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深度解读司马懿开挂的后半生

曹魏、蜀汉、孙吴拼杀了一场,每一位创业者都胸怀大志,渴望一统天下;然而每一位都止步于割据的政权,抱憾而终。最终是司马氏统一天下,成了最大的一个渔翁。虽然这好似一个笑话,但看司马懿的为人,却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司马懿厉害,这一点,曹操早就知道。

从曹操征召司马懿的那一刻起,两人的较量就已经开始了——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马懿二十三岁。曹操征召他,司马懿称病不去。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做丞相后,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当时曹操吩咐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害怕,只得就职,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并与曹丕往来游处。

司马懿跟随曹操,在关键时刻为他拿主意、献计策,多是先见,也多能拨云见日。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取得东川,司马懿当时任主簿,主张进兵攻益州: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是这么描述的: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后来刘备终是养成大患,曹操后悔却也晚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曹操听说后大怒,欲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刘备决一雌雄。司马懿谏阻,并献计令孙权兴兵取荆州一人出班谏曰:“大王不可因一时之怒,亲劳车驾远征。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描述此时情形:

臣有一计,不须张弓只箭,令刘备在蜀自受其祸;待其兵衰力尽,只需一将往征之,便可成功。”操视其人,乃司马懿也。操喜问曰:“仲达有何高见?”懿曰:“江东孙权,以妺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又据占荆州不还:彼此俱有切齿之恨。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往说孙权,使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那时大王兴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势必危矣。”操大喜,即修书令满宠为使星夜投江东来见孙权。

司马懿这一个主意,产生连锁反应,引发了一系列著名故事。诸葛亮知道他们的阴谋后,令关羽起兵取樊城,本欲“使敌军胆寒瓦解曹操与东吴的联手,结果得不偿失,丢了荆州,死了关羽。樊城之战,于禁、庞德遭关羽水淹,全军覆没。曹操此时胆怯,欲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则认为那是天时,并非作战的缘故,不会损害国家大计,主张继续拉拢东吴,给孙杈封官赐爵,对抗刘备。这次,孙吴用计取了荆州。

司马懿虽然明察善断,有远见、有谋略,但对于曹操来说,并非如鱼得水。这是因为司马懿被召来不久,曹操就发现他有“雄豪志”且有“狼顾之相”,即不动身体就可以将头扭转180°,因而对他极不放心。

《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但司马懿谨慎低调,他绝不显山露水,自找麻烦。

在曹操,是要防备;而在司马懿,并不是要篡权,他只是本能地保全自己。

等到曹丕即位,司马懿算是有了出头之日,短短几年间,屡屡升迁,直到录尚书事。但他依旧不多进言,更绝不张狂,因此深得曹丕信任。

刘备死后,司马懿力谏曹丕抓住时机,进兵伐蜀。他的判断和决策都证明了他的政治才能。后来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是从他二十多岁开始就层层铺垫来的。

公元227年,曹丕病重,将年仅15岁的继承人曹睿托付给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和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曹睿即位后,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当时雍、凉二州缺人把守,司马懿便上表要求去守西凉等地。

诸葛亮忌惮司马懿,用反间计离间司马懿与曹睿君臣,司马懿被削职回乡。

他不怨天、不尤人,在家里读书、习武,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除去司马懿这个心腹之患后,诸葛亮上表出兵讨伐中原,他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夏侯楙、曹真不敔诸葛亮,魏军情势危急。

这个时候,曹睿听从钟繇的建议,复司马懿官职,加为平西都督,令起南阳诸路军马前往长安。恰逢新城太守孟达与诸葛亮勾结,欲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举事,孟达自取洛阳,诸葛亮去取长安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重新被起用,在给孟达的信中特别嘱咐他说:

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

司马懿得到消息以后,即传令教人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一面令参军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梁畿先行,懿随后发兵。遂星夜催军前行。(《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

这样,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及时平叛。此后,司马懿就担当起了克蜀的重任,有机会大展拳脚,开始施展他的军事才能。

他为人谦逊,从不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用兵知进知退,极具大局观念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曹休惶恐之甚,气忧成病而死。司马懿担心诸葛亮知其兵败,乘虚取长安,于是引兵还。众将不解,皆笑话他是惧怕而退,他丝毫不在意。

与诸葛亮交兵,内宽容大度,谦逊礼让,不与曹真争功;外他自认为不如诸葛亮,所以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不斗智,不出兵,坚守不战。诸葛亮用各种办法引诱,甚至送给他妇人衣饰羞辱他,他都不为所动。且说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

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

懿拆视其书,略曰:

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这样装聋作哑等待时机,曹爽果真大放其心,更加肆无忌惮。不久,曹爽请魏主曹芳去髙平陵祭祀先帝,大小官僚以及他的所有心腹,皆随驾出城。司马懿瞅准时机,起用旧人和几十名家将,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干净利落地干掉了曹爽,掌控了兵权。

他就这样用非凡的胸襟、韧性以及特有的雄才大略和谨慎细致,拥有了政治主动权,为晋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贯中评价司马懿:“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羨,能回天地春!”这是高度的赞誉,其中没有丝毫夸张的成分。

司马懿在魏国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死后,冊丘俭、文钦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仍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晋初司马炎统治期间,形成“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比之于三国乱世,司马懿当真是功不可没。

司马懿的才干,自不必说。曹操、诸葛亮都是天下无人匹敌的英杰,他们对司马懿的忌惮,恰好证明了司马懿的超拔,但这只是英雄的一个方面。

司马懿的成功,还在于他内心的强大,表现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胜不骄,败不馁。他特别懂得审时度势,安常处顺,该收敛的时候欣然收敛,该出手的时候果断出手。

无论是在自己政权内部,受到构陷和排挤,还是面对劲敌,受到挑逗和羞辱,他都能沉着冷静,从大局出发,使事情向最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最为圆满的结果。他是一个典型的低调做人、高调行事的人杰。司马家族的天下,是理所应当的。

毛主席评价司马懿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招他还是比曹操要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