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白崇禧是个悲剧人物吗?

雪中风车


白崇禧是国民党新桂系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副总长、国防部长、“华中剿总”司令官等要职,与李宗仁合称“李白”,在民国历史上威名赫赫。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国民党首都南京。此时国民党主力部队有退守西南地区的胡宗南部、东南地区的陈诚部和华中一带的白崇禧部。

白崇禧当时手里有15个军25万人马、40多艘军舰和几十架飞机,部队建制完整,战斗力强,控制着长江中游及中南一带的广大地区。1949年夏,白崇禧根据形势,决定放弃武汉,退守长沙,准备在湖南一带进行防御。不料负责湖南防务的陈明仁突然宣布起义,解放军四野和二野一部在陈明仁策应下进入江西、湖南一带,在湖南衡阳、宝庆地区对白崇禧部发动进攻,白崇禧率部退入其老巢广西。

1949年10月15日,已经起义的白崇禧旧部给白崇禧来电,称“北京对广西尚留有余地,请审时度势,进行妥协。”白回电称:“余已决心与党国共存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除了准备对历史有所交代外,不作其他任何考虑。”

11月初,解放军进军贵州、广东,对广西形成包抄之势;11月底,广西全境已基本解放,桂系精锐几乎遭全歼。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白崇禧撤退到海南岛,12月底,应蒋介石之邀来到台湾——当年手握重兵的“小诸葛”已成光杆司令。

据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回忆,广西子弟兵是白崇禧亲手带出来的,如今全军覆没,白异常伤感。加上历史上白与蒋介石矛盾重重,在许多人看来,白崇禧去台湾前途未卜。

白崇禧去台后退出了权力核心,只担任了名誉性的“总统府”战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虽然在一些公开活动中,他都会被安排在蒋介石身边入座,但他也知道,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礼貌,在台湾军政界已没有他的位置。

白崇禧晚年很寂寞,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叹和失落。因为这些原因,有人说白崇禧是个悲剧人物,但今天看来,他的这种失落和感叹只是大历史背景下单个个体的命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无法改变。














民国年间那些事


白崇禧算是个悲剧人物吧,因为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时,在香港踌躇的白崇禧在选择去美国还是撤台时,选择了去台湾,至此踏上了一条艰难的不归路。

图为晚年的白崇禧和女儿白先智。

白崇禧是个军事奇才,这个在他不到30岁就和李宗仁在1922年统一广西就能看出来,人称军事上的“小诸葛”,但他又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人,他曾3次参与了逼迫蒋介石下野,而蒋介石对他恨得刻骨铭心时,他还追随老蒋去台湾。在解放战争后期,蒋是非常生气白崇禧的,指挥淮海战役又不去,又要逼蒋下台,也挡不住解放军,所以白到台湾后,日子过得非常不如意。

图为右起白崇禧,蒋介石,何应钦。

据白崇禧儿子白先勇讲,白有几条退路,但他为了给历史一个交代,而赔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那就是去台湾。之后的白失去了兵权,几近软禁,连生存都不能自主。1963年,刚60岁的白崇禧在花莲打猎时,就曾遭到内部的暗杀,因为副官的眼疾手快,死了当时的陪同人员而白逃过了一劫。而白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跟踪记录,然后每隔一个礼拜给老蒋汇报一次。

图为1946年,白崇禧家人在南京留影。

白在台湾居住的房子他起名叫“退思园”,其实就是几间漏雨不止的破烂房子,比起在上海无人不知的“白公馆”更是天差地别。白一家人在家附近养鸡种菜,其实到了台湾的白对蒋一点威胁都没有,但是最后连个养老的“评议委员”都没有给,直接扫地出门的意思,最后弄了个伊斯兰教的会长混日子,在他任内有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元首到台湾访问,别人指明回访时让白崇禧参加,可是连这个都被蒋介石拒绝了。

图为白崇禧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1962年,白的夫人马氏因高血压病逝,晚年丧妻的白悲痛欲绝,1966年12月,白崇禧被发现死在卧房多日,身上已长了白毛,床头还有半瓶没喝完的酒。而作为李白之称的最佳搭档李宗仁就很有智慧了,李当代总统后出走美国,后于1965年回中国,受到隆重欢迎,结果令人满意。


图文绘历史


我认为白崇禧不是个悲剧人物。

白崇禧和李宗仁简称“李白”,是新桂系军阀的代表,自1925年统一广西起,到国民党败退大陆,新桂系军阀统治广西24年。桂系既反共也反蒋,湘江之战中央红军损失巨大就是桂系造成的,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12万多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从大别山出来时就只剩5万多人,损失不可谓不大,同样是桂系。蒋介石一生中三次下野,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桂系给逼下台的。淮海战役时,蒋介石向调华中的部队增援徐州方面,但是白崇禧就是不放人。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桂系首脑李宗仁去了美国,桂系的二号人物白崇禧还有蒋介石利用的价值,白崇禧还是最终去了台湾。白崇禧、阎锡山等人都是蒋介石在大陆的政敌,但是国民党对自己人还是比较仁慈。白崇禧在台湾只是失去了政治权力而已,但是生活依旧过得很好,衣食无忧、还能出去打猎。

1966年白崇禧离奇死亡,说法最多的是晚年白崇禧老牛吃嫩草,喜欢上了照顾自己的女护士,而那个女护士是蒋介石派来的间谍,下毒毒死了白崇禧。不过据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说,白崇禧是死于心脏病突发,属于家族遗传,享年73岁。


历史军魂


白崇禧背后的桂系集团,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发挥了巨大影响,甚至超过了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身为桂系的二号人物,白崇禧身价自然不低,达到了呼风唤雨的地步。如果说白崇禧的结局是凄惨悲凉的,只能说是白崇禧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究其原因,只能说是白崇禧前半生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手握军政大权,位高权重,在军事上膨胀、自负,在政治上短视,造成了白崇禧晚年就像一个风筝一样,被蒋介石牵着。

其实白崇禧去台湾之前,是有三次机会能改变自己悲剧的下场的,可一次又一次被白崇禧浪费掉,也导致了白崇禧晚年的悲剧。


一、谈判破裂,“划江而治”破碎,第一次机会白白溜走。

1949年,是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决定无数人命运的一年,包括白崇禧自己。

其实,当时的处境对于蒋介石集团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可对于桂系而言,实力还没受损,军队建制还在,战火离广西还远,桂系的选择还是有很多的,例如和中共展开和平谈判到底,而不受蒋介石限制。


蒋介石在1949年元月底下野后,由桂系的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也就是“代总统”。似乎桂系集团奋斗20多年的目标终于完成了,做到了南京政府总统的宝座。此刻的白崇禧居然做起了“划江而治”的美梦,可经过艰苦卓绝的几轮国共和谈,解放军的底线是不论和平协定签不签,都要过江,这就击碎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的美梦。


而中共方面早就通过秘密渠道告知李宗仁等桂系核心人物:即便蒋介石反对和平协定,但只要李宗仁代表国府签字,我们就不会为难桂系,也算是你们的大功一件,利国利民利己,你们桂系的地盘和军队都可以给予优厚的条件。


李宗仁犹豫了,他深知他这个代总统其实只是傀儡,根本没权。但白崇禧的态度倒是坚决,既然“划江而治”搞不成,和平协定必然不能签,只有一条路,就是“打”。可见白崇禧还在妄自逞能,政治眼光极其幼稚。


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就这样被白崇禧浪费了,而白崇禧之所以敢这样叫嚣,凭借地还是手中的30万桂军。在三大战役之后的国军里,成建制的完整兵团除了胡宗南兵团和汤恩伯兵团外,也就是桂军了,这也是白崇禧有底气的原因。所以桂系和解放军之间的较量不可避免了。殊不知,由于白崇禧一条道走到黑,跟在蒋介石后面和解放军对抗到底,最后输的连底裤都只剩一条了。


二、提前开溜海南岛,第二次机会还是得不到白崇禧重视。

渡江战役发起后,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防线一夜之间就被突破。当时桂军主力还在武汉一线,看到解放军势头正猛,白崇禧当即率军南撤,一直撤到了湖南境内,想守株待兔,以逸待劳。此时的桂军主力部队还在,俨然成为了国民党内部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白崇禧面对的解放军,是经历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第四野战军,什么大战恶战,四野军队没有经历过,况且此时的四野不管是人数、战斗力还是装备都不逊于桂军。白崇禧居然还埋伏起来想围歼四野,简直是痴人做梦。其实这个时候的白崇禧,如果稍微有一点政治眼光的话,就应该把军队全部撤到海南岛去,而不是在湖南等待战机。


青树坪战役后,林彪的四野有一个师受到重创,但也让桂军主力位置暴露,从而被四野主力死死咬住,至此白崇禧“小诸葛”的头衔失色暗淡。一直从湖南退到广西,曾经是“刚军”的桂军此时再也无力和解放军对抗,直到逐渐被消灭。


当白崇禧意识到要把军队撤到海南岛时,机会已经消失,去往海南岛的退路已经被全部中断,当白崇禧在海南岛望眼欲穿时,得到的却是桂军被全歼的消息。戎马生涯30年,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白崇禧无疑是悔恨的,早知道就不应该和解放军硬碰硬,而是及早撤到海南岛来。


如果桂军主力提前四个月撤到海南岛来,那样白崇禧还有资本和蒋介石叫板,去了台湾蒋介石也不敢怠慢白崇禧,毕竟有30万桂军主力在,白崇禧在岛内的地位估计是仅次于蒋介石的。可往往付出惨重代价才明白,可又有什么用呢?




三、听老蒋鬼话,第三次机会却成为了催命符。

现在独自一人的白崇禧孤单望着大海,他此刻在想以后的路怎么走。其实在之前,白崇禧和李宗仁已经就未来做过讨论。李宗仁说过,优先去美国,其次去香港,再不然也可以去其他国家,只有台湾不能去。而白崇禧对于李宗仁的回答有些错愕,他想不到李宗仁居然都不考虑去台湾,毕竟当时国民党的军政要员都去了台湾。


是啊,桂系和蒋介石斗了22年,从蒋介石刚刚上台斗到国民党退到台湾。期间关系有所缓和,但绝没有到握手言和的地步。而且蒋介石度量狭小,更是对李宗仁和白崇禧咬牙切齿,如果去了蒋介石控制的台湾,还不等于是羊入虎口吗?


李宗仁做到了,他没去台湾,而是去了美国,并且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但白崇禧呢?他还在犹豫、观望,在他内心深处其实对老蒋还是有幻想的。即便现在白崇禧是光杆司令,蒋介石还是一天一封电报请白崇禧去台湾就职。


这是什么感情?患难见真情。白崇禧自以为现在是老蒋最煎熬的时刻,断不会打击白崇禧,况且现在也是十分需要像自己这样的军事人才,去了台湾后必定会受到重用。蒋介石也是这样答复的,甚至“行政院长”你都可以做。


满怀这样的期待,白崇禧也没有再“矜持”,坐上了蒋介石再一次派过来的专机去了台湾。没想到一下飞机,根本没有白崇禧期待的盛大的欢迎人群,而是在冷清的机场里来了几个工作人员。

就这样,白崇禧彻底沦为了蒋介石的“玩物”,也象征性的当了一个有职无权的参议,仅此而已。


不管白崇禧走到哪里,都有人跟踪他;也有人每天向蒋经国汇报白崇禧的行踪。白崇禧即便再天真,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从此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无非就是打打猎、钓钓鱼、会会友,回到家还要被对面的派出所24小时监视。



四、离奇去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白崇禧在1966年家中去世,死前尸体发绿,病因可疑。其实白崇禧一直有健身的习惯,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去世了呢?有人怀疑是蒋介石下的毒手,可是又苦于没有证据,只是猜测。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就是白崇禧在台湾还能活这么久,完全是因为要牵制在美国的李宗仁。可李宗仁在1965年回国后不久,白崇禧就在次年无故去世,不免引发大家遐想。或许李宗仁回国后,白崇禧才彻底失去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替白崇禧惋惜的同时,也觉得这注定是白崇禧的宿命。白崇禧只要抓住三次机会中一次,我想也不至于会落得个离奇死亡的下场。有很多选择放在白崇禧面前,可偏偏白崇禧做了一个最坏的决定,这只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晚年的李宗仁和毛主席)


看到这里,你觉得白崇禧是一个悲剧人物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白崇禧可以算是个悲剧人物。1949年国共之战胜败已定,逃亡海南的白崇禧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踌躇。到底是避居香港,还是飞去美国,还是撤往台湾?结果白崇禧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跟着蒋介石撤往台湾。可以说,一生精明的“小诸葛”选了一条不归路。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蒋介石自1927年入主南京以来,桂系李、白两人与蒋介石发生多次冲突,积怨颇深,尤以二人曾3次对蒋氏「逼宫」,迫蒋下野为最。蒋介石一直对李、白耿耿于怀。李宗仁深知蒋的为人,自知不能见谅于蒋氏,在蒋家王朝败落时,不肯赴台湾。他还这样劝白:「健生,如果大陆实在待不下了,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但就是不能去台湾。切记!切记!

然而,白崇禧却没有李宗仁那么明智,他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去了台湾。

白崇禧到台湾后其实只是一个“光杆司令”了。对蒋介石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但是蒋介石一直将大陆的惨败归咎于桂系的“逼宫”,所以对白崇禧是百般刁难。当然,由于国民党兵败后,桂系的另一实权人物李宗仁一直留美不归,所以蒋介石也想利用白崇禧制衡李宗仁。但是当1965年李宗仁回归祖国后,白崇禧的利用价值也就没有了。

果然,在1966年12月2号的一天,白崇禧莫名其妙地死在里自家的寓所内,死因至今扑朔迷离……


盲客


众所周知,白崇禧擅长战略,素有小诸葛之称。在他的韬略下,运筹帷幄于中枢,指挥决胜于一线,取得了统一广西,北伐及抗战的三场战争的胜利。他无所畏惧,忠诚于三民主义为复兴中国奋斗终身,仰不愧天!在国共内战的阵营里,国民党以绝对的优势实力最终却输掉了这场战争,令人唏嘘不已!本文,以白崇禧的战略为脉络,解读国民党为何失去了这场毫无疑问的胜利。

一,国共内战初期,白崇禧的谋略:

1,日军无条件投降后,白氏向最高统帅有个极有卓见的建议,内容概要为:

(1),日本既宣布投降,我统帅部应立即命令各地的日军和伪军就地待命,维持当地的治安和交通,以等待我接收部队的到达。

(2),关于我军向收复地区的前进,须用【后浪推前浪】的方式,以求快捷。因为长江流域,大军云集,地方治安大致如常,中共渗透的力量也不大。但黄河流域便不同了,因北方沦陷的时日较长,日军后方的兵力单薄,只能维持主要的交通线,至于广大平原和山岳地区,大都为中共所占领并建立根据地。所以现在应令我们的大军用波浪式一浪接一浪向北方推进:原驻河南,安徽和苏北的国军,即向河北,山东前进;原驻山西,绥远和宁夏的国军,应向察哈尔前进;这些部队所遗的防地,立刻由后方部队回补。这样,不出一个月,华北所有重镇和平汉,津浦两大交通都将为我大军所指控,然后再令日军集结,就地解除武装。至于各地的受降和接收,应责成专人负责,有条有理地进行,庶可免生意外,恢复常态。

但这个战略,最高统帅蒋氏并未采纳。他命令投降日军集结于若干城市点线,以致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地区被中共迅速抢占,组织民众,阻碍交通,对于伪军的投降处理方式和游击队的驻地,与日军一样,又被中共乘虚而入。当局未采纳白氏的意见,且反其道而行之,本来是可以曲突徒新的,却弄得后来焦头烂额,无法收拾了!

2,禁止裁军及遣散伪军:

日军虽已投降,但和平尚未实现。白副总长鉴于时局国共斗争的严重,为防止北伐胜利后小汤山裁军之恶果再现,极力主张禁止裁军和遣散伪军,更不能一面打仗一面裁兵。但中央却在民卅四年十一月中旬和次年二月中旬两次召开【整军会议】,一面整编国军,一面又遣散伪军,结果伪军多被中共吸收,更增强其力量,而我变成了为渊驱鱼。

3,东北二次四平战役后,鉴于林彪的溃败,白崇禧提出乘胜追击,并组建三百万民团保卫和建设地方,完成面的控制,肃清共军并切断其与苏联的联系。当时孙立人率军追击至松花江,与林彪隔江对峙,时共军已做好打游击的准备。如此关头,蒋氏却迫于马歇尔的压力,单方面宣布停战,并对白氏之主张,再无执行,令白崇禧垂头顿足,千古遗憾。东北为国家之战略制高点,为国之门户。兵多粮足,背靠苏联有无穷尽之弹药兵工厂补给,只需稍加时日整顿训练,即可卷土重来,此后的东北战事,全被白氏料中。

4,公告国民党各界,上书蒋中正,一定要遵守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分步骤建国,从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落实三民主义,避免1929年北伐胜利后的重大错误及祸国。然而白氏之苦谏,主张,丝毫得不到采纳。而白崇禧本人亦被高升为国防部长,有名无实。

二,国共内战的中期,白崇禧的谋略:

国军剿共,到处失利,其症结所在,白总司令是很清楚的,下面引述的一封信,是他就职一个月到京开会后给我的,读了便可明白。

【旭初吾兄勋鉴:弟奉召到京商剿匪军事,因日前在确山视察阵地,天雨路滑失足,以致左足旧伤复发,刻正诊治,日渐收效,不日可望痊可。

匪势披猖,国军失利,时局严重,不可讳言。吾人应有勇气坦白承认剿匪军事之失败,吾人更应有信心挽救剿匪军事之失败。时至今日,不能再作自欺欺人之讳败为胜,应虚心检讨其缺点,自上而下,彻底改正,剿匪前途,庶其有豸!此次在京召开军事会议,禧曾提出几项重要建议:

(1),后方安全各省应一致实行总体战。及以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执行总体战之法令,不必设绥靖区,使后方各省之壮丁,粮食确实掌握于政府手中,庶可足食足兵。同时肃清地方散匪,健全地方情报,匪军即失所凭依,不敢南渡长江。

(2),国军战术思想应改变。即注重面的攻守,不专注重点线之得失。面能控制,则壮丁、粮食、情报均可控制,匪军因粮于民之计划可以打破,国军可以愈战愈强矣。今日国军兵员不足,粮源不足,是皆忽略面的战术有以致之。禧于廿九年曾在陆大有【全面战争与全面战术】之演讲,经对剿匪尤为重要。

(3),于南京,武汉,西安,北平,沈阳抽调十个能战之师分置于上列各该空军基地,配以轻装武器,随时可以空运到各重要企图决战之战场,会战胜利后,即仍分区集结。因现在东西南北各战场,有分离者,有孤立者,非此办法,难以转用兵力,果能如此,则十个师可作三十个师之用也。

(4),增编十个骑兵师,增强国军速力。现代战争之特性是以火力压倒火力,速度致胜速度,国军陆空火力已可压倒匪军,惟速力则因装备与携带粮弹关系,不能与匪竞争,匪行一夜至少一百至一百二十里,国军则每日只行六十至七十里耳,倘有骑兵,则可以致胜匪军之行军速度也。

(五),尊重各级指挥系统只权限,上级不应越级指挥,下级不应越级报告与请示。

(六),官兵及战马生活应予维持其最低限量,使士饱马腾充实战力。

以上不过略举大端······弟白崇禧敬启。八月三日】

如第一条得以执行,则中共断不敢越过长江,南方无论如何得以确保;

如第二条得以执行,小的诸多战役就不会被共军常常以集中优势兵力围城阻援,以面打点;

如第三条得以执行,国共决战之辽沈会战及徐蚌会战等,断不会败北,甚至不能发生;

如第四条得以执行,以国军的骑兵优势,毛泽东等中共首脑机关在西北势必难以为继,甚至会有被俘虏之可能。然白崇禧的战略,行并不多,越级指挥如故,无补危局。

三,国共内战后期,白崇禧的战略:

1,政治主和,请蒋氏引退。时美援绝望,金融混乱,生活困苦,民心离散,军队饥寒,士无斗志,白氏鉴于此危机存亡关头,于民卅七年十二月廿四日发亥敬电及卅日发亥全电,敦促蒋总统引退,迅速开启国共和谈,争取时间部署,强调整个团结,万不可被敌分化,以蹈各个击破之惨境。

但蒋氏误认为白氏逼宫,因此决裂,丝毫不顾国家安危。

2,辅佐李宗仁上位主政,改革弊病,政治上谋和,军事上备战,实行总体战。在国共和谈上实行九条腹案以针对中共之八项主张,以期谈判实现政治民主化,军事国家化,经济社会化,最低要求中共军队不过江。在军事上,部署西路,中路和东路大军,配合海空步炮兵种,防守长江天堑,在共军渡江抢滩后,火力不足之际,给予立体的火力覆盖致命打击。以争取时间,完成空间的总体战部署,从而实现以总体战打总体战,以组织打组织。

然蒋氏不甘让出权力,实行幕后控制,公开违反宪法,对李白何执政下的中华民国政府,作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破坏,毛氏有见于此,国军三军不能统帅,便不顾一切的阻止,挥军南下。

3,调理蒋李矛盾,孤军奋战尽忠。事已至此,蒋中正下而不野,李宗仁上而无权,白崇禧顾全大局,一面节节抵抗共军的军事攻势与政治和平攻势;一面调和蒋李矛盾,挽救政权军权财权统一御敌。最终在毛氏之攻击下及蒋氏的破坏下,白氏之时间与空间战略无法施展,历经8月有余,20余万大军,近乎全军覆灭。白氏仅能在广西发动总体战,游击战,战至1952年,与共军打了另外一场三年战争,为中华民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作了最后的尽忠。





常山赵子龙IlI


白健生的悲剧,源于他军事上的自负和政治上的短视,金一南将军在访谈中提到,当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里的白,就有指白崇禧的意思,我深以为然,因为彼时上海地区的北伐军归白崇禧统一指挥,事变爆发时蒋介石在南京。



既然欠下共产党如此的血债,不到半年的1927年底,当白崇禧率军北伐取得重大胜利时,又感觉自己和桂系已经天下无敌,联手李宗仁何应钦逼蒋下野。八个月时间里,接连反对两个曾经的合作方,这是政治上的极不成熟,谓之反复无常,无人敢信。

近年来白先勇先生不断为父洗白,不敢苟同。



以桂系的10几万兵和旧中国广西的贫瘠,在国家急需统一共同抗日的大时代下,白崇禧分别在1929、1930和1936年三次起兵反蒋,均告失败,却严重破坏了国内日渐趋于联合抗日的政治生态。尤以1936年的“两广事变”最为搞笑,白崇禧、李宗仁和陈济棠以“北上抗日”的旗号准备武力推翻蒋介石,却在背地里接受日本人的资助与军援,东北沦陷,华北危急,白崇禧还在同室操戈。

最后连粤军中余汉谋等一批将领都看不下去了,通电支持国府中央,陈济棠下野,白崇禧又缩回广西。



年内西安事变爆发,桂系第一个通电支持张杨,白崇禧甚至提出杀掉蒋介石以谢国人,在日寇虎视眈眈的局势下,杀蒋极有可能使国家陷入更大的内乱,这种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的提案,与我党能暂时放下前怨和平解决的态度,高下立判。

终白崇禧在大陆掌桂系兵权的22年,还曾经三次逼蒋下野,一次是1927年;一次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张学良放弃锦州也与此有莫大关系,因蒋下野,东北军得不到国府任何实质上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担心东北军单独牺牲而放弃抵抗;一次是三大战役后蒋军精锐尽失,1949年初白崇禧终于扶植李宗仁当上了中华民国“代总统”。



当人民解放军进抵长江北岸时,国共北平和谈方案达成,又是白崇禧怂恿和逼迫李宗仁拒绝签字。历史曾经给白崇禧的政治生命最后一个机会,四十万的带兵权,熟悉民国史的答友尽知,不懂大势的白崇禧再次错过。

当桂系军队的老本被林彪的四野消灭殆尽时,白崇禧已经一无所有了,惟有亡命。

比他政治清醒些的李宗仁警告白崇禧别去台湾,他还是去了,自作孽,不可活也。


度度狼gg


白崇禧的人生并不可悲,纵观白崇禧的一生,他有得有失、有成有败,虽然他最后丢掉了自己手中所指挥的桂系军队,和蒋介石一同败退前往了台湾,但是那都是正常意义中的失败,因为白崇禧晚年的生活过的还算不错的原因,所以他的人生是谈不上悲剧一词的。



白崇禧的身份我们都很熟悉,他是李宗仁的军师、智囊,也是李宗仁的合作者。

在新桂系军阀势力还没有统治广西前,就是在他和黄绍竑的帮助下,李宗仁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从广西旧军阀陆荣廷手中夺取了广西大权的。


抗战中改变作战态度的白崇禧

在抗战爆发后,李宗仁因为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职位的原因,把桂系军队的主导大权交给了白崇禧掌管。

当时的白崇禧既在国民政府中担任了参谋高官的职位,也全权掌握起了广西军队的指挥权,这个时候的他是最意气风发的。

不过在抗战早期的时候,因为广西军队在淞沪会战的血肉磨盘中损失过大的原因,所以原本对抗战有着雄勃之心的白崇禧开始改变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淞沪会战既是我国和日本爆发的第一场大会战,也是改变了蒋介石、白崇禧等人物对日本人看法的观念之战。

在这一场战争中,日本武器、训练精良带来的强大战斗力让他们对日本军队有了直观的感受,于是在自己的军队遭受巨大的损失后,他们在接下来的抗战中都纷纷选择了对日本人能避就避。

白崇禧在得知桂系军队伤亡损失的时候,他很是悲伤地为死去的桂系军人大哭了一场,从这件事情之后,他就将这些桂系军队调到了后方的游击场中,与日本人打起了游击战。

关于白崇禧传闻的大部分虚假

白崇禧接下来的种种人生,我们就不一一详细去说明了,我们就说一下白崇禧在去了台湾后的遭遇吧。

我觉得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认为白崇禧的人生是悲剧的,很有可能就是错误地认知到了白崇禧在台湾的遭遇,然后才产生出的感觉。

在我们现在流行的很多传言中,关于白崇禧晚年结局最有市场的说法是白崇禧在台湾遭受到了蒋介石的针对、排斥、暗杀,在台湾生活得非常痛苦、饱受了许多的无妄之灾。

但是当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传言有99%是假的。

而之所以说是99%,那是因为还有1%的不确定性,因为关于白崇禧的死因到至今都还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完全能说服所有人的答案出来,所以才会说这些传闻中有99%是假的。

白崇禧的晚年生活

那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到底究竟是如何的呢?

首先白崇禧在台湾并没有受到蒋介石刻意的刁难,其实白崇禧在对待很多从内地前往台湾的将领时都采用了一种比较温和的冷待。



除了少部分实在气不过就枪毙的将领以及被软禁的将领之外,大多数人和白崇禧的晚年生活是差不多的。

那就是在派士兵对他们进行监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在不给他们权力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名声上的虚衔。

白崇禧晚年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而其他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军阀的去台高官也同样是如此。


蒋介石在台湾对很多人的权利剥夺

在台湾时期的蒋介石虽然失去了他那根本就没有一统过的江山,但是他的权力却巩固了很多。

在内地的时候,蒋介石的统治范围固然是要比台湾广泛,但是在他的统治过程中却是受到各种各样制衡的。

首先在他自己的国民政府阵营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太听他的号令,与他离心离德、随时有背叛他的可能。

而在其他省份中,则有着其他军阀各自掌控着自己的地盘,蒋介石很难将自己的势力触及到这些地方去。

正是在那种情况下,蒋介石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是要跨越很多障碍的,因此即便面对很多他所讨厌的人,他也不得不委以他们相应的权力、压抑住自己的怒火对他们笑言相向。

这就是内地时期的蒋介石,而在去了台湾之后,在被他的嫡系力量完全控制住的台湾他就不需要顾虑那么多问题了。

所以他就撤走了很多人的权力,让他们开始坐起了冷板凳,这样的人在当时台湾有着非常庞大的数量,白崇禧只是其中一员。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白崇禧在台湾的遭遇就说不上是多么悲催了,因为他的遭遇并不是偶然,而是很多人都经历到的必然。

关于监视问题以及白崇禧的死因

还有关于蒋介石专门派人监视白崇禧的问题,这也并不能说明白崇禧的晚年有多么不好。

如同上面所说到的问题一样,其实不仅只有白崇禧,其他很多曾经被蒋介石忌惮过并被蒋介石认为如果他们背叛自己会在名声上对自己造成一定影响的人,都享受到了这个被蒋介石监视的待遇。


而当时白崇禧等人虽然受到蒋介石的监视,但是从他们仍然可以在台湾各地晃悠的事情来看,他们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算不上是悲剧。

至于白崇禧最后的死因则有很大的争议,在很多说法中,他是被蒋介石派一名护士用特殊手段暗害在医院中的。

不过据白崇禧儿子后来的回忆以及声明,他却认为白崇禧是因为心脏病发作正常去世的,从当时蒋氏家族的势力已经在台湾荡然无存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有人会对他的言语造成干扰的,因此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也比较高。

所以从白崇禧晚年的种种经历来看,他应该是不能称之为悲剧人物的,因为他去世的时候已经有70多岁的年龄,已经符合了正常老死的年龄范围,以他早年跟蒋介石之间不可调节的仇怨与晚年的结局来看,这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孤客生


白崇禧有才华,是个军事家。但是他不是蒋中正的嫡系,而是李宗仁的亲信。蒋介石对他是重视而不能重用,尤其是李宗仁回归大陆以后,蒋介石对他更是放心不下。白崇禧为了脱洗干净,也就大骂李宗仁。即便如此,蒋介石对他还是心存芥蒂。



那么白崇禧为何不投奔大陆?而且大陆也做了工作做,但是白崇禧就是不来。因为他内心里有很大的顾虑,为什么呢?因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进行大屠杀的执行者就是他。


雪中风车


白崇禧和李宗仁是广西老乡,两个人家离的很近,一起出道打天下,但是在1949年1月李宗仁接替蒋介石的时候。白崇禧在蒋介石的引诱下,竟然背叛了李宗仁,导致李宗仁有职无权。所以不团结,自私,导致他也是个人生悲剧。蒋介石利用他挑拨离间,他都上当受骗,这智商我也算是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