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忽必烈为何最终能够稳坐“可汗”之位?因他手上握有一个重要资源

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使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国家间的战争往往都和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翻阅历史,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大到国家高层间的相互博弈,小到平民百姓家的柴米油盐,利益的纠纷永远是引起人们争夺的最主要的因素。所有,人们为获取更多利益,发动战争也是家常便饭。

公元1260年的春季,中原大地上的冰雪已经逐渐消融,偏南地区甚至已经出现繁花似锦的景象。就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春光下,忽必烈和其谋士们正在商讨着一件大事。蒙哥的去世让蒙古帝国内部陷入一片混乱,群龙无首的各部正在为挑选新一任大汗做着积极的准备。

之后,忽必烈采纳谋士们的建议,在开平率先称汗。忽必烈称汗后,靠着汉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击败同一时期在蒙古本土称汗的阿里不哥。自此,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的新一任大汗。然而,忽必烈称汗后,并没有过上唯我独尊的生活。

此时,许多蒙古部落虽然表面上承认忽必烈大汗的地位,但是,暗地里却想要推翻忽必烈的统治。忽必烈也因此和窝阔台的后人以及察合台的后人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根据史籍记载,成吉思汗在生前就留下了蒙古大汗的继位规定。

但是,当时元朝未建立,皇权没有得到加强,汗位的继承不能光凭借老汗王的遗诏,必须需要草原上的贵族来推举。所以,在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蒙古的帝王全部是由蒙古贵族推立的,并没有传位给谁一说。

如果,按照成吉思汗的规定执行,蒙古各部一定不会衰败的这样迅速。然而,窝阔台的后人并不争气,在汗位的争夺中输给托雷系的后人蒙哥。蒙哥登上汗位后,窝阔台的后人十分气愤,愤怒的窝阔台后人准备联合起来推翻蒙哥的统治。

可是,蒙哥既然能登上大汗的位置,必定不会是凡夫俗子。在窝阔台后人准备造反之际,蒙哥先发制人,将欲叛变的窝阔台后人全部抓走,并且,将其软禁了起来。这就是蒙哥在位之时,窝阔台后人根本抬不起头的原因。

然而,世事难料,蒙哥在攻打南宋的战役中因病去世,蒙哥的去世让曾经备受打压的窝阔台后人看到了希望。窝阔台的后人利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空挡,将曾经散成一盘沙的窝阔台后人组织在一起,并利用这段时间迅速崛起。

前文提到过,窝阔台的后人原本应该是汗位的第一继承人,可由于一些原因,汗位并没有顺利的被窝阔台后人继承,所以,崛起后的窝阔台后人对于忽必烈充满着怨恨。被仇恨充斥双眼的窝阔台后人积极的联合其他反对忽必烈的蒙古势力,并且,对忽必烈发动了东西联合夹击的攻势。

窝阔台后人的这次反扑,自然给忽必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然而,忽必烈能登上汗位,必定不是软弱可欺之辈。对于窝阔台后人的挑衅,忽必烈做出积极的反应。此时的忽必烈打算御驾亲征,给与窝阔台后人严厉的打击。

在这场战斗中,窝阔台后人的领袖海都身受重伤,不久后便离开人世。没有海都领导的窝阔台后人变得不堪一击,不久后,他们便被忽必烈各个击破。忽必烈在位期间,察合台的后人起初和海都一样要推翻忽必烈的统治。然而有趣的是,察合台的后人最终却又和忽必烈站在一起。

其实这一切都与利益相关。

察合台的后人在忽必烈登上汗位后,曾与窝阔台后人走的很近。海都作为当时窝阔台后人的领袖,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强有力的盟友。所以,当海都和忽必烈发生战斗后,察合台的后人自然就站在海都这一边,帮助海都攻打忽必烈。

而根据历史记载,海都是一位极有野心和政治手腕的统治者,海都在位期间,窝阔台后人才得以昂首挺胸,能正面与忽必烈的部队交锋。察合台后人也是发现海都的潜力,才心甘情愿的作为盟友辅佐海都。

然而,海都在与忽必烈的一次交战中受伤身亡,窝阔台的后人们没有了海都的领导就是一盘散沙。在忽必烈将窝阔台后人逐一击破的过程中,察合台的后人越发的感到恐惧,所以,察合台后人最终选择投奔忽必烈。

总而言之,窝阔台后人和察合台后人的联合反抗并不是针对忽必烈个人,这中间有太多的利益纠纷。忽必烈登上汗位后,掌握着汉地的一切资源。汉地丰富的物产和富饶的土地才是这两部后人看重的。谁可以打败忽必烈,谁就能拥有忽必烈曾经掌握的庞大资源。

自然,都知道,谁若是掌握了忽必烈的资源后,就可以将部落做大做强,这就是蒙古各部连年内战的最主要原因。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称帝,此后蒙古帝国才开始走上的中原王朝的遗诏继承制度。

『《元史》、《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