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此人看透刘邦真面目,得天下后立马修仙,345年后子孙羽化登仙

从领袖魅力来说,48岁起兵,以泗水亭长之身,用韩信为将、萧何为相、张良为谋,灭霸王而定天下,刘邦不愧为一代雄才。

但是,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打天下时的情谊,到坐天下时,就经不起考验了。张良对此最为敏感,这和他本人父亲、祖父,连任5代韩国相国,有着直接的关系。权力之争,看多了自然心惊肉跳,荣华富贵,享受多了也觉无趣。所以,刘邦得天下后,张良立马修仙问道,不理朝政之事。有张良之言为证: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一方面,张良助刘邦夺天下,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又得封万户侯,个人早已心满意足。另一方面,韩信、彭越等“异姓王”,一个一个倒下,刘邦心腹萧何,都要靠“自污”避嫌。足智多谋的张良,明白急流勇退,不可迟疑。于是,张良专门研究,“清净无为”的黄老之学。并且通过辟谷,研习道家经典,和养生之道,追求轻身成仙。张良死后,没有隆重的葬礼,有的只是一卷《素书》和一本《兵略》。前者记录张良晚年修道感悟,后者记录张良兵法韬略。从此之后,留侯世家,逐渐远离政治中心,和道家越走越近。

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 ——《汉天师世家》

张良之子,名为张不疑,张不疑又有子,名为张高……这一代一代人,在张良的影响下,对道家的黄老之学和养生之术,都多有研究,所以第十代出现了“天师”张道陵。张道陵,原名张陵,是正一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道教的祖师爷之一,后世尊称为“张天师”。张道陵年轻的时候,也想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十分刻苦的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并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不过在江州令任上,张道陵看透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对百姓的疾苦十分了解。

再加上,江州位于巴郡境内,当时巴蜀之地偏僻落后,鬼神巫术依然大行其道。当地的巴人,和另外的山民,对“鬼神”和“占卜”,非常迷信。许多巫师,通过祭祀“鬼神”,谋求私利。甚至祭祀“鬼神”的用品,都使用一些活人。张道陵见到,巴蜀山民,深为“鬼神”、“巫术”所害,渐渐的就有了与之斗争的想法。

但是,山野之民,又深信鬼神之说,所以张道陵传播的《道德经》等道家思想,就必须进行神化。这种以道家经典为核心,又包含着百姓在疾苦生活中,对于幸福的渴盼,而一点点进行神化的教派,逐渐形成了本土宗教——道教。

相传,正一道的祖师爷,张道陵有着3000弟子。就是巴蜀之地,巫术盛行的状况,使得张道陵开创了道教雏形。但是,张道陵时期的道教,只是雏形而已,道教的形成,有着更为漫长的经历。喜欢三国的朋友都熟悉,东汉的衰落,和张角的黄巾起义,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张角的黄巾,信仰的是太平道,而同一时期,巴郡、汉中,兴起了“五斗米教”。这两个分支,就是后世道教形成的主干脉。

这个“五斗米教”,给人治病,治好了收五斗米,因此得名。“五斗米教”的真正成型,是张修所为;不过张修被张鲁所杀,在张鲁手中,“五斗米教”在汉中,成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而张鲁是张道陵的孙子,所以张道陵就被尊为“五斗米教”创始人。所以说,张道陵是“五斗米教”启蒙者,张修是实际创办者,张鲁则是推向顶峰的后继者。相比,太平道张角,“五斗米教”发展时间更久,并在川蜀之地,有着深厚的根基。

张鲁是真正将“五斗米教”,和官方承认扯上联系的人。因为,张鲁本人,就长期是汉中一把手。直到曹操平定汉中,张鲁的“五斗米教”才转移了传播范围。不过也正是因为张鲁的失败,“五斗米教”才从汉中、巴郡,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道教重要的一支。这一教派,就是张道陵的正一道。后来,第四代天师张盛,将正一道迁到了江西龙虎山,张良一脉至今已经传了60多代天师。而张道陵作为道教祖师爷之一,更是羽化登仙的人物。

张良、道家、天师世家、道教,在2000年来的历史中,有了藕断丝连的联系。韩信、彭越、萧何,乃至刘邦,多少惊才艳艳之人,在那大争之势崛起,直至拼搏之死。可是,大汉勋贵,早已换了一代又一代;甚至大汉王朝,也覆灭了上千年之久;唯有张良之后,60多代天师,传承2000多年,至今不绝。当年,那个急流勇退的张良先生,却成了最后的赢家。或许,这就是“以柔克刚”、“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上善若水”等,道家义理的真谛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