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中国最后一位“帝王师”:本想“国士无双”,却落得“国贼下场”




1、

中国最后一位“帝王师”

两千多年来,有一门学问一直在秘密或半公开状态下传承。这门学问杂糅了儒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墨家、杂家的精髓,两千年来被一代代的人反复继承实践,成为争夺帝王之位的指路明灯。

这就是“帝王之学”。

能够精通“帝王之学”的人,帮助着君王们打下江山,辅佐着继位之主再创中兴。如始皇有吕不韦,汉高祖有张良,唐太宗有李靖,明太祖有刘基……

这些人,被称为“帝王师”。

中国最后一位“帝王师”,名叫杨度,字皙子。


他所辅佐的帝王,与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不相同,这个不被承认的小朝廷,从第一天诞生到覆亡,只有短短82天,并且都是在全国的讨伐声中仓皇渡过,这个小朝廷就是袁世凯创建的“中华帝国”。

在这个“中华帝国”创建的前夜,作为袁世凯“帝王师”的杨度,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了一篇《君宪救国论》,这篇文章里说:“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意思是说:中国如果没有皇帝,那么谈富强就没有希望,甚至要弄到亡国了,用专制的权力,来做立宪的大事,这正是圣明君主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当时的中国,袁世凯已经是终身大总统了,但他并不满足,在满清朝廷当了半辈子差的他,对于皇权的敬畏和渴望,早已经刻入了骨髓。

只有皇帝的称号,才能满足他日益膨胀的权力欲和野心。而杨度作为“帝王之术”的传人,一直坚持“君宪救国”理想的他,也将袁世凯看成了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人。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可以说,是在杨度的“理论支持”下,袁世凯不久之后就开始“名正言顺”地当起了皇帝,国号“洪宪”。


但历史的车轮,可以停顿,可以彷徨,绝不会倒退。好不容易掉了那么多人头才推翻的帝制,不管是谁,打着什么旗号,都别想着恢复。

在全国汹涌沸腾的讨伐抗议下,在众叛亲离的病榻上,袁世凯含恨而终,死前大呼:“他误了我”。

这里的他,极有可能说的就是杨度。


2、

是君主立宪还是革命共和?

杨度,湖南湘潭人。

近代中国,湖南和广东一直都是领风气之先的省份,尤其是湖南,更是人才辈出。杨度曾经写过一首《湖南少年歌》,与广东才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齐名。里面有一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激励了当时无数湖南少年投身救国,洒尽一腔热血。

杨度的祖上曾跟随曾国藩扫平太平军,杨家也由此开始踏上了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杨度少年丧父,杨度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后来改的,原不叫这个。母亲问他为何要改名,他说,将来长大要做度量天下的人物。

杨度少有才名,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可惜后来一直没能中进士,由此也断了功名的想法。在他进京赶考的那一年,传来了清国甲午战败的消息。偌大的中华被蕞尔日本按在地上羞辱,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耻辱和痛心。

马关条约签订地点

杨度和上百名举子们一起,手持血书,要求光绪皇帝迁都,惩办李鸿章,变法,卧薪尝胆10年后再与日本决战。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可毕竟都是些书生意气,与日本的马关条约已经盖上了皇帝的玉玺,无法挽回,在极度的失望和苦闷中,杨度回到了湖南。

接下来的三年,杨度跟随湖南大儒王闿运学习。据说王闿运在传授杨度学问时,给了他三个选项,

一个是八股钻营之学,一个是诗词文章之学,一个是帝王之学。

杨度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帝王之学。


说起这个王闿运,可不是一般的儒士。他曾经是慈禧的死对头肃顺的“军师”,在咸丰病危之时,王闿运就向肃顺进言,“子幼母壮,将来定成大患,不如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典故,将慈禧杀掉”。可惜肃顺未能说服咸丰杀掉慈禧,反而被慈禧反杀。

后来王闿运还成为了曾国藩的幕僚,因为性格不合,不久回家创办船山书院,希望培养一批青年才俊,能够有一两个继承自己的“帝王之学”。

杨度就是王闿运挑中的最佳人选,在船山书院三年,杨度苦读苦学,尽得老师真传。他后来又东渡日本留学,在那里,他认识了孙中山。

孙中山是一直主张革命共和的,他要完全推倒满清这座大厦,重建一个新的共和之国,效法美国、法兰西。

而杨度的主张是君主立宪,他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又是多民族国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否则人人做主,则会天下大乱,效法英国、日本。

但两人的出发点都是救国,所以尽管两人的理念水火不容,但依然成为好友,并约定,将来不管哪一方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都要放弃过去的理念来帮对方。

那时候的中国,各种救国的办法如雨后春笋,比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洋务救国等等,大概病入膏肓的人,总会用尽所有办法来医治。

但真正被认为是救国良策的,只有两种,那就是革命共和与君主立宪。

支持革命共和的,以孙中山为代表,支持君主立宪的,以满清政府为代表。为了阻止满清政府的立宪,革命党人对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进行了暗杀,因为他们认为,满清之所以承诺立宪,不过是缓兵之计,他们不会真正让中国走上宪政之路。

果然,杨度很快也就看清了满清立宪的真面目。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立宪小组,将立宪的时间拖了又拖,到最后内阁成员全是满族贵戚,这让被清政府请回来的“立宪专家”杨度非常失望。

钦定宪法大纲



满清政府错失了民众对他们的最后一次期望,当这座大厦马上要倒塌的时候,里面的人却还在为争夺名贵家具而大动干戈。

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响,各省纷纷独立,走投无路的摄政王载沣只好“引狼入室”,将袁世凯请了出来,没想到,袁世凯除了要钱要权之外,还要当民国的大总统。

再后来的事,大家也就都熟悉了。袁世凯在杨度的帮助下恢复帝制,两个人也都因此落得身败名裂,天下共讨。


3、

救国?误国?国士?国贼?

身败名裂的杨度,后来又逐渐转向了孙中山的共和,1922年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鉴于他以往的经历,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到了1929年“白色恐怖”期间,杨度又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介绍人为潘汉年,批准人为周恩来。

纵观民国历史,像他这样历经的人实在不多。

适逢乱世,有鼓动狂言求自身荣华富贵者,如康有为;有割据一方养病自重者,如张作霖;更有修修补补强力支撑的满清贵胄,无数趁乱捞油水发国难财的督抚、县长……但是像杨度这样,至始至终都是抱着“救国”理念的“国士”,少之又少。

杨度死后,当时的《申报》标题是这样的:

帝制余孽潦倒沪上,风流荡子魂归佛国。

杨度之所以错,就错在他要把中国引到“君主立宪”这条路上来,在他看来,英吉利、日本都有君主,而日本的君主更是有实权的“实君宪政”,在日本天皇的带领下,短短几十年,日本从蕞尔小邦一跃成为亚洲第一现代国家。这让杨度羡慕不已。

所以,他认为中国的帝制传统,比日本更加悠久,中国人更习惯有一个皇帝,在一个权威君主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团结一心,实现富强。

但杨度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日本的天皇是万世一系,而中国则是“皇帝轮着做,明年到我家”。只要有皇帝在,就会有夺权、谋反……中国几千年的权力斗争的惨剧又将重演。

中国两千年最大的弊端,就是天下私有,只有臣民而没有公民,所以孙中山提出的口号是“天下为公”。所以,不管什么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要是帮着袁世凯恢复帝制的,就都是人民的公敌,就都是国家的罪人。


杨度,功在“救国”,罪也在“救国”,因为他“救国”的方法不对,反而成了“误国”,成了“国贼”。

随着杨度的去世,“帝王师”作为中国最顶级的人臣荣耀,也随之远去。据说当年他的老师王闿运曾赠与他一本奇书——《大周秘史》。是吴三桂的“帝师”记录的大周朝历史,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来“帝王之学”的精髓,杨度看了之后,非常向往以后也能成为“帝师”,辅佐一代明君。

可惜啊,以杨度之才,却用几千年封建帝王权力斗争的指导说明书,妄图引领着中国走向现代富强之路,岂不是刻舟求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