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紫禁城: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独立思想人

在这里,你很难不以敬畏之心肃然起敬,领受它不轻的分量。

24位皇帝,还有众多嫔妃、皇子,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这里交织着不同的悲喜人生。历史,在这里持续上演着许多重大瞬间。

2020年,故宫已经600岁了;若是溯及更早的时间,从它动工兴建开始算起,故宫已经612岁了;而如果从打算兴建它算起,则时间整整跨过617年。

600余个春秋,就是10余个甲子,几乎30代人,就是说,故宫见证着30代人的代际更迭。在它身上,不知是时间超越了空间,还是空间超越了时间,让人觉得它实在太过古老,古老得不能通过形象的量化指标去作衡量,时间在它身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抽象符号,难以正确表达它的生命历史,而成为一种城市起源的建筑遗迹。

让我们把目光先转移到十五世纪初那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

以下是付费内容

公元1403年大年初一,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还在今天中国的南京。

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所留下了的遗址,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名曰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并对这个地方充满感情。

公元1403年正月十三,朱棣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建议道: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

在这之后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

五月,一次临朝,朱棣建议将北京实施国都的礼治,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八月,一天朝会,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朱棣欣然应允。

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朱棣的心腹亲信,包括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无不投入其中,为这项工程作精心准备。他们深入四川湖广等群山峻岭,开采楠木。他们不仅要面临深入不毛、虎豹蛇蟒出没等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开采后木材搬运的巨大难题。这些巨大的楠木,如何运到紫禁城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曾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巨石拦路,大木发出雷鸣一般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

这只是其中一个特例。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一路输送到北京。

据说永乐时期为建造新宫殿进行的采木工作,持续了整整13年。不宁唯是,开采修建宫殿所需的石料,同样也很艰辛,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为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

今天保和殿后那块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就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光开采就动用了10 000多名民工和6 000多名士兵。运往京城时,则由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掘井一口,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20 000民工1 000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

然而,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徐皇后去世,这位他最亲密的人去世,给他内心带来了无言的伤痛。照理陵墓应建在南京,但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大臣们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于是纷纷上疏,直截了当反对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贬为庶民,一场紧张的君臣对峙才缓和下来。

1416年十一月,一天的朝议,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皇帝对北京宫殿的修建不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群臣也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

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

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宫殿终于在1421年得以建成,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那个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阁被景山所取代,而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座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神圣之地。

历史在这一刻定了格。这个稳定强大的明王朝不仅牢牢地取得了统治华夏的控制权,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主宰,更在另一层面上以建筑这一特有的元素与形式将封建王权推向了极致。随后的几百年,中国的封建文明与历史车轮都是从这里出发,蕴育繁荣,走向未来的。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独立思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