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李世民的三兒子,被殺前大喊17個字,準確預測長孫無忌的悲慘結局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句話適用於了任何一個人,即使封建社會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如此。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場流血政變。憑藉這一次行動,李世民登上了皇位,由此開創了“貞觀之治”。

貞觀十七年二月,已經在龍椅上坐了十七年的李世民,想到了當年跟自己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他命令大畫家閻立本繪畫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並懸掛在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名為凌煙閣的小樓裡。

凌陽閣二十四功臣是根據李世民認為的功勳大小來排名的,排在第一的是長孫無忌。在李世民看來,長孫無忌就是自己的第一功臣,“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 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然而,長孫無忌最終的結局,也從側面說明了李世民的最大失誤。貞觀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死於行宮翠微宮。臨死前,李世民召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擔任顧命大臣。

在長孫無忌的一手安排下,李治得以順利登基,是為唐高宗。李治自然報恩,“進拜太尉,兼揚州都督,知尚書及門下二省事並如故。”當時,長孫無忌以大舅子身份輔助李治,對於他的建議,李治總是優先採納。

李治有多信任長孫無忌?舉個例子,當時洛陽有一個名叫李弘泰的人實名舉報長孫無忌企圖謀反,李治非但沒有懷疑,反而將李弘泰處斬。

權傾朝野的長孫無忌,可能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一時疏忽,最終落了個流放嶺南被迫自縊。永徽四年,李治命令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長孫無忌竟然把李世民的三子吳王李恪也牽扯進來,結果李恪也被賜死了。

臨死前,李恪大罵長孫無忌十七個字,“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李恪的預言在六年後得到了驗證,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派人向李治告密,稱監察御史李巢勾結長孫無忌,企圖造反。

在這之前,長孫無忌反對李治改立武則天為皇后,兩人之間產生了裂痕。告密事件發生後,李治“竟不親問無忌謀反所由,惟聽敬宗誣構之說,遂去其官爵,流黔州。再鞫無忌反狀,至則逼無忌令自縊。”直到上元元年,李治才為長孫無忌平反,讓他陪葬昭陵。

參考資料:《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資治通鑑·唐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