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国民党五次“围剿”苏区,为何最后一次能成功?缘因使用这种战术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由于李德的到来,刘伯承在军事指挥方面变得无事可做,只好管管红军学校和后方医院一类的事情。他也不愿意对公开身份只是顾问的李德低声下气,在李德印象中,其实掌握俄语口语的刘伯承几乎从没有用俄语跟他说过话,他们之间的交流大多是通过翻译。

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李德开始以苏区的“太上皇”自居,身为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也不被他放在眼里,有时当着面就加以训斥。有一次他竟然对刘伯承说:“你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参谋,白在苏联学习了几年。”

为李德担任翻译的伍修权是刘伯承亲自从红军学校调过来的,他怕老校长难堪,便只简单地翻译道:“李德同志的意思是说你的参谋工作做得不周到。”

刘伯承完全能听懂李德的意思,他苦笑着对伍修权说:“你是个好人啊,他骂我的话你都没有翻译。”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李德的脾气越来越坏。某天他到总参谋部谈事情,几个机要员在路边烧火做饭,李德认为挡了他的路,抬腿一脚就把饭锅给踢翻了。刘伯承实在看不过去,便上前和他争执了几句。

气呼呼的李德到博古那里告了刘伯承一状。这时博古主政,李德主军,两人相互支持,配合得十分默契,用中国成语形容就是“相得益彰”。私下里,他们的关系也非常好,经常在“独立房子”里有说有笑,亲热得很。

一听刘伯承不仅“不尊重”李德,还“妨碍”了李德的工作,博古不由分说,就撤了刘伯承的职务,把他贬到第五军团当了参谋长。

在前四次“围剿”中,国民党军往往都是被红军牵着鼻子走,乃至于处处被动,时时挨打。到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充分听取德国军事顾问以及陈诚的建议,决定实施所谓“碉堡封锁”战术。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以第十八师为主的国民党军不再盲目地深入苏区,他们把整个苏区像切蛋糕一样地分成几块,并从中选取有战略意义又便于用兵的区域予以进攻。进攻时,先集中强大兵力攻占有限目标,一旦得手,即沿有利地形构筑碉堡,对苏区进行阻击封锁。

在反“围剿”的第一阶段,中央红军即按照李德的指挥冲击碉堡封锁线,结果不但数日不克,而且伤亡惨重。蒋介石得到报告后,立即通过南昌行营下达命令,要求彻底实施这种“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的军事原则,将“碉堡封锁”战术贯彻到底。

李德不知是计,照旧下令红军主力对碉堡实施强攻,进行各种不计成本的阵地攻坚战。尤为糟糕的是,他其实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只是个“图上作业的战术家”,而被他用来作业的地图又大多极不准确,有的甚至连方向都不对,部队依照他的指挥行事,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