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李鸿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代全国无人可及,他到底有什么魅力?

李鸿章出身乡野,以科举入仕。青年时期曾在晚清名臣曾国藩麾下效力,成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及幕僚。曾国藩亦曾对其评价道:“才大可用”。李鸿章早年正逢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此时的大清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李鸿章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深谙忠君之道。他以书生带兵。不出几年,经过在曾国藩帐下及自己的团练生涯。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即不成匹夫一时之勇,而在于用谋略。

对晚清历史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评价他为:“大清帝国之中,唯一有能耐能与西方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得到权利和地位后,着眼看西方列强海军建设,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李鸿章力推大力建设清国海军,也就是后来的无敌亚洲的“北洋水师”。

公元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时,有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的面庞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不仅当时许多国家同级别的官员不能望其项背,也是一些访美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难以企及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淮军与北洋舰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旅顺与威海卫军港的陷落使北洋海军损失殆尽,陆军则在朝鲜与辽东被日军追的丢盔弃甲,全没有镇压农民起义时的风光,这不由得让人唏嘘。因此,李鸿章实力的强弱既与他个人的努力有关,也离不开晚清特殊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