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残暴的童年——墨索里尼的“修炼”之路

贝尼托·墨索里尼于1883年7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弗利省维亚村一个破产的小土地所有者家庭。 其父亚历山德罗·墨索里尼是个铁匠,从事农具的生产和维修,但是对政治很感兴趣,崇拜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并参加了意大利社会党。 其母罗莎·马托尼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受人尊敬的小学教师。 墨索里尼是父母的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墨索里尼小时候不但淘气,而且霸道,在全村都出了名。 他同别的孩子玩耍时,总是充当指挥的角色,说一不二。 假若有谁不服从他的命令,轻者一顿臭骂,重者一通恶打,就连他的弟弟妹妹也不例外。

有一次,母亲带他去教堂做弥撒。 到了教堂门口,母亲特意把他留在教堂外边,嘱咐他老老实实等着,不要胡闹。 谁知母亲刚刚离开,墨索里尼就爬上教堂外边的一棵橡树,先从树上的鸟窝里捉到四只小鸟,然后坐在树杈上,用树枝将小鸟的眼睛全都戳瞎。 当人们做完弥撒从教堂走出来时,他便居高临下,用橡树果实和被折磨死的小鸟投打这些虔诚的教徒,人们都骂他残暴,缺乏教养,墨索里尼的母亲感到既羞愧又生气,而他却得意地哈哈大笑。

墨索里尼9岁那年,父母省吃俭用,特意为他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但较有名气的学校。 开学那天,父亲套上车,亲自送儿子上学。 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儿子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打架斗殴。 墨索里尼默默地坐在车上,一声不吭。 在家乡野惯了的墨索里尼对学校生活很不习惯。 他随意破坏学校纪律,更不懂得尊敬老师,班里许多同学都挨过他的打。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把邻座同学拧得嗷嗷惨叫。 老师批评他,他却和老师顶撞起来。 老师一气之下,打了他的手板。 他认为受了委屈,气呼呼地回到座位上,抄起桌上的墨水瓶就向老师扔去,差一点打中老师的脑袋。 还有一次,他同班里一位同学为件小事发生争论,由于辩论不过那个同学,便用铅笔刀把那位同学的手割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学校为严明纪律,决定将这个屡教不改的家伙开除。 父母对他虽然非常失望,但仍然设法将他送进了另一所小学继续读书。

在新学校里,墨索里尼仍然是个出名的闹事者,哪件坏事也少不了他。 老师和同学一提起他没有不摇头的。 要不是他父母经常去学校赔礼道歉,他早就又被开除了。 就这样,他勉勉强强地念完了小学。

上中学之后,墨索里尼好像变了一个人。 他人长高了,开始懂得认真学习,成绩也较好,经常受到老师表扬。 课余他阅读了大量书籍,特别是文学著作,如但丁的《神曲》,雨果的《悲惨世界》。

他文笔犀利,有时写些短文向报刊投稿。 节假日里,他常常替多病的母亲在本村小学代课,或帮父亲抄写社会党的宣传材料,一有空闲还练习演说。 母亲问他要干什么,他说:“长大后,我一定要意大利听我指挥。”

1901年2月2日,意大利天才作曲家威尔第逝世。 在学校举行的纪念会上,墨索里尼初露头角,发表了非常感人的歌颂威尔第的长篇演说,博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

意大利社会党机关报《前进报》特意报道了这次纪念会,墨索里尼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社会党的报纸上。

墨索里尼中学毕业之后,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当了小学教员。 在那里,他无拘无束,酗酒嗜赌,还和一个丈夫在外当兵的女人鬼混,因而闹得满城风雨,不得不于1902年7月前往瑞士谋生。

在异国他乡,他试图找个理想工作,结果到处碰壁,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度日。 他当过泥瓦匠、脚夫、缝工、帮厨,但都不能持久。 有时找不到活儿还得饿肚子。 传说他当时曾以行乞和抢食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