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的三国,真的叫,魏国,蜀国,吴国吗?

笔者马不凡


提起风云激荡的三国,我们都知道那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峥嵘历史。

也都耳熟能详是魏、蜀、吴三方相掐。

因此三国就是魏蜀吴三国,貌似没有什么异议。

然而真实的历史还真不是这样。

公元220年,曹操的次子曹丕,做了一件他老爹做梦都想做的事情,给大汉王朝正式画上了句号,踢开了汉帝刘协,新立国号“魏”。人们为了和之后的北魏做区分,称之为“曹魏”。

所以三国中的魏是没有问题的。

公元229年,南国的孙权耐不住寂寞,也称了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因此三国中的吴也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就出在立国最为坎坷的刘备集团。

刘备画像

就在曹丕称帝的次年,公元221年,一心恢复汉室的刘备集团,看到汉朝灭亡,赶快在蜀地高举汉朝的大旗,因此毫无疑问的以“汉”为号,显示其政权的正统性,直到公元263年蜀汉亡于阿斗之手。刘备集团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口号,也在221年之后一直以“汉”为号。

从来没有以“蜀”为号的情况。

“蜀汉”之称是因为要区别之前的东汉、西汉。和东吴与曹魏的称法相似,表示一种区别。

因此三国应该是魏、汉、吴才对,众多的三国题材影视剧中,大大的蜀字大旗,不仅要把历史学家气出内伤,更要把刘皇叔气的拍棺材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将错就错的情况呢?

这要追溯到三国这段历史的正史记载者——陈寿,他在《三国志》中,以《蜀书》的名称记载蜀汉之史事。而三国其他两国的史事,则分别归于《魏书》与《吴书》。

就从这里开始,魏、蜀、吴的称呼开始出现并流传开来。

《三国志》之蜀书示例

这个错误并非陈寿之疏忽。

陈寿虽然是刘禅的臣子,但是蜀汉亡后,陈寿就成了继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臣下,按照修史之才传统,陈寿在纂修《三国志》之时就须以三国中的曹魏为正统,否则就等于间接否定了司马家政权的合法性。如果陈寿坚持记蜀为汉,不但《三国志》这部正史要遭毁弃,陈寿的人头也会不保。

“蜀” 这一错误称号借助正史的权威,传之四海,再加上一些三国类小说和影视作品,甚至非专业历史地图的影响,更是将这一错误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真正的三国应该是魏、汉、吴三国。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实际上就是曹氏的魏国、刘备的汉国、孙氏的吴国三个割据政权时期。

  蜀国真正的称呼应为“汉”,因为刘备标榜是为了延续汉之国祚。自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就己准备随时接替汉献帝。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后建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这标志着三国的开始。第二年刘备即在成都以汉室宗胄名义继位以延续汉祚,国号自然是“汉”,但因统治区域大多在蜀地,史称“蜀汉”,但曹魏及后来的晋一直将其贬称蜀国。至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或“孙吴”,至此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前期,三大集团都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名义搞战争。实际上正如曹操所言,如果天下没有他,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终其一生维护了汉朝的名义。

  一般认为是魏承汉绪。到南宋时期,又为当时形势需要,将“蜀汉”称为“季汉”。

  陈寿在做《三国志》时,即以魏国为正统,并不将刘备的汉视作正统延续。所以分别做《魏书》、《蜀书》、《吴书》。而影响广大的《三国演义》也将刘备集团说成蜀汉,以至于电视剧拍摄中甚至出现“蜀”的旗帜,对历史考据很不严肃。


赵燕云


魏国,三国之一,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统一了北方,并控制了东汉朝廷,从而奠定了儿子曹丕建国的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因其治所在邺城,属于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曹丕建国后,以“魏”为国号。而后世史家多称其为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

 

蜀汉,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因刘备自称是汉室的延续。而由于其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后人以其地称其国,而又为了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室政权,故称其为“蜀汉”。史学界亦其称“刘蜀”、“季汉”。

 

吴国,三国之一。吴国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为东汉末吴郡富春人,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 。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乃以“吴”为国号。  

为区别于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


可颂沙龙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天下三分,三国鼎立。后人常言之:魏蜀吴,但其实这是一个误传。实际上三国正式的称号分别是:魏、汉、吴。

那么为什么后人习惯用魏蜀吴来称呼东汉末年的三国?

其实也很好理解,无论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还是王莽篡汉之后,重新复国的汉光武帝刘秀,以及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之后,刘备在蜀中建立的政权,乃至于位于东汉西汉之间的刘玄创立的政权——其国号都是汉。而后人为了更好的区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汉王朝,因此分别称其为西汉、东汉、蜀汉、玄汉。

公元220年春,曹操去世,曹丕继承其父亲曹操之魏王大位,以丞相之职继续领政。半年多后,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颁布禅让诏书,曹丕假意三辞以后登上皇位,建立魏国。随后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

刘备在蜀中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想起自己大半生功业未竟,未能实现诛杀曹贼光复汉室的梦想,就眼见着大汉王朝四百多年基业化为泡影,于是在蜀中登基为帝,国号自然依旧是汉。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庙号汉烈祖!

至于孙权和其建立的吴国,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此处不表!

因此三国时期并不存在蜀国,只有魏吴汉三国,而为了与历史上其他时期各汉政权区分开来。因而一般称蜀汉。当然很多人也直接称其为蜀国。其实都是后人所为。


珞珈山的猫


三国时期,蜀是不存在的。汉禅让魏后,汉朝历史宣告结束。偏居一隅的刘备势力,可能打起了汉这面烂旗。但此汉非彼汉,甚至不如中华民国代替请王朝合理合法。更象张勋的辨子兵,不过是历史的小丑。一群丑态百出的利己者,妄顾民族的利益,实行着分裂国家,祸国殃民的勾当。强盛的中原文化被四分五裂,致五胡乱华,生灵涂炭。一本《三国演义》将真实的历史湮灭,史学为区分地域才有了曹魏、东吴、蜀汉的说法。但正史仅以汉、魏,两晋、南北朝记载。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就是当时晋人的思想写照。


另眼看世界江云


大汉朝在公元220年经过禅让后,作为大统一的王朝成为历史。

今天的人,把自公元220年到280年3月(经过司马炎篡魏代替的晋)灭吴的60年作为三国争霸时代。我们常说魏蜀吴三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魏国、蜀国、吴国,至少不存在魏国、蜀国。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t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这里我们要看到几个很关键的字眼,首先是禅让、其次是取代,也就是说按照古代王朝更替的说法,汉是土德,魏木德,木生于土,魏代替汉,天命从大汉的土转移到大魏的木。

另外,因为,魏代替汉是通过一连串“合法”的程序和手续——禅让完成,大统一的大汉王朝成为了大魏朝,从政治遗产的角度来说,大魏包括魏自身掌握的北方固有领土,还包括暂时没有收复或者说完成“平叛”的刘姓后人的占据的以四川为主体的“蜀汉”和偏居东南的“东吴”,也正基于此,虽然在东汉末年自从黄巾大混乱后东汉王朝对地方已经失去的掌控力,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谁谁上表封谁谁,大汉经过禅让完成历史任务后,魏也没放弃。

这个可以看下《三国时期“遥领州”制度探析》。所以为魏的政治表述中他们是在完成统一的大魏朝。

2、\t蜀。可以说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这段历史中出来没有存在一个政权叫“蜀”。

我们看历史表示“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我们要明白一点,刘备之所以在汉末群雄中崛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有个政治基础——汉室宗亲,刘备一直是以刘氏皇族自居,就像当年的光武帝刘秀一样,他们都打的也是兴复汉室的旗号,也是借此起家,所以刘备的政权只能延续“汉”的称号。

对于刘备的政治军事集团而言,这是他们的政治生命线和法理存在的依据,收复汉朝各地恢复汉室是他们的战略目标和终极目标。另外,同样刘备的政治军事集团在政治意义上,他们的领域除了已经实际控制的在相当长时间里把魏的实际占据四川为主体的“蜀汉”还包括北方的魏和东南的吴。在相当长时间里,刘备政治军事集团把遥领发挥的极致,像雍州和凉州,蜀汉政权就分别遥领,如姜维就遥领凉州刺史。

《三国时期“遥领州”制度探析》、《蜀汉北伐战略与凉州刺史设置》中 都有表示并阐述了政治依据、军事原因。

3、\t吴。吴在三个政权中的表述是最尴尬的,即没有禅让的政治遗产,也没有皇室宗亲的加冕,所以在政治表述上就是没有表述,跟着你们玩,阻止魏、蜀汉任何一方的统一行动、保持力量三方的均衡,保存东南已有地盘——也就说我们也不想干,我只想保留江东“父兄”的基业——割据。但是他们也在玩遥领,更多的性质是配合蜀汉和占便宜——反正闲着是闲着,你要我就还给你好了。

换而言之,吴想统一天下没什么先机。总而言之,吴可以是吴国。


长空鹤嗥


没错,就是他们哥三个:曹卫国,刘树果,孙武国


六耳猕猴要上天


魏、吴都是毫无疑问的,蜀国的正式名称是汉,但是刘备之汉在当时是自说自话,不掌握话语权,魏吴两家都是不承认的。在掌握话语权的魏看来,献帝禅让之后汉就没了,天下就是魏的了,刘备尽管称汉,魏必不会承认,只会称之为蜀,而吴开始时向魏称臣,也不会认蜀为汉,后来自立门户,更不会认蜀为汉。后来的晋受魏禅,自然也是尊魏为正统,绝不会称蜀为汉的,陈寿在《三国志》里以蜀相称正是当时的主流认知,于是蜀这一称呼就这样流传下来约定俗成了。


唐辽金元明清


魏国大致的国界在今天的长江以北,到今天的内蒙古东边,不超过山海关;西到今天的新疆一部分,甘肃一带。西南边到陕西一部分和蜀国接壤。蜀国比较简单,就是今天的四川和重庆,北到陕西的汉中市附近。吴国是长江以南,南部国界延伸到今天的越南北部,过海到台湾。这两点大部分的国土都属于吴国,之所以说大部分,是指有少数的少数民族部落有抵抗倾向。西边和蜀国接壤(四川和重庆)。

魏: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幽州对应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辽宁、安徽等地。蜀:前期为荆州、益州,后仅存益州对应今天四川、贵州、云南、陕南等地。吴:东吴早期仅扬州6郡,后扩展荆州、交州 ;对应今天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地。


渔人至乐生活小视频


1、魏国。曹丕篡汉后,改国号为魏。因为他是魏王,该王爵为国号。但史学界为了将其与之前出现的魏政权区分开了,史称其为曹魏。不过人家当时就是叫魏,甭管之前出现过多少个叫魏的政权,人家只认为自己是正统。

2、蜀国。这就是瞎扯了,当时人家正统的叫法是汉。自称是汉景帝之后,将自己视为正统,就算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刘备也自觉是汉朝皇室继承人。所以刘备攻取四川建国后,继续沿用汉朝的国号为汉。为了区别之前出现的西汉和东汉,史学界将刘备创立的汉政权命名为蜀汉,因为其领土范围大多是在四川。当是,你要是听到刘备自己说我蜀国怎么怎么滴,那刘备不是傻子就是你耳朵听错了。好比,古代我们称日本人倭寇,难不成日本人还自己称自己为倭寇不成。

3、吴国。这个可以有,当是国号就是吴,因为其势力范围就是之前吴越境内。但史学家为了区分春秋战国的吴,只能称其为东吴或者孙吴。当是,孙家人只称自己为吴,绝不会说我孙吴怎样,那样会被人笑掉大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