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想知道,朱元璋的常遇春和陈友谅的张定边,从个人武艺和带兵能力上看,哪个更勇?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40600526


常遇春和张定边都是元末数一数二的猛将,虽然张定边最终战败被俘,但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陈友谅格局太小能力差朱元璋太多,张定边是未得其主,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讨论这两个猛将,肯定要分个高下,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两个人。

一、先说常遇春

先说常遇春先说常遇

常遇春,字伯仁,常遇春原为红巾军将领后,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心腹大将,和徐达齐名,北伐时徐达为大元帅,常遇春为副帅,朱元璋对常遇春评价很高,曰: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常遇春在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表现突出:陈友谅倾巢而出,号称六十万大军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上,此战关系到两方势力的生死存亡,整整持续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旗舰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远率船队来攻,情况万分危急之时,常遇春杀出,射伤张定远,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旗舰,使其脱离浅滩。在战斗中常遇春又积极组织火攻,陈友谅军被烧的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陈友谅率残舰撤往湖口,常遇春和诸将又率军追击,陈友谅在乱军中被射死。此战过后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另一大功绩就是作为北伐军副指挥,收复北方: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陕西守将力竭投降。元顺帝趁明大军在陕西之时趁机攻击北平,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二、再说张定边

张定边,号称元末第一猛将,若论勇猛天下无出其右者。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身材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从陈友谅起义,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攻无不克。

陈友谅死后,群龙无首,起义失败。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的降将,遂于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

演义、评书、戏曲中张定边比正史出彩的多,号称元末第一猛将,当然张定边这个人确实有能力,对陈友谅也忠心耿耿,是陈友谅账下第一猛将,立下汗马功劳。

三、常遇春、张定边孰强孰弱。

我个人观点常遇春要比张定边更厉害一些,或者甚至可以说高张定边半个档次。张定边的武勇被民间演义过分夸大,常遇春和张定边在鄱阳湖作战张定边被常遇春射伤,当然有人说常遇春放冷箭,但是几十万大军血战生死存亡难道连箭都不能放了吗?鄱阳湖之战可是陈友谅军队数量占据明显优势,最终朱元璋获胜靠的可不是放冷箭。再者张定边一生打的仗都是和各地军阀割据势力作战,而常遇春和徐达北伐那是和元军作战收复中原恢复中华这比张定边打的仗高一个维度了,当然陈友谅本人比朱元璋差点太多,张定边如果是朱元璋手下或许会有更好的发挥,但是历史没有假设,撇开演义,单说历史张定边不如常遇春一截,毕竟常十万赫赫战功在这里放着。


我家的猫叫皮蛋


这道题,我来答。

常遇春和张定边相比,张定边的个人武艺较高,但论带兵能力两人不分伯仲。但笔者认为,常遇春会比张定边更勇,毕竟不怕功夫高的,就怕不要命的。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直冲朱元璋的指挥船,朱元璋的船已搁浅,处境非常危险。常遇春射中张定边,朱元璋的船才得以脱险。这是张定边和常遇春一次面对面的交战,以张定边受伤退出战场结束。

张定边是个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号称元末第一大将。

但是,无奈未遇明主,跟了陈友谅。可是,陈友谅为人性情强硬而多疑,喜欢以权术控人。所以,汉军虽强大,但是人心不齐,作为陈友谅的一员大将,张定边不得不考虑得多一些,要给主公留一些后路。

张定边

有所顾虑,思前想后,就会影响拼劲,张定边就是这样。

当时,朱元璋派康茂才投书伪降,张定边力阻其行,无奈陈友谅专横独断,不纳其言,导致江东桥之惨败。

新败之余,陈友谅又想讨伐朱元璋。张定边再三劝谏,此时不宜急进动师,首在安民息兵,整军坚防,待机出击。陈友谅不纳忠言,我行我素,令制作大舰,扩充水师,集结举国之兵,号称六十万,且载文武百官,作孤注一掷。

张定边又建议陈友谅,一支兵直捣南京,另一支兵围南昌,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兼顾,但是陈友谅不听,致使大败。

张定边是勇猛之人,无奈主公太专横独断,而难有作为。张定边也是忠义之人,不可能放着陈友谅不管。但是,一旦要处理陈友谅放下的烂摊子,就会有所顾忌,畏手畏脚,这一点与常遇春不同。

常遇春

邵荣意图谋反,事情败露之后,朱元璋想赦免了邵荣的死罪,但常遇春秉直说道:“为人之臣有了谋反的罪名,还有什么可以原谅的呢?我决不与其共生。”于是,朱元璋赐邵荣喝酒,流着眼泪将其处死。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明史.常遇春传》

常遇春相貌奇伟,勇力绝人,长臂善射,每次出征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而且性情勇猛、果敢,善于爱抚士兵,冲锋陷阵,

从未吃过败仗。虽然没有学过典籍史书,但常遇春用兵打仗却总是与古代兵书相符合。

常遇春虽勇猛,但粗中有细,颇有张飞之感。在围攻衢州时,常遇春首先派奇兵突入围绕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人的战具,然后发动猛攻,将城攻破,俘获披甲之士万人。

常遇春虽然在个人武艺上不及张定边出色,但是在带兵能力和张定边不相上下。

最重要的是,常遇春跟了朱元璋,朱元璋虽出身寒微但是军事才能是不错的,不会头脑发热,能够统御全局。这样一来,常遇春只管按要求去打仗,而无后顾之忧。

一次,在常遇春和徐达出征时,抓获敌军五千人,常遇春觉得这些人不能相信,便要杀掉他们。但是,徐达不肯,请示朱元璋。请示刚刚下来,常遇春已经把敌军杀了一半。常遇春是个爱恨分明之人,只要是他认定的事,不用报告朱元璋,他就会直接处理的了,这一点“狠”是张定边无法相比的。

结语

笔者认为:张定边的个人武艺是高过常遇春的,带兵能力与常遇春不分伯仲。但是,由于性情、所处的境地,常遇春的狠劲是张定边无法相比的,有“狠劲”、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之人,会更勇。


十点乌托邦


100个陈友谅也抵不过一个朱重八!这就是湖北人与安徽人的差距!自古以来湖北人在政治科学文化方面都被安徽碾压!


鍾正觀先生


张定边的能力远高于常遇春,但心远没有常遇春心狠,故讲仁德的张定边不是常遇春的对手。


安平144796971


胜者为王败为寇,能力再强失败了只能空遗恨,所以,我选择常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