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刘墉:这个罗锅的锅我不背

清朝遍地都是奴才,点头哈腰,一味迎奉上意,只要老大开心,boss爽了,自己的官位就保住了,从此就可以官运亨通。什么民情啊,或者老百姓的人间疾苦啊,就算了吧,也不管他们的事,斗和珅流传至今的两大名人,刘罗锅和纪晓岚,其实早被拉下神坛,被狠狠地踹到鼻青眼肿,两个人加起来还不够和珅一个手指玩呢!

刘墉做过宰相?洗洗睡吧!自从朱元璋取消宰相这个职务,延续到清朝的时候,一直没有宰相这个职位!不仅如此,我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宰相这样的官职。

宰相只是一个泛指,意指皇帝的股肱大臣,是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员。它的正式官职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政知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就是清朝的宰相。乾隆时期,领班军机大臣是和珅。也就是说,和珅才是清朝的宰相!

而刘墉担任过的最高的官职是体仁阁大学士,根本不是宰相。



对于刘墉,绝大多数人的记忆还是停留在20年前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上,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既不是驼背,也没有与和珅斗了一辈子。他既没有和和珅一生为敌(刘墉只是在和珅被嘉庆皇帝抄家的时候补了他一刀),在其清廉的官声下却也并无突出的政绩,相反,还略显平庸。

刘墉之所以能够登上乾隆朝政治舞台的中心,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拼对了爹,相比较电视剧中被人们熟知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才真正称得上是乾隆朝前半段的超级重臣。乾隆皇帝说,“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位堪称一代名臣的父亲,刘墉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破格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刘墉仕途的起步完全是因为他官二代的身份。

尽管刘墉一生的仕途也颇有清廉的美名,但是相比较其位极人臣的父亲,刘墉在能力和人品方面都相差不止一个档次。乾隆皇帝对于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时,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但终其一生,刘墉始终远远达不到其父亲的政绩和官声。

当然,说刘墉为官显得平庸,还是和其父辈的成就相比,刘墉早年在做地方官的时候,还是很有一些小成绩和清誉的,甚至一度被美誉为清朝的包公。

《清史稿刘墉传》中曾记载刘墉:

“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



但即便是像刘墉这样的国级官二代,他的职业生涯仍然是一路坎坷,乾隆二十年,刘墉一度受到父亲办理军务失宜的牵连而被降职;

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时新疆地区的回部(今维吾尔族)的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占领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使得清军被迫撤退到巴里坤,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刘统勋,正好赶上了去巡视巴里坤清军的驻地,面对突然后撤的大军,刘统勋感到形势十分危急。

于是刘统勋立马写信给乾隆,提出撤兵到哈密,不与敌人正面冲突,以逸待劳,伺机攻破敌军的建议。但是万万没想到当乾隆看到信之后,居然勃然大怒,下令将刘统勋押回京城,而刘统勋的家人也被迫下狱,一直到两年之后才将他们一家子放出来。

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在朝廷为官的刘墉深刻地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含义,渐渐地刘墉变得固步自封起来,只希望守住那一亩三分地。于是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讨好乾隆,最后居然想到利用文字狱案来讨乾隆皇帝开心。

乾隆四十二年,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并且通过政府的力量在全省大力宣传推广,让它们成为了畅销书;

如果说这种属于与人无害的讨好皇帝,那么刘墉此期间发动了两次文字狱,那就有点不上台面了,在刘墉为乾隆皇帝发行畅销书的同一年,刘墉发动了一个有名的《一柱楼诗集》案,刘墉发现这本刊印了几十年的诗集里面有着大量反动口号:

“大明天子重相见”——这怎么可以见?

“且把壶儿搁半边”——壶同胡人的胡,简直造反了!

“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典型反清复明的乱党!

最终,刘墉拉出了八个人垫背让他们丢掉了脑袋,还牵连了一堆已经死去的人。办完这个案子不久,刘墉升任湖南巡抚。

靠,连和珅也好像没做过什么文字狱,刘墉居然大兴刀兵,牵连了一大群无辜的文人,染红了自己的顶戴,真是可耻。

最后还洋洋自得在儿子面前吹嘘:“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承担”,另外还有一个对子写到:“有猷有为有守,多福多寿多男,有猷是有计谋”,“有为”即“有作为”,“有守”即“有守成”,我不求突破,用我的计谋,用我的工作来守住我的家业。

纪晓岚不是清瘦苗条的身材,而是痴肥蠢笨的胖子。刘墉不是什么驼背也不矮小。

清朝的制度,科考及第之后,还需要经过吏部严格的选官考察,才能当官。吏部选官标准有四项,分别是“身、言、书、判”。第一条,“身”指身材,要求“体貌丰伟”。

如果刘墉真的是个驼背,吏部一定会说:“刘墉其人,才品俱佳,然则体貌缺陷,不可弥补,万万不可录用,兹事关乎我大清国体啊!陛下!”

考古学家曾对刘墉的墓地进行挖掘,出土了一根长达75厘米的腿骨。如果这是刘墉的腿骨,按人体比例推测,刘墉应是身高约1米9的大个子,而不会是驼背的矮个子。

那么“刘罗锅”的叫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嘉庆皇帝曾称呼刘墉为“刘驼子”。刘墉生于1719年,嘉庆1796年继位。刘墉至少已经77岁了,有些老年驼背,属于正常。

作为官二代,刘墉轻松通过科举,考取进士,进入官场。他的前半生,大多在地方任官,先后出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山西太原府知府,江苏盐驿道,陕西按察使等等。

任官期间,他做了两件大事,让百姓记住了他,称他是“包青天”。

第1件事,发生在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59岁的刘墉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遭遇水灾,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立刻着手查办贪污,治理水灾。使得湖南灾情得到控制,粮仓粮米充足,百姓丰衣足食,一时传为佳话。

第2件事,发生在1782年,刘墉奉命和和珅一起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舞弊案。国泰是皇妃的伯父,一手遮天,贪污库银。和珅和他沆瀣一气,暗中通风报信,结果被刘墉的部下及时阻拦。刘墉又化装成道士暗访,终于查明实情。乾隆大怒,判斩监侯,国泰在狱中自尽。

其实在乾隆年间,刘墉不过是个小角色,根本无力与和珅相提并论。他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随波逐流。电视剧里,刘墉、和珅、乾隆一起“下江南”的事,是完全不存在的事。

1796年(77岁),嘉庆即位,他奉命察看黄河决口,算是又出来做了点好事。

1799年(嘉庆四年),乾隆死后,他奉命查和珅贪污案。他上奏弹劾和珅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随后,嘉庆处死了和珅。“巨贪”和珅竟然被一举扳倒了。

其实,刘墉最擅长书法,尤其是小楷,被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人赠雅号“浓墨宰相”。

然而,可能是习惯了地方官吧,调回中央的刘墉却在今后的事件里错误不断,先是因为泄露了皇帝的谈话内容而被申饬;接着是负责的乡试发生贿赂案受到弹劾;而后是对于自己部下的失职行为不给予纠正而降职,然而这只是开始,接着又是因为担任乡试主考官期间,安排失策导致批卷草率,严重影响了乡试质量,为人所诟病;推举才能庸劣的戴世仪出任知府;还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似乎是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带给后人更多的是一个错误不断,无能的庸官形象。

可是,单凭这一时期的错误是无法遮蔽他之前的那些光芒的,何况晚年时期的他也挽回一些颜面,尤其是在跟比自己小近30岁的和珅斗争中,时年耄耋的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然后奏报朝廷。

然而公道的说,此时的乾隆皇帝已是“龙驭上宾”,死了之后,已官拜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才积极参加了对和珅案件的处理,并在其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此时已届八十高龄的刘墉显然已经混成了人精,没有和珅的下台,没有新皇的首肯,刘墉未必勇于冲在前方当炮手。

嘉庆随即处死和珅,为朝廷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为老百姓减轻了赋税的压力。同一时期,他也喜提“刘罗锅”这个称号,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老了背也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也有另一种说法,刘墉常年低头弯腰练习书法导致了驼背现象,但无论如何,年轻时的刘墉是绝无驼背症状和刘罗锅这个外号的。

和珅案后的第五年,刘墉于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从刘墉去世后所追赠的官职和赐封的谥号不难看出嘉庆帝对他为人的崇高评价和平生政绩的高度认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综合刘墉的一生不难发现,虽然他在复调回京的那段时期确实是做的不尽人意,但是依照功过论的话,相比于他犯错的表现,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受到他恩泽的老百姓会更多的想到他为官清廉、奉公执法的好形象。

此外,我们脱离官场,还会发现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尤其是在书法上造诣匪浅,是名极一时的大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