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爱因斯坦旅行日记》一个天才的人格背面

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从最近出版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里,可以看到这位天才的明显人格缺憾。

1922年,日本学界邀请爱因斯坦赴日演讲。1922年10月,他从柏林启程,坐船前往远东,一路经过(英属)巴勒斯坦、(英属)锡兰/斯里兰卡,(英属)新加坡、(英属)香港,上海、最后到了东京。在日本,他同大正天皇和皇后在皇宫见面,尽享殊荣,又办了多次数千人参加的讲座,之后原路返欧。因为这次赴日讲学,爱因斯坦甚至错过了在瑞典举办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爱因斯坦行一路写一路,将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部记录下来,集成了这一本《旅行日记》,全称有点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 - 1923》。可以说,《旅行日记》反映了爱因斯坦的真实想法。

《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封面

不过从最近出版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里看,爱因斯坦私下使用过大量直白,甚至不忍卒读的种族主义文字,嘲笑和辱骂了那些曾经招待过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亚洲“劣等民族”,特别是中国人。如:

“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长椅上,而是像欧洲人去树林如厕时般蹲下。安静又拘谨。即使是孩子都迟钝无神。”

“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全部其他种族,那真是可惜。对我们来说,光是想到都感觉难以言喻的凄凉。”

……

爱因斯坦访问上海时的合影,若于右任、王一亭知道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中国人的,是否还会这么隆重地接待他?

而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则是一位人权捍卫者。他积极维护美国黑人的合法权利,说“(种族隔离)是白人的疾病”,并且声称:“也许因为我是个犹太人,所以我能够理解并同情深受歧视的黑人们”。多少年来,西方媒体将他视作社会道德模范,在物理学大家的王冠之上,又套上了反种族主义者的光环。而如今日记的出版,精心打造出来的“反种族主义者”的公众形象似乎失色不少。

但诡谲的是,在国内网络上,不少读者对爱因斯坦种族主义言论的评价却异常包容,温和到实质在给他洗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1922年旅行期间的一页日记

上期回顾: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