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晚清时期的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8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清西陵入口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从建陵开始,清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


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正门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3座,其他陵寝4座(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主入口前的牌坊


陵区内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主入口前的牌坊细部


牌坊前的护陵侍卫.


陵寝前的神道


从桥上看神道


清西陵神道上的汉白玉桥


神道两侧的石像生



神道旁的石像生


清西陵昌陵明楼处的护陵侍卫


护陵侍卫


护陵侍卫


护陵侍卫


护陵侍卫


护陵侍卫


护陵侍卫


清西陵的华表


清西陵陵庙


昌西陵内的护陵侍卫和洋人


昌西陵石五供及宝顶


昌西陵,建于1851年至咸丰二年(1853年),陵内安葬着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


护陵侍卫


陵外的老百姓


护陵侍卫


正在建设中的光绪墓-崇陵。崇陵,是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


清西陵四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 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