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文登区村名大有来头。

第一、文城镇

1.大众:原为城区西郊,称西关。1944年8月划为大众里,翌年改大众村。

2.金岭屯:民国15年,于姓自大水泊来居,北依山岭,南临金钱沟。

3.段家疃:清末,林姓自西龙格肩担全部家产来居,称担家庄,演作段家庄。1981年改今称。

4.茅埠屯:清康熙时,柳姓自王埠庄来居,村东土丘似帽,称帽埠屯,演作今

名。

5.吴家庵:清光绪时,吴姓自北马来居。

6.王家疃:明中期,王姓自李家汤后来建王家庵。1981年更今名。洪家庵属该

村。

7.宁阳、东杨格:明正统时,杨姓由今河北省来建杨格庄。民国初分两村,称东西杨格庄。1981年西杨格以南临宁阳山而易名。

9.十里庄:清光绪四年,王姓自西汤后来居。村西河岸树林多鸦鹊,称鸦鹊河。1953年以距文城10里易名,1961年自治。

10.九里水头:明末,刘姓来两河交汇处立村,距文城9里。

11.毕家疃:清乾隆时,毕姓自南学来建毕家庄。1981年更今名。

12.林家岭:明末,林姓来建林家庄。1981年改今名。

13.沙子:明末,鞠姓自文城来沙丘西北立村。

14.管庄:清康熙时,于姓自泊岳家来居,看管田庄。

15.谢家庄:明崇祯十年,谢姓自福山来峰山、再迁至此建谢家庵,清时称今名。

16.江家庄:明中期,江姓自江家寨来居。

17.七里水头:明末,丛姓来自北宫来居,北有两河交汇,南距城7里。

18.李家汤后:宋朝,朋姓居此。元末,王姓、李姓来居,称北汤后。清末,李姓众,遂易今名。

19.河埠庄:明末,李姓自河格庄来城西北建河格庄,1981年易今名。

20.柳林:元朝,于姓来多柳的送驾河畔立村。

21.三里河:明末,于姓来文城北3里、小河北岸居住,渐成东、中、西小河3村。民国初统称小河。1981年易今名。

22.梁家沟:明至清,梁、鞠、吕、邓、王等姓相继来建梁家沟、鞠家疃、吕家庄、邓家沟、王家疃5村。建国后,5村连同附近3庵并为梁家沟。

23.香水庵:清道光时,丛姓自今环翠区天东北台来香山之阳居住,北有香水泉。

24.城北:清乾隆后,时、陈、王、毕等姓来文城东北建24处山庵,称小北山。1981年易今名。

25.藕湾2村:明末,张姓和董姓分别于文城东、西之藕湾畔居住,均称藕湾。建国后分别称东藕湾、西藕湾。

27.西汤后:清光绪五年,朱姓由文城西关来建朱家庄。建国后,以位马家汤后之西而易名。

28.宅库:明后期,纪姓自石岭来居,北为沼泽,西有水窟,称泽窟,演为宅库。

29.马家汤后:明中期,马姓由陕西扶风来七里汤之北建村。

30.夼北:清康熙五十五年,丛姓由北宫南街来草夼之北建村。

31.七里汤:明初,高姓自海阳徽村来七里汤立村。

32.城西:明中期,于姓由今乳山县孤山来文城西侧厢儿于家。1940年后易今名。

33.西龙格: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鸭湾街来居,近五龙庙、五龙湾,称龙格庄。建后称今名。

34.西南庄:清康熙时,刘姓由今文山来文城西南立村。

35.西楼:明景泰时,通政使司右通政陈诚于文城西建楼居住。1961年春由西龙格分出自治。

36.北宫:金时,著名道人王玉阳于城内北隅建天宝宫,称北宫。明天顺时,丛姓来居。1961年自治。

37.生产:明初,刘姓自牟平城来鸭湾畔居住,1944年8月,称生产里,翌年春易今名。

38.河南:明中期,张姓来抱龙河南岸立村。

39.河北:1944年,于城内护城河之北设文化里、繁荣里,翌年合并一村。

40.文山:原为文城东关。1944年设光明里、建国里,翌年合并一村,以东临文山而得名。

41.峰西:明朝以前,杨、毕等姓来建杨家疃、春场、毕家林等村,属坊厢东南隅。1944年划作抗战里、经建里,翌年合并一村,以居峰山西南而得名。

42.峰南:金时,夏姓于峰山南麓建夏家庄。明万历时,随南村改名北凉水湾。民国初,称今名。

43.凉水湾:明万历时,丛姓自河格庄来文城之东建东疃。后以村西南之凉水湾名村。又名南凉水湾。

44.七里河:明初,崔姓自崔家口来文城东7里、河北岸立村。

45.五里头2村:明初,王姓自今荣成十王坟、曹姓由云南青马岭来文城东5里居住,分别称大五里头、小五里头。

47.城东埠后:明天启时,梁姓来土岭之北居住,称埠后。1981年更今名。

48.梁格3村:明末,鞠姓来建鞠家庄,谐音演作渠格庄。清初,形成赵家疃、何家疃、于家疃。建国后分别称中渠格、东渠格和西渠格。

51.松坡:清初,刘松坡由文城来居,渐成村落。

52.泊子:明中期,陶姓自今乳山县大陶家来河湾平泊立村。

53.汤南:明末,丛姓于七里汤之南立村。

54.马家庵:清乾隆时,马姓自马家汤后来豹山之北建庵。

55.宋家沟:明末,宋姓由宋村来黄泥沟北居住。

56.苏家河:元朝,苏姓濒河建村。建国后石家庄并入。

57.城南:明初,于姓来沟夼立村,称于家沟。万历八年,建窑烧砖改建文城城垣,称窑夼。1981年易今名。

58.五里顶后:明末,董姓来双顶山北麓、距文城5里立村。

59.五里庄:明末,张姓由高村来建瓦屋庄,傍沟渠,亦称张家沟;清初,刘姓西建刘家庄;清末,于姓南建于家沟。1958年合称刘家庄。1981年以距文城5里易名。

60.磨山2村:清康熙时,王姓来磨山西麓立村,后刘姓于村北立村,分别称大、小磨山。1941年改称南磨山、北磨山。

62.孙家卧龙:明初,孙姓由孙家茔来居,濒河倚山,地势低洼隐蔽。

63.潘家夼2村:明朝,潘姓在草夼沼泽之北建潘家夼。清康熙时,姜姓于村南建村。遂分别称南潘家夼、北潘家夼。

65.十里头:明初,于姓由马山前来文城东10里开店,称十里店。清中期,称十里庄。清末称今名。

66.河圈:明初,胡姓立村,三面环河。

67.西寨:元朝,阎姓、胡姓来县城西古营寨遗址立村。

68.翟格庄:明初,翟姓自云南来居。

69.麦疃后:明初,迟姓来温泉墨汤之北立村。泉涸,谐音称今名。

70.八里张家:明初,张姓自云南来居,距文城8里。

71.小嵛岭:清光绪时,王姓来建王家庄。后以村北小嵛岭称村。

72.孙家西山:清初,孙姓由孙家埠来通往文城的大路之西、庙山东麓立村。

73.帽埠:明嘉靖时,王姓自文城来帽形土(同上)之阳,居住称帽阳(同上)。清初易今名。

74.歇马坑2村:明初,隋姓自栖霞蛇窝泊,明末,贺姓由今牟平县姜格庄,来文城南居住,称城南。清中期,每年去三里庙行马会者必于村南石坑歇马,遂称东、西歇马坑,简称东坑、西坑。

76.架子山:清初,毕姓由今荣成柳树底下来笔架山北麓立村。

77.口子后:明初,薛姓来山口隘道之北立村。

不足之处,加以指点,各乡镇分批次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