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句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你是怎么看的?

云在云上飞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是一句已经被人传烂了的话,很多人把这话当作至理名言,因为这话的解释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大致意思是说:年纪大了的人不宜看《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逐鹿中原的故事,通篇都是权谋、算计和战争、杀戮,年老之人再看这些只会变得更加内敛、深沉,再者《三国演义》讲述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人生哲理,容易让老年人更加哀伤,于身心不利。年轻人不宜读《水浒传》,因为《水浒传》里讲的都是好勇斗狠的江湖好汉杀人越货的故事,血腥味太浓,难免有教唆年轻人犯罪的嫌疑,容易让年轻人误入歧途或者变得冲动勇武。

但实际上,老年人不妨看看《三国演义》,因为老年人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就应该多学学《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有益的权谋和变通之策,以防不思变通、墨守成规。同时,也应该通过《三国演义》看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人生百年不过转瞬,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这样,老年人就更平和、豁达,更知道惜福,好好安度晚年。

年轻人不妨读读《水浒传》,看看《水浒传》中的北宋社会是怎样的黑暗腐朽,杀人越货习以为常,好勇斗狠为家常便饭,看看这些好汉是如何一怒之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知道什么叫“冲动是魔鬼”了。就更应该知道在当下这个法治社会该如何自爱、自重,更应该珍惜如今这个平安稳定的大好环境,好好努力工作,好好珍惜家人。

看看武松在孟州听了“金眼彪”施恩的唆使,就为他出头打了蒋门神,勒令蒋门神退出孟州地界,结果,强出头的武松被施恩利用,当了“黑吃黑”的恶霸打手,掉进这个旋涡,以致引火上身。蒋门神背后的黑恶势力张团练和张督监联合起来算计武松,险些害了他的性命。也正因此武松才有了一生唯一一次的滥杀无辜:血溅鸳鸯楼,杀死无辜人命十几条,成为武松一生的一个污点。年轻人看了这个故事,应该引以为戒,这难道不是《水浒传》给年轻人的有益教训吗?

最后,其实人的修养和素质真的提高到一定境界,不论在什么年纪都可以看《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不论看什么书都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糟粕的东西摒弃,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人之所以会犯错,罪过岂能在书?罪过的根源还是在人自身的素质、修养不够而已。所以,“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它的不合理之处,关键还在于个人自己把握。


乔鞅


少时就听说长辈闲谈时说,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当时年龄小没多想,随着岁月磨砺,略有感悟!

三国是群雄并起,各为其主,谋求霸业之时,各种计策发挥到淋漓尽致,如王允的连环计,周瑜的美人计,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曹操的离间计等甚至有死诸葛害死活司马之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精彩纷呈。成年人在创业和应付各种场面时通过读三国与实际相结合,而得到教益,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其事业的发展。而老年人应安于晚年,宽于心,不应该看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再看三国对于晚年的人没有多大的意义,尤其是现在处于太平盛世,更不能有太多的心机和心计,安享天伦,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呢?

那为什么少不看水浒呢?水浒中的所谓英雄多是义字当头,看重私交,打打杀杀,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不计后果,做事没个度,当然在某方面也与当时社会现状有关。在现实生活中,少年还未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故事情节的感染,遇事热血沸腾,学起里面的江湖习气,拉帮结派,特别是在当下和谐稳定法制的社会中更不适合那一套,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无益处,所以少年不宜看水浒,更不能沉溺于里面的故事情节!


魏峰81


说明了学生忙上学,老人打麻将,都没有时间看小说。


社会主义小书童


老不见三国,少不看水浒。应答,越是受欢迎的书不外乎四个字,怪,力,乱,神,老不看三国是这部书却实写得好,把三十六计都融合进去了,老人本就成熟再看看三国就更精了,意思是人学奸了,少不看水浒,这部书在四大名署中是比较次的,动不动就打怕官府就上梁山,年青人本就冲动,怕有些年青人仿效,弄出不好的事来,大至就这个意思。


9紫气東来


少不读水浒,并非章回小说艺术特点不强,也不是故事情节不能引人入胜,我个人认为,全书突出的是一百单八将造反的故事,人格塑造的人物性格大多直率并有明显的反派意识和暴力倾向,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思想上是某种蛊惑,正如孔子所说,年轻之时血气方刚戒之斗,因此,要有指导性的帮助他们阅读。

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充满着智慧和权谋。


夢臻


其实也不尽然,我爷爷是个高中语文老师,从小我就在他的书柜里看完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还有像狄公案,包公案,海公案等。我看水浒传觉得主要看的是快意恩仇,打抱不平,但也没说看完了就出去惹事揍人,但相比于水浒,我更喜欢三国演义,小时候觉得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斗智斗勇非常精彩,也让我了解到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其实看水浒也好,看三国也好,主要先把目的定好,那就是对生活和学习工作有什么参考和帮助,带着目的去看,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我觉得无论年龄这些作品没什么不能看的!



时胖纸说诡事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指的是四大名著里面两个名著人物的年龄和和所做的事。会引致在老和少之间对发展影响不会的引导。

为什么怎么说呢?

三国故事看上去都是纷争,战斗,阴谋诡计,分分合合。但是你要多看三国几次,你会发现看到一点,三国重要人物,出场年龄都是很年轻的,比如马超(19岁)大破曹军,关羽,张飞,也是很年轻就出场了,赵云也就很早就出场跟着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了,还砍能帅旗。而蜀汉算,刘备出场年龄就已经很大了,28岁,单身狗没事业,诸葛亮也是比较晚的一个。少年姜维也算一个吧

吕布更是一个案例,年纪轻轻成名,独战三英和七雄,还抱着貂蝉。人生巅峰啊!!

好了,再看看孙策吧,死的时候26岁,孙权是他的弟弟,才多少岁,就管理江东了,还能抵抗曹军,更不用说甘宁,凌统这些猛将了吧。

那曹营里面就不用说了,曹家父子都是很早就出来成名的,手下猛将也是很多,但是基本出场的时间没其他家的早,但是也很年轻的。后期的邓艾,钟会都是很年轻就独挡一面的人物。文官系统杨修更是年少成名。

想想你老了,身体各种不好的时候,你的激情不在了,哪里还能看三国这种热血最强的故事。那种年少冲动,杀个七进七出,过五关斩六将,战三英档七雄。就都算了,还是睡睡的好。

少不看水浒,是因为水浒的故事。更像一些现在社团的故事,小年轻如果看多了,会出现一种模仿的影响,特别里面的义气,和动不动就砍人的情结,一定要有家长指引的,要不就会出事,特别会走歪了。社会的根基就会腐蚀,变得有点乱,控制不住。



再看看


静心匠道


少不看《水浒》,因为水浒所描写的都是一群乱七八糟的各类豪杰,杀人放火,鸡鸣狗盗无所不包。因少年者尚处于是非不辨的童萌状态,及易沾染各种不良习气而走入歧途。

老不看《三国》,是因为老年人很脆弱,当老年人看到昔日的英雄豪杰结局都是那样不幸的时候,难免伤感。尤其昔日诸葛谋略盖世,结果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哪个看到这些都难免心情沉重,乃至于潸然泪下。云长义薄云天,死时身首异处。翼德忠勇无双,死得可惜。这些都不是老龄人所能接受的。后来更加惨烈,诸葛死后,人们都寄厚望于姜维,不想姜维及关、张、诸葛之子结局各个不幸。更何况人们看三国都会感情倾向于刘备,不想偏偏天不助人愿,刘家结果不佳;不仅未能匡扶汉室,还痛失三分天下。所有这些都不是人们想要的结果啊!

所以老龄人看了《三国》难兔会闷闷不乐长嘘短叹而影响身体健康。毕竟老年人经不起感情的折腾!


祯石藏山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还有另一句匹配其的俗语: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如此四大名著倒是被民俗文化给“评价全了”。

民间民俗文化也需要载体,于是利用四大名著托起自己影响力,这是一种文化存在和拓展方式。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很强的传播力。本题便是非常典型的“民文化”传播特点,例如:少不入川,老不出川,或老不入广等等,文化的传播借助影响大的平台,说自己的道理,且这个道理不说死,按照不同人的需求可以自主理解。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一般解释为,年轻人爱冲动,说出手时就出手(不是指见义勇为),那不成天打架斗殴了吗。老不看三国,指老来多谋多疑,再看相斗谋略之术,就过不了消停日子了。于是传说有老者看了三国,挑水回家,前面一桶水倒水缸里,后面一桶水倒掉不要了,怕自己看不见被人下毒(民间文化也夸张)。

另一种解释,少不看水浒,是怕年轻人到处结交朋友,不务正业。这反应了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局限性,而如今工商文化主流之下,广交朋友(正路朋友),是有能力的表现,互知互联才能顺利发展自己的事业。老不看三国,是怕上年纪的人,感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伤感,以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悲哀。

其实,人哪有那么脆弱,文化的免疫力就那么低吗?这么好的书,怎么就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呢?问题出在信息相对匮乏时代,现在人会疑问,读一本书会有那么大影响力吗,实际情况可能我们想象不到。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此书的“推手”,利用民间文化,玩了一出文化式的“苦肉计”。用以激起人们好奇心,以及喋喋不休地争论,持久扩大书的传播力,也未可知。




小林作家


民间说法,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道理是什么?现在,文化室或文化站都提倡多读书,学校寒暑假也让学生读几本古典名著。民间说法不能说不对,既然形成说法,就一定有支持说法的道理。少不读《水浒》,因为水浒这部书,一百单八将,都是无政主义,杀杀打打。聚义厅是哥们义气拉邦给派的楷模。全书贯穿个人英雄主义,不服天朝管,天不怕,地不怕的自由主义。民间说法不无道理,怕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确立,不成熟,缺乏识别是非能力,怕读水浒把青少年引入歧途,这种担心也是有必要的。另一个方面,老不看巜三国》,俗话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三国演义》是一部汉蜀吴三足鼎力相助之间的战争体裁,充满着尔虞我诈的阳奉阴违矛盾和斗争,老年看三国容易失眠,被剧情起伏不定所干扰,看到三国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你整我,我整你的处世哲学,会引起老年人想起年轻时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会伤感和痛心,沿河水勾起了老冰排。所以,老不看三国,应该是减少闹心事,少一些烦恼。但是,无论是青少年读水浒,还是老年人看三国,都应该读一读,看一看,以批评的角度去读,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任何书籍采取扬弃,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