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朱棣攻陷国都后直奔皇宫,大臣拦住马头问了句话,让他立刻换方向

明成祖朱棣的帝位是从侄儿朱允炆手中抢过来了,属于典型的来路不正,但朱棣又不想背负“篡位者”的骂名,所以无论即位前还是即位后,都拼命地为自己粉饰,对外宣称自己才是太祖朱元璋选定的接班人。然而朱棣虽然这样讲,但在进入国都后却差点露馅,自己把自己否定,幸亏某位大臣及时提醒,才避免了一场无法弥补的失误。这件事,还要从朱棣进入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说起。

李景隆献城投降,使得朱棣进入应天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率领“靖难军”抵达应天,负责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在望见他的麾盖后,竟然不做丝毫抵抗,便大开城门投降。京师沦陷后,惠帝朱允炆纵火焚烧皇宫,此后便再无下落(一说被烧死,一说逃亡),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进城后,率众直奔皇宫,一路上春风得意马蹄疾,心里面想的全是赶紧坐一坐龙椅,过一把皇帝的瘾。快到皇宫的时候,朱棣见到前朝文武百官密密麻麻的站成两列,正在欢迎他们的新主子,这份兴奋劲更是无以名状。朱棣一边对两边的官员微微颌首示意,一边就要往皇宫里面闯,正在此时有人却拦住了他的马头,挡住了他的去路。

杨荣拦住朱棣的马头,提醒他要先谒陵

朱棣见此人年纪轻轻、器宇轩昂,第一印象便对他充满好感,接下来问询方知,此人正是建文二年的榜眼、翰林编修杨荣,时年才31岁。朱棣对杨荣的举动很不解,可还没等他发话,杨荣便抢先问道:“殿下此次入京,是先要向拜谒太祖陵寝呢?还是先即位呢?”杨荣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像一盆冷水浇在朱棣的头上,立时让他清醒。

要说朱棣脑筋转的也快,赶紧对杨荣说:“自然是先拜祭先帝陵寝,只是宫中失火孤王放心不下,所以才着急入宫探视究竟。想来有司已经扑灭火灾,那么孤就去拜陵吧。”说完,朱棣调转马头,直奔明孝陵的方向而去(“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见《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朱棣声称皇位承袭自太祖,理应先谒陵

可能有的朋友觉得先拜陵还是先即位没有多大区别,反正江山是朱棣夺过来了,这皇位就像“煮熟的鸭子”,早晚要被他吞进肚子里。可是在当时,这里面的区别却很大,如果搞错了次序,对朱棣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这其中的道理,便涉及到君位合法性问题。

在君主时代,国家的主导思想推崇一个“孝”字,它不仅约束普通人,更约束身居九五的帝王们。对于“孝”字在君位传承上的要求,《论语》的说法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老皇帝驾崩后,接班人即使再猴急,也要先完成居丧、发丧等一系列活动,然后才能正式君临天下。

储君要替先帝居丧、发丧后,才能亲政

而在谅阴(帝王居丧)期间,国事必须要交给朝中的首席宰相(此时称冢宰或摄冢宰)来处理,以此来显示自己专心致志地为先皇哀悼。而且即使储君亲政后,也不应该马上改变先帝的治国方略,而是在三年后才推行自己的新政,以显示对先帝的尊重。虽然这套规定不一定会被严格遵照执行,但起码的发丧后再登基的工作,还是要做的。

虽然在事实上属于篡位者,但朱棣却口口声声地宣称帝位承袭自父亲朱元璋,既然如此,在登基之前就必须要完成应有的居丧、发丧程序,然后才能即位,唯此才能显示帝位来路正。可朱元璋已经死去三年了,居丧守灵肯定不现实,那么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拜谒陵墓,在先父的陵墓前“述职”、“汇报”,然后才能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帝。

所以朱棣一经杨荣提醒,马上便便调转方向,在拜祭完孝陵后,才进入皇宫,不久又在群臣的“拥戴”下,正式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对杨荣非常赏识,很快便将他选入文渊阁参决政务。杨荣的仕途自此踏上“快车道”,在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都担任过内阁首辅(即首相),可谓位极人臣。因为一句话而打开仕途升迁的“绿色通道”,杨荣的经历真是足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