洋根本就没反应过来,在朱元璋面前只是磕头而已,胡惟庸辩解说这种事情一向都是礼部负责,都是礼部的错。朱元璋又找来礼部官员和两位宰相当面对质,礼部官员面对两位宰相也毫不畏惧,说这种事我们已经给中书省打过报告了,是否上奏皇上得看中书省的意思啊,我们只是底下做事的怎么敢擅专呢——又把皮球踢了回去。

这下朱元璋怒了,皮球踢来踢去,竟没有一个有担当的肯承认错误。既然都不认错,那就都别安生了。于是把礼部负责接待的相关人员全都下狱,暗中让检校调查真正敢将此事压下隐瞒不报的指使者。明面上,两位宰相只被骂了一顿,并没有受到什么处罚。胡惟庸和汪广洋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到中书省,不知在中书省昏暗的烛光下,这两位老对头是否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绝望的神情——这绝望既是属于胡惟庸的,也是属于汪广洋的,甚至,是属于胡惟庸身后的李善长的。

命运的转轮既已启动,断无停下之理,朝中诸大臣都看出了朱元璋要把火烧大的决心。胡惟庸和李善长坐的宰相高位,表面光鲜无限,朝中有无数大臣眼红,早就想取而代之。这次在外交方面出了这么大的岔子,恐怕他们二人相位不保,自己何不落井下石,从中渔利呢?能扳倒一个是一个,说不定哪天那个耀眼的职位就能落到自己头上呢。

过了不久,占城外交接待事件调查结果出炉——汪广洋是罪魁祸首。朱元璋对这个调查结果并不满意,大家都知道汪广洋一向尸位素餐,要说他是主使者,别说朱元璋,恐怕那些参与调查的人也都不相信。这个调查结果看在朱元璋眼里,只能说明胡惟庸在朝中的势力太过庞大,已经完全架空他这个皇帝的权威,到了不除不行的地步了。但要除掉胡惟庸,必须有过得去的理由,而且总不能让皇帝自己去说,得由臣下发难才好,挑来选去,一个叫涂节的大臣被他挑中了。涂节是御史中丞,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由他出面告发胡惟庸,很是合适。

为了不打草惊蛇,汪广洋仍然被牺牲掉了,他先是被贬官到广东,还没走到呢,朱元璋又追加一道圣旨,内容是说他以前当地方官的时候包庇犯法的宗亲朱文正,后来在中书省的时候明明知道杨宪的奸邪却不报告,结论是“赐死”。汪广洋几乎是以解脱的心情来接的圣旨,这样的场景,在他的梦里已经反复出现过无数次了吧,以前需要借助酒精的力量摆脱梦魇,这一次却是不用再担心什么了……

汪广洋只是身死,朱元璋没有连罪他的家人,但汪广洋有个陈氏小妾,得到汪广洋死去的消息后也跟着自杀了。古时丈夫死了,没有子女的妻妾从死,是贞洁的行为,很多帝王都会给这样的女人以表彰,但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引起的却是反效果。随着陈氏小妾自杀殉夫的消息一起报告给朱元璋的是这个女人的身份——她是犯官之女,其父曾是个县令,因犯了法,妻女都被卖为官奴,不知怎么竟成了汪广洋的妾室。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从来官奴只能赏赐给功臣之家,汪广洋这样的文官怎么能纳之为妾呢?”

朱元璋立刻下令有司彻查,于是从胡惟庸到六部各官人人自危,很多人都感觉到了皇帝对胡惟庸的不满已经到达了极限。然而这个案子还没查完,胡惟庸已经掉了脑袋,汪广洋的小妾这样的事和“谋反”大事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于是这桩案子就这么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涉嫌谋杀诚意伯刘基——胡惟庸找人给刘基看病的事情广为人知,刘基此后不久就去世了也是事实,虽然这两者结合起来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

不过朱元璋不需要真相,他需要的只是杀人的理由。

不知道胡惟庸洪武十三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反正御史中丞涂节没闲着,他觊觎丞相的位置很久了,如今揣摩上意,看到胡惟庸已经明显失宠,就准备给胡惟庸最后的致命一击。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整个大明朝还沉浸在过年气氛中的时候,南京城里却剑拔弩张,涂节向朱元璋告发——中书左丞相胡惟庸意图谋反!

朱元璋接到报告后毫不含糊,立刻命人把胡惟庸抓起来,还没等涂节高兴呢,一转脸又说涂节本来就是胡惟庸一党,还拉上了曾经和汪广洋一起弹劾李善长的御史大夫陈宁,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朱元璋将这三个人一起杀了。

天威震怒,雷厉风行,大过年的,突然一下死了一个丞相、一个御史大夫和一个御史中丞。在胡惟庸死后发布的文告里,他的罪名是“擅权枉法”,罪行倒是一抓一大把,从肆意打压自己的对头到私扣奏章,从收受贿赂到专权独断,乃至于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几乎是无所不包。

在大臣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到了正月十一日,又有两道圣旨发布——废除中书省!废除大都督府!

两道圣旨把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后事安排得十分详尽,内容之缜密、细致,使朝中大臣们终于明白,朱元璋发布这两道诏令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酝酿了很久的结果。

中书省作为大明朝最高行政机关的历史到此结束,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整个中书省的官员编制几乎全被废除,只保留了纯粹记录官性质的中书舍人一个职位。原本属于中书省的权力全部收归皇帝一人所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的地位上升,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王朝政务的决策者和实行者之间再无任何阻碍。同时,朱元璋还告诫群臣——今后他的子孙,都不能再说设立丞相的事情,臣子们也不能请求设立丞相,不然就是死罪!

而大都督府则被分割成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这五军都督府掌管军旅之事,隶属于兵部,曾经和中书省分庭抗礼的大都督府编制就这么消失了。

洪武十三年的春节,注定是让大明朝所有官员都难忘的一段日子。

混乱的正月过去后,朱元璋真正开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运作。

现在的大明朝,没了中书省的宰相掣手掣脚,朱元璋的皇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权力必然伴随着义务,没过多久,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所带来的副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身为皇帝,他必须要保证整个大明朝的正常运做,但他不是神,只是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成年人每天需要有七到八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和意识清醒,但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以后,一天的睡眠时间可能都没有四个小时——从前一整个部门的工作现在压到他一个人身上,就是他有三头六臂也无法负荷。有史学家统计过,在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每天送到朱元璋面前的奏章有近二百封,大小共计约五百件事需要他做出决断。而那时的奏章都是文四骈六的儒士们写的,通常几万言的水分下来,真正谈事情的能有几百字就不错了,就算一封奏章五千字吧,二百封就是一百万字……就算每天不动脑子看一百万字,你能看完吗?何况还得动脑子去想这奏章到底讲的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朱元璋再有身为皇帝的自觉也没办法全部一肩扛下。

再说,人的睡眠不足最容易导致精神紧张焦躁,朱元璋本来就不是个和气的人,时间一长,脾气更为暴躁易怒,看着满朝臣子都不顺眼,要不是内廷有结发的妻子马皇后照顾,外廷有皇太子朱标和亲家李善长支撑,只怕他一个暴怒,就能要了满朝大臣的命。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朱元璋看朝臣也越来越不对劲儿。他一个人根本看不完那么多奏章,就有许多推到明天再看,而明天又有新的奏章送到他的面前,必然又有许多得推到第二天。而朝臣们上的奏章都是请示问题与决策,虽有轻重缓急,但却没有不该办的,得不到回复就不敢实行,不敢实行在朱元璋眼里就是办事不力,办事不力就该罚,挨了罚就更不敢自作主张而要事事请示……如此恶性循环,朱元璋和朝臣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胡惟庸虽然死了,可李善长还在,朝廷中大部分官员仍然是李善长的老部下,他们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对他们日益不满的情况下,自然又回到了李善长的羽翼之下,以求平安。但这种做法在朱元璋看来,就成了结党营私和图谋不轨的双重判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句古话在朱元璋这里不适用。他要剪除的是李善长代表的文官功臣集团,他确信,这个集团已经腐化变质了,不再是自己的可靠助手,而是分夺权力的对手。

屠杀的理由并不好找。事实上,外廷的大部分政府部门都由这个集团的人把持,即使在洪武十四(1381年)年成立了大理寺和都察院,和刑部一起并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形成了大明朝廷正常的司法程序。但三法司的人多为儒士,办案定罪既无眼力也无效率,朱元璋觉得实在靠不住。

靠得住的只有自己身边的检校而已。

检校从一诞生就为朱元璋一手掌控,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检校是个职务名称,不是正式机构,它有侦察权,却不能扣押人犯和判罪量刑,要想让检校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如果将检校放到外廷文官系统的三法司的话,只会拘泥于国家法律和程序正义,而无法随心所欲。

朱元璋将眼光收回到内廷,放到了自己身边的侍卫亲军上。侍卫亲军是皇帝的私人卫队,将检校们放入其中,并赋予侦察之外的权力也是说得过去的。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终于决定将锦衣卫推到台面上来了。

早在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时候,他就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废除了麾下军队中的统军元帅一职——这个职务只能由朱元璋本人来担任,如今称王将来称帝,军权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松的。他将全军划分为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等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相应地还废除了诸将因袭元朝旧制的枢密、平章、元帅等称号,而是按照所率兵马的数量,五千人称为“指挥”、一千人称为“千户”、一百人称为“百户”、五十人称为“总旗”、十人为一个小旗。

在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之后,又把这一军制推广到全国各个地方,按照全国郡县划分军区,大致类似于今天的北京、沈阳、济南等各大军区。五千六百人以上的军区称为“卫”、一千二百人以上的称为“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以上的称为“百户所”——这一制度就是为我们熟知的明朝军队的卫所制度。

回到中央,明朝军队最高指挥机构是前面说过的大都督府,由最高长官大都督总领天下诸军事,这天下诸军事不光是对外征战,还包括皇帝身边的护卫亲军——拱卫司。

明初,皇宫的守卫任务由拱卫司担当,虽然亲近皇帝,但实际官职却很低,长官只有正七品而已。拱卫司的人选也都是由大都督府选派,整天在皇帝身边晃来晃去的人,自然要求很高,身高、样貌、体能、头脑一点都不能少。但朱元璋对于这样的拱卫司并不满意,一来拱卫司原本属于中书省管——可见明初中书省管辖之宽,后来转到大都督府下边,只不过转来转去总不是在朱元璋自己手里;二来正七品的官职相对于皇帝亲军的名号来说,也实在太寒酸了些。

于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同时,朱元璋也对拱卫司进行了改制——他把拱卫司从大都督府的管辖下独立出来,改组成为亲军都尉府,指挥使品秩正三品——不但规格提高了不少,人数上也增加了不少——下辖左、右、中、前、后五军,统称为“侍卫亲军”,专门负责皇城的守卫工作。

此外新设了一个仪鸾司,长官品级为正五品。这仪鸾司真真正正是锦衣卫的前身了,它的职责很大部分后来由锦衣卫继承下来且并发扬光大。

仪鸾司,顾名思义,除了护卫皇帝外,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皇帝出行和朝会时负责仪銮掌管卤簿仪仗——说白了,就是三军仪仗队,是国家和军队的脸面所在。入选的校尉都是功勋贵戚家的子弟,功臣子弟们这时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在日渐衰老的皇帝身边执行守卫工作,既是对功臣家族的肯定,也是接近皇帝的好机会,因此,仪鸾司的校尉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十分显贵的职务。

自然,这么冠冕堂皇的仪鸾司,职责和我们所知道的锦衣卫相差太多了。锦衣卫,在往后大多数人心目中,是黑暗的代名词。残忍、狡诈、无限的侦查手段、无端的诬陷罪名才是锦衣卫的真实表现。但事实往往如此,表面的光鲜是真,私底下的凶残也是真。

于是,仪鸾司堂而皇之的表面文章就被锦衣卫继承下来。

洪武十五年四月,锦衣卫成立。在史书中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

表面上,锦衣卫的成员多为恩荫寄禄,没有固定的人数,就是给功臣子弟一个做官拿俸的出路而已。

遥想大朝会之时,天色朦胧,雾霭氤醺中,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的“大汉将军”一千多人鱼贯而出,手执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威武庄严,莫过于此。这些所谓的“大汉将军”,就是锦衣卫的属下,自然是表面风光的那一部分,在锦衣卫的设置中,有御椅、扇手、擎盖、幡幢、斧钺、鸾舆、驯马等七个部门,他们负责锦衣卫职责里“侍卫”的那一块内容。

而朱元璋的检校们掌握的是“缉捕、刑狱”这两块。锦衣卫还设有经历司,掌管文书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

名义上锦衣卫应该只管“本卫”的刑名,其他军队系统的只是兼理而已,更谈不上外廷的刑狱之事了。但在锦衣卫的历史中,“本卫”两个字从一开始就被扔在文件纸面上,朱元璋建立锦衣卫,要对付的正是外廷。

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综合各种蛛丝马迹来看,曾经是检校成员的毛骧可能就是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毛骧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是检校的一员,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毛骧带领锦衣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朱元璋找到屠杀大臣的理由。这理由在毛骧看来,其实很好找,就两个字——谋反。和谁谋反呢?和胡惟庸。

以锦衣卫之能,想要找出些证据来证明胡惟庸谋反是很容易的事情,胡惟庸虽然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但在朝廷中有不少和他有瓜葛的大臣,栽赃栽到死人头上,他们更是无从辩解,正好一网打尽。

于是,经过几年的蛰伏,洪武十八年(1385年)起,原本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澜,性质也从普通的“擅权枉法”变成了十恶不赦之首的“图谋造反”。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时间,被胡惟庸案牵扯进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数万人之多,朝中文臣几乎为之一空。

而为这个案子流出最后的血的,正是李善长。

从最早汪广洋弹劾李善长开始,就一直有人在为扳倒李善长这棵参天大树而努力,但直到这棵大树的所有树杈都被砍掉的时候,大树本身才轰然而倒——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以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狱。李善长的罪名在别的功臣身上早就死过无数回了,毕竟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杀红了眼,只是面对李善长的时候,朱元璋脑中还有一丝清明。这些年来,马皇后死了、徐达死了、太子朱标死了、太子的老师宋濂也死了,和自己亲近的人一个个离开了自己,现在还活着的人里,能够和自己一起回忆过去的就只有李善长了。李善长的身体一向不好,他为什么不像徐达那样干脆早早病死呢?总好过现在要让我亲自来动手……

然而锦衣卫不能让朱元璋留下李善长,这几年明争暗斗,除掉的功臣固然不少,但锦衣卫也损兵折将,连一手创立诏狱的毛骧,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垫背。这使得锦衣卫的人知道,和功臣们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若是李善长活着,他们就得死,反之亦然。

没想到李善长都下狱了,朱元璋竟开始犹豫,这是锦衣卫所不能容忍的。

没过多久,钦天监的一位官员向朱元璋报告说有“星变”,按照天人感应来说,当“主大臣移位”。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听此言,立刻明白“大臣”指的就是李善长。

于是,首功之臣李善长就这么丢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了事。

二百多年后的崇祯二年(1629年),有一个叫李世选的人手捧朱元璋御笔龙封,从安徽绩溪来到北京城,向朝廷要求平反李善长一案。这个李世选,自称是临安公主的后人、李善长的十世孙。而他手里的御笔龙封,据说是在李善长之案后,临江公主向朱元璋陈诉公公家的冤屈,朱元璋为了安慰女儿亲笔所写,许诺二百一十六年之后为李家平反!

据史料记载,朝廷上下对这御笔龙封经过仔细鉴定,得出了伪造的结论,将李世选关进了诏狱。直到数十年后,流亡的南明小朝廷才在明朝抵抗势力几乎消耗殆尽的时候,为李善长平反并追加封谥。

时间再过二百多年,如今的我们再来看这御笔龙封的故事,仍然可以看到即使在政治高压之下,民间仍有其根深蒂固的善恶标准。无论朱元璋加给李善长什么罪名,在民间的话语中,他的确应该给李善长以及无辜的人一个交代!

而在当日,杀戮并未完结,文臣的血随着李善长的死流得差不多了,朱元璋的目光又转向了武将。







红藩


浅析明朝锦衣卫制度

大明存在长达276年,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空前完备的王朝,锦衣卫作为明代皇帝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其存在时间几乎和明朝相始终,是明朝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不少人认为锦衣卫是恐怖、黑暗的代名词,给予全面否定,但作为强化皇权统治秩序的重要制度安排,锦衣卫在大明王朝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明朝锦衣卫的历史渊源

锦衣卫作为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的重要机构和制度安排,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早在明朝以前,就出现了类似锦衣卫性质的机构,或者说类似的制度安排。从汉朝的“诏狱”、三国的“校事”到唐朝的“丽景门”、宋朝的“皇城司”,朱元璋正是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结合大明的时代特点,设立了锦衣卫。

二、明朝锦衣卫的设立及其原因

(一)明朝锦衣卫的设立

锦衣卫的前身是设立于吴元年的拱卫司,为正七品,领校尉,隶属于都督府,后改为正三品的拱卫指挥使司,不久改名为都尉司,此后名称也多次发生变化,“洪武3年,改为亲军都督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为正五品;洪武15年,明太祖罢亲军都督府和仪鸾司,设立锦衣卫,为从三品,十七年,改从三品为正三品。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其属有御椅等七员,皆正六品。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

此后,锦衣卫逐渐成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天下的重罪犯人大都移交到此处,但随后也出现了非法凌虐等弊端。洪武20年春正月,太祖废除锦衣狱,“命取其刑具悉焚之,以所系囚送刑部审理”,“非法凌虐”只不过是借口而已,一切都在太祖朱元璋的控制之内,“如果不‘非法凌虐’,胡党如何斩尽杀绝。再说朱元璋一向是极端专制的,大小臣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谁又敢去‘非法凌虐’”。因此在此时其并没有真正地被废除掉,依然具有逮捕、审查官员的权利,同年六月份,“降广西都指挥使耿良为驯象卫指挥佥事。初,良在任多不法,军士薛原桂诉之,既而镇抚张原复言其不法二十余事,上命锦衣卫廉问得实,故贬之”。

洪武23年,在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后的第十年,太祖借机大肆诛杀功臣,赵翼曾感慨道:“岂有逆首己死,同谋之人至十余年始败露者,此不过借惟庸为题,使狱词牵连诸人,为草剃禽猕之计尔”。也许是此时朝廷内的隐患都己经处理的差不多或是出于诛杀大量臣子后的不安心理,洪武26年下令禁止锦衣卫参与司法事件的处理,大小事务都由法司掌握,“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诸大小咸径法曹;终高皇帝世,锦衣卫不复与典狱,稍稍夷它军矣”气锦衣卫的势力在此时受到打击。永乐年间,朱棣以藩王起兵任皇帝位,为了巩固皇权的统治,“复设,然不过如外卫止立一司耳,俄又设北镇抚司”。

锦衣卫的权力在此时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进一步提升,“朱棣在位期间,对于各种特刑侦缉机构的扩展性使用,构成了明成祖皇权制衡体系中一个重的砝码,对平衡皇权与普通官僚阶层之间的政治冲突,及对官僚阶层的有效制约等方面作用巨大”。成化年间,为了限制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于是为北镇抚司刻印,使其成为独立的诏狱,同时也规定“一切刑狱毋关白本卫”,这样北镇抚司就主要负责审讯,而侦缉则成为锦衣卫的主要任务,二者分别对皇帝负责。此后锦衣卫的权力虽然时消时涨,但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锦衣卫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成为明朝统治者确立权威、控制臣僚、治理国家的有力工具,但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残酷、不择手段也冲击着明代统治的各个方面。

(二)锦衣卫设立的原因

在明朝长达276年统治的时间里,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的阶段。作为明代皇帝加强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的锦衣卫,其设立于洪武15年,是明代亲军二十六卫之一,在明代政治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设立锦衣卫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明统治者强化皇权的需要。锦衣卫作为明朝特别设置的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是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明初,明王朝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经济上,经过元末长期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人民流离失所。政治上,民间组织如白莲教等十分活跃,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严重冲击着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民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明王朝,不仅需要同元廷残余势力继续斗争,且还要面对如何巩固王朝内部统治的棘手局面,“随着明朝全国性统治的确立,元末贪官污吏的腐败风气再次沉渣泛起,不仅从元朝政权分化出来的旧官僚故伎重演,而且新提拔的年轻官僚也群起效尤,在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中兴起一股贪墨之风”,官员之间对于权力的争夺,不仅对新建立起来的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瓦解着王朝统治所需要的凝聚力。除此之外,在民间“富民多豪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窖”。元朝灭亡以后,以元顺帝为首的元廷仍然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不时发兵侵扰,这对还不稳固的明王朝来说是不小的威胁。

明王朝经过元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在王朝建立初期,暂缓了阶级矛盾,但是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来没有缓和过。一方面,皇帝要达到“代天理物,威炳自操”的目的;另一方面,诸臣居功自傲,元朝残余势力亦甚猖狂,江南豪右大量兼并土地,再加上作为皇帝耳目的监察御史等官员的不称职,洪武二年,“监察御史谢恕巡按松江,以欺隐官租逮系一百九十余人,至京师多有称冤者,治书侍御史文原吉等以其事闻,上命召数人亲问之,悉得其情,乃责恕曰:‘御史耳目之官,当与民办是非,明曲直,不使冤抑,方为称职,今尔为御史,不能为民伸冤理枉,反陷民于无辜,朝廷耳目将何赖邪’,于是尽释其人,命以恕下吏,原吉等能不蔽聪明,赏彩币有差”气这使得明太祖感到不安,从而加快了建立锦衣卫的步伐。

二是源自于朱元璋“以猛治国”的统治理念。《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到:“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字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气“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写出了太祖朱元璋辛勤的一生,也写出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中不敢懈怠、辛勤持政的心境。朱元璋生逢乱世,投身于起义军的洪流之中,通过不懈奋斗推翻元朝的腐朽统治,最终登上了皇帝之位成为一代骄子,后来又相继剿灭了各地众多的割据势力,统一天下。由于特殊的生活成长环境,使得明太祖朱元璋的权力欲望极其强烈,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垂涎欲滴,伺机抢劫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这片江山,所以产生了严重的猜忌之心,对贪官污吏及一般官吏都实行严刑峻法,让他们在战战兢兢当中俯首称臣,奉公守法。封建帝王手中的规矩在此时成为了灭人的工具,在朝官中形成了极度恐怖的气氛,官员们要时刻以君主的脸色行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之后,就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力,并使子子孙孙都能牢牢掌握好这个皇权,不受各种力量的威胁”,对于全国大小事务他都要亲力亲为,深怕大权旁落;但有着长期传统的丞相制度,对皇帝的至高权力有很大的牵制力。洪武1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为左相,汪广洋为右相,随着胡惟庸权力的不断扩大,太祖朱元璋开始意识到其自身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洪武13年,以“擅权植党”罪除掉了胡惟庸,“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记载是一个枭滑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私立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他并肩起事的一般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的施行一系列大屠杀,胡惟庸的被诛杀只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所以胡惟庸案件的爆发其实是君权矛盾深刻的有力证明,此后,朱元璋下令以后子孙,不得再设立丞相。出于太祖对于大臣的不信任,就需要建立一个可信赖的机构对后者进行监视,“封建社会末期专制主义高度发展和他本人对最高权力无止境的追求结合到一起,最终促使他下决心建立起明帝国庞大的特务组织一一锦衣卫”,锦衣卫在明太祖打击不法分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因此逐渐受到器重。

三、明朝锦衣卫的作用及其影响

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锦衣卫制度也不例外,作为明朝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发挥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一)锦衣卫的积极作用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国家稳定。

明初京城地方秩序十分混乱,流民、喇虎以及方士和僧道活动十分猖獗,锦衣卫的职责是对这些人进行侦查逮捕,严格限制他们的非法活动,这对于保证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明朝民间“妖书”流传广泛,“妖贼”活动频繁,对地方稳定危害巨大。所谓“妖书”,主要指在民间传播邪教的书籍;所谓“妖贼”,是指传播邪教迷信的游食人口或民间秘密结社组织。锦衣卫一方面查禁妖书以禁止其在民间流传,另一方面又捉拿妖贼,对于有功者政府会予丰厚的奖赏,如 1466 年锦衣卫统领安顺等人由于“屡获妖贼并妖书,乞依例升用,命顺为正千户”。因此,无论是都城社会秩序,还是民间社会秩序,锦衣卫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整体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二是改善明朝吏治,抑制腐败现象。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和司法审判制度,虽然严密,但是程序过于繁杂,办事效率十分低下,甚至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接受贿赂,趁机打击政敌,公报私仇,这使明朝吏治十分腐败和黑暗。锦衣卫设立后,直接归君主管辖,其各地的案件都直接向皇帝汇报,减少了中间的环节,皇帝便于及时处理,从而提高办事效率。此外,锦衣卫可以参与监察和司法审判过程,对所有官吏的工作进行监督,有利于避免官吏从中谋取私利。同时锦衣卫的秘密侦查和逮捕,以及残酷的刑法对所有官吏形成了一种威慑,使他们不敢轻易违法,由此遏制了腐败,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明史》中曾记载,“明太祖惩元季吏治纵弛,民生凋敝,重绳 贪吏,置 之 严 典。……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不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但是依靠锦衣卫的严刑峻法来改善吏治、遏制腐败只是明政府的一个临时措施,无法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

(二)锦衣卫的消极作用

参与权力斗争,加深政治黑暗。有明一代,统治集团内部所有的权力斗争锦衣卫基本都有参与,如“胡蓝之狱”、“空印案”、“郭桓案”、“大礼仪之争”以及“东林党案”等。天启时期,明朝朝官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当时魏忠贤控制锦衣卫,他利用锦衣卫大兴党狱,打击那些反对自己的清廉正直的大臣。其手下拟定黑名单,比较重要的主要有王绍徽的《东林点将录》、崔呈秀的《同志录》、魏应嘉的《夥坏封疆录》以及《东林籍贯》《东林朋党录》《盗柄东移夥》等。根据这些名单,许多清廉之士被抓捕到锦衣狱中。《熹朝忠节死臣列传》曾记载被魏忠贤陷害的忠良之臣主要有“万燝、杨涟、左光斗、魏大宗、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苏继欧、丁乾学、吴裕中、张汶、吴怀贤等”。锦衣卫已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工具,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政治氛围。

总结:锦衣卫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封建社会末期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由于明初建国时维护皇权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采取了“以猛治国”的理念来加强自己的独裁统治,因此锦衣卫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势力介入了明朝大大小小的事务之中,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明朝统治者控制臣民、树立权威的得力工具。


原味历史


锦衣卫的创立,要结合当时明朝的政治背景,以及朱元璋的执政理念共同来看。

社会背景对锦衣卫创立的影响。

当时,明朝虽然已经大一统。但是,还处于恢复期的明朝,并不是国力强盛,歌舞升平的景象。

相反,大明当时经济混乱,农业荒废,难民颠沛流离。

政治上,民间小股反对政治势力不断,元朝残存势力伺机捣乱。也不太平!

还有就是享受腐败之风盛行!农民起义,一统天下。身居高位的明朝高层人员,渐有贪污腐败之风。

正是这些棘手的治国问题,对皇权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皇命出不了紫禁城城的情形,也不是没有发生!

官员欺下瞒上。以至于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处理!所以,当时信息的上下通达,是当时最需实现的!这也变相的导致这种机构的诞生!

当然,锦衣卫的创立,还有朱元璋性格特征的元素

朱元璋的特色皇权

农民起义出身,虽体现出了朱元璋打下天下的不容易!但是,也客观的表现了,其实,他学识并不高!

荣登皇位的朱元璋,一下子没有了安全感!这应该就是源于他的格局,以及,确实他的手下也有过分之处!

没有安全感怎么办?自己办: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明史-太祖本纪》

什么事都自己亲力亲为。从这种行为上也可以看出,朱元璋也是谁也信不过!再加上胡惟庸一案,更让朱元璋草木皆兵!

没有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御人之术,他就只能选择最直接的办法!杀!监视!

所以,他需要一个机构,能直接获取他想知道的,他所猜疑的!

那,锦衣卫,就有出现的必然原因了!

总结

锦衣卫自从建立到崇祯王朝的颠覆,200多年的存在,恰恰说明了锦衣卫的存在,是封建王朝,皇权集中的必然产物!

再加上性格多疑,猜忌无度的朱元璋,对权利欲望的高度渴望!锦衣卫的创立,就多了一份不可或缺!


姑苏表哥不慕容


朱元璋创立了锦衣卫目的说起:

锦衣卫基本简介:

锦衣卫,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创立背景: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锦衣卫,也不过是朱元璋加强皇权的一个手段而已,有没有锦衣卫,杀功臣都是势在必行的。所以说,锦衣卫的创立,跟杀功臣没有直接联系。

杀功臣,对于朱元璋来说,有三层意义。尤其太子朱标死后。

第一,加上皇权,这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后代。开国元勋,大多劳苦功高,不乏居功自傲甚至居心不良者,不杀一些,难以驭下。

第二,太孙年幼,威权不够,以防不测,自然先杀为敬。

第三,真的是利国利民。功勋大都苦难过来,自然想着享尽人间之福,但这样于国于民都不好。


芷诺誩


是有直接联系的。

可以说,锦衣卫设立的初衷就是因为朱元璋的疑心病太重,怀疑天下人都对自己的不忠心。他怀疑每一个人都瞒着他在背后做一些不利于他,不利于朝廷的事。

可以这么说,锦衣卫在大明王朝开国初期,他就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即是朱元璋的私人贴身卫士,又是帝王的刑事侦缉部门。锦衣卫归属皇帝直接管辖和发布命令,不受其他任何人的调遣。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机构,他是不属于国家的,不在阳光下的,不受到任何人的侦察,他只听命于皇帝一个人单线联系,直接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锦衣卫办案可以不受到任何法律法规的制约和限制,无论侦办或传讯任何级别的官员,都可以直接跨部门,跨区域直接抓人。

朱元璋为了加强锦衣卫的管理职能,将它打造成一个彻底为自己服务的部门,还授予了锦衣卫掌管刑狱的特殊职权,不仅如此,还可以,独立于刑部和兵部,几乎成为了朱元璋的私人管理部门,仅仅受命于朱元璋本人。

朱元璋当时改制锦衣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监察百官,包括三省六部和地方上的一级长官,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在明朝初年才能够诛杀那么多的功勋大臣们,在这其中,锦衣卫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


生活学习


我觉得锦衣卫的建立和朱元璋杀功臣有莫大的关系,因为朱元璋通过锦衣卫在功臣家里安间谍,监督他们,功臣们在家里面说话比较随便,有啥说啥,不管是对皇帝的赞扬还是对皇帝的不满,这些话都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就会觉得你不忠心,你既然会对自己不满,将来有一天你们这些功臣如果联合起来,自己的皇位将会不保,再说锦衣卫的创立就会为了监督这些功臣,防止这些人做乱,可监督总不是办法,自己将来总要去世,自己的后任者如果无法强过这些功能,那将来的江山就有可能不信朱,所以就会除掉功臣,一旦除掉功臣,锦衣卫的作用就少很多,所以朱元璋晚年会限制锦衣卫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