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中国最后的豪门 毛主席口中的唯一个称得上财团的家族

说起家族传承与财富管理,我国的荣氏家族曾被誉为中国最后的豪门,也曾被誉为“中国的洛克菲勒”,毛泽东曾评价其家族为“中国唯一一个称得上财团的家族”。如今,荣氏家族的后代遍布世界各地上流社会。

荣氏家族是一个显赫且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它以百年不败的富贵高高屹立在中国商界,在最辉煌的时候占据了当时中国“吃”“穿”两大市场的半壁江山。

白手起家史

1902年3月,荣宗敬29岁,荣德生27岁。兄弟二人投资的保兴面粉厂在无锡西门外梁溪河畔开业,17亩地,30个工人,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他们磨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每日夜可出面300包。年轻的兄弟俩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拉开了荣家百年沉浮的大幕。

保兴面粉厂的进展并不顺利。当地乡绅告荣家兄弟私圈农田,还投诉他们工厂的大烟囱正对着学宫,有碍风水。开明的无锡知县孙襄臣驳斥了地方绅士的无理要求,使面粉厂顺利奠基。但保兴的面粉生产出来以后,销路不如预期的好,第一个月就积压了上千包。开厂一年多,其他股东就要求撤资,荣家兄弟只好把名字改成茂新,重新办了注册。

荣家兄弟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们物色营销能人,以打开北方市场。在销售上也很花心思,比如在面粉包里随机放进一块铜元,作为“彩头”,给消费者带来意外之喜,这种促销花样今天已是商业常见的手段了。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境内爆发,面粉需求陡然增加,荣家兄弟的生意好了起来。1905年,荣家兄弟得知英国的制面设备比法国的要好,购进了六部英制钢磨机器,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当美国研制出了新的面粉机,荣家兄弟又举债采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外国资本的产能萎缩,荣家兄弟等民族资本产业趁势发展。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占全国面粉市场的1/3。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占棉纱市场的2/5。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百年传承

荣氏是个大家族,长房荣宗敬有三子四女,二房荣德生有七子九女,所有荣家二代男丁以“仁”排序。在荣家跌宕命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既包括长房的荣溥仁、荣辅仁与荣纲仁,也有二房的长子荣伟仁、次子荣尔仁,还有荣德生那位身兼商界巨子和政府高官于一身的四子荣毅仁。很多的家族能够富一代,二代,但很难富三代!荣氏家族后代却能人辈出!如今,荣氏家族的后代却遍布世界各地上流社会。

这个家族背后的秘密是什么?从荣家家训不难看出其原因!

荣氏家族的祖先曾留下两条家训,其中一条是两人的父亲荣熙泰临终遗训: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

第二条家训,是荣德生写在无锡梅园的一副楹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也就是说,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荣氏家族能繁荣百年除了家训之外,荣家二代们最终成立了类似荣氏家族资金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后独立出来成为荣家的家族办公室,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族办公室一方面掌管家族资金的出入和分配,另一方面对荣氏家族企业担负起控制和监管的职能,并最终对由荣氏家族成员组成的董事会负责。

家族基金保证了荣氏家族的平稳过渡和此后的数代传承。长房荣宗敬三子、24岁的荣纲仁(即荣鸿庆)最后扛起了家族企业的大梁。很多年后,二房三代的荣智健只身来到香港时,正是靠这位“小叔叔”多年经营分红作为本钱,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荣家后代年满十八岁之后就会成为家族基金董事会的一员,他们可以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荣氏家族成员名下都有自己的基金,他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这笔财富。“更幸运的是,长辈们没有设立太多的限制。荣家的底线非常简单明确。“如果要是吸毒,就会被赶出家门。”荣家三代荣海兰说,“还有不能欺骗和赌博。

荣氏家族第三代的荣海兰,目前是美国龙族集团董事长

荣氏家族一代、二代跌宕而传奇的故事已经随风而逝,如今的荣家后代秉持的不是荣宗敬当年作为创业者激进而创新的作风,而是恪守‘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敬业、节俭,灵活’的祖训。

荣氏繁华真正的秘诀在于他们的一生总是比同时代的人站得高并富有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