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山东梆子文化缘起于何时?现在发展如何?

a_nuo_1996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梆子,它在山东就那有不同的称呼,以菏泽地区为中心的称之为曹州梆子,以济宁、济上为中心的,称之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还有人因其唱起来高亢激烈,称其为舍命梆子腔等。

山东梆子是山陕梆子在明代的时候,流传到山东境内,与当地的民间小调相融合后形成的,在声腔体系上面,属于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腔。

常用的唱腔板式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除了以上四大板式类别外,在演唱的过程中,还会加一些导板、哭剑、叫板、三哭腔以及吹腔等唱腔板式。

山东梆子与河南豫剧比较像,除了方言略有些不同之外,其余地方都差不多,可以将其理解为山东版的豫剧,或者也可以将豫剧称为河南版的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的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柳子戏比较像,它的身段工架比较粗犷,风格独特。比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

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

山东梆子的传统剧目大约有四百多个,比如《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临潼羊》、《穆桂英挂帅》等等。同时,山东梆子也可以唱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剧目。

相比于在河南发展的红红火火的豫剧,山东梆子发展的很不好,可能山东的戏曲太多,山东梆子没有受到重视吧。


魏青衣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以菏泽为中心的群众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群众习称汶上梆子,1952年正式定名统称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沿黄河和大运河,大汶河两岸在鲁西南传唱。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口述,山东梆子最早的班社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济宁东门里高调五福班据老艺人口辈相传成立于明朝万历登基之前,由李翰林创办。汶上县的大曹班和崇圣府班比五福班稍晚一点。这三个班社是山东梆子最早的班社,都有四百年以上。汶上大曹班于1925年战乱散班,艺人流落鲁西南各地搭班演出。汶上大孔班,巨野大姚班,定陶大兴班成立于清朝,其他几十个知名班社亦有一二百年以上历史。解放后,发展迅速,仅菏泽县就有一百多个民间剧团,由此可见山东梆子在鲁西南的盛行程度。

山东梆子长期流行于山东的泰安,济宁,菏泽,江苏的徐州,和河南的商丘,并对周边剧种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豫剧豫东调,山东和商丘界戏曲人士老艺人多数认为豫剧豫东调由曹州梆子传入商丘形成。江苏梆子由山东梆子传入徐州演变而成。山东的莱芜梆子则由传唱在泰安的汶上梆子同进京徽班同台演出演变而成。另外作为山东柳子戏主要发源和流行地的汶上县郓城县同时盛行山东梆子,因此柳子戏也吸收了汶上梆子的鼓乐和唱腔。

山东梆子唱腔高亢激昂,舞台动作夸张,花腔多,腔弯多,唱腔多落在啊音上,鼓乐悠扬动听,大多演出袍带戏,以打铡反征战剧目为主,舞台洋溢阳刚之美,反映山东人民敢于斗争反抗的精神。汶上大曹班常演剧目六百多出,戏单达数米。

山东梆子影响深远,作为山东戏曲代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即录制发行山东梆子剧目唱片二十多张,使我们有幸能在当今听到八十多年前的山东梆子声音(山东只录制了山东梆子和五音戏)。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现如今山东梆子这一优秀的古老剧种受到冲击逐渐式衰,但是在鲁西南乡村还经常见到她的身影。未来,作为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她仍会在鲁西南大地上不断传唱,在山东戏曲上留下浓重一笔。


南靠山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陕西秦腔”是梆子声腔的起源,山东梆子是在山陕梆子进入山东境内后,与山东本地风土民情相结合后演变而来的,最终形成了山东的梆子戏。起初,梆子声腔跟随着山陕客商的经商而传播,所以在《中国戏剧源自西北》一文中说道:“山西省的蒲州梆子、代州梆子、河北省的梆子腔、老梆子,山东省的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省的大梆子戏等等,都是由秦腔演变而来的。”时间方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乾隆年间在书中就有关于山东梆子的相关介绍,所以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且有山东籍演员前往北京进行演出。

山东梆子与其他梆子声腔有所不同,在传统剧目方面,山东梆子多讲的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还有很多反应农村生活的剧目,剧中的英雄人物也大多是农民出身,农村题材一直是山东梆子所擅长的,此外,山东还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在剧目方面也有所体现。

在传承发展方面,2008年6月,山东梆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赫瑞芝、开瑞宝、刘桂松是山东梆子国家级传承人,随着近几年山东梆子的新戏上演,山东梆子又重现了活力,山东梆子作为山东地方剧种,最能代表山东戏曲文化,就目前形势来看,培养后备人才是关键,培养优秀的演员,才能更好的发展山东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