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汽车行业如何适应未来出行趋势?宝马:以竞合策略应对行业变革

未来移动出行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宝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两年移动出行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车企在谈,数据公司在谈,高科技公司也在谈,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块大蛋糕,但问题是怎么吃?

这其中汽车产业与未来出行密切相关,是承载未来出行变革的关键,但未来出行变革又对汽车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与挑战。面对挑战,汽车产业又如何适应,这既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未来汽车企业的发展命脉。

竞争与合作是面对变革的最好选择

在5月19日上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举办的全球首届“世界创新创业博览会” (World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XPO,以下简称“创博会”)上,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发表了以探讨在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下,汽车行业如何创新和变革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同时发表演讲的还包括《长尾》作者Chris Anderson,芬兰埃斯普市副市长Tuula Antola女士,苹果公司前副总裁、设计思想家Don Norman,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等。

面对出行变革的挑战和竞争,高乐先生指出:“众多参与者正推动着出行方式的变革,竞争与合作是所有参与者面对行业变革的最好选择。对于宝马而言,四化(A自动化、C互联化、E电动化、S服务化)是成就未来出行业态和格局的四个决定性因素。

2021年实现满足L3~L5级的自动驾驶

宝马和英特尔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将使旅行变得更安全和简单。2017年,宝马集团与英特尔、Mobileye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CA)建立起行业第一个开放式的自动驾驶研发平台,目前已正式启用。

2018年5月14日,宝马成为首家在中国获得自动驾驶路试牌照的国际整车制造商,测试车辆达到L4级自动驾驶。

今年下半年,宝马还将推出满足第3级到第5级自动驾驶的安全技术要求的BMW iNEXT,并于2021年上市。

iNEXT旨在实现汽车的L4~L5级自动驾驶能力,这将使驾驶员不仅可以将手从方向盘上完全解脱,达到所谓的“eyes off”(3级);将驾驶员的车内驾驶时间转变为休闲或工作时间,即“mind off”(4级);最终,达到所谓的“driver off”(5级),汽车内部甚至不需要人的参与。

与天猫精灵合作拓展BMW云端互联实用场景

在智能互联领域,宝马集团已在数字化信息网络、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应用在量产车型中。

位于上海的宝马互联驾驶中国研究院是宝马继德国、美国之后在全球建立的第三家互联驾驶研究中心,将于6月份正式运营,侧重于未来出行趋势研究、创意设计及数字化应用。

在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宝马宣布与天猫精灵合作,将BMW云端互联的使用场景从智能手机端拓展至数字家庭端,客户在家中,通过自然语音,就可以轻松远程获取车辆信息,甚至实现对相关功能的操控,该服务将于7月底上线。

宝马与戴姆勒集团各出资50%成立出行服务公司

此前我参加过几个汽车品牌的行业会议,大家共同的口号就是,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靠硬件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抢夺在价值链上的主导地位服务是关键。

面对共享经济的全球浪潮,高乐认为,未来,个人出行与共享出行将并存。与这一洞察相契合的是,宝马正积极地从豪华汽车制造商向提供高端出行服务的高科技公司转型,为客户提供丰富而便利的出行体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目前,宝马集团在充电服务、汽车共享服务和泊车服务方面,分别设立了“ChargeNow(即时充电)”、“DriveNow”和“ReachNow”、“ParkNow”的Now系列服务,并已在全球开展相关业务。

宝马集团还与戴姆勒集团宣布成立出行服务合资公司,在出行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在中国,ReachNow即时出行共享汽车服务于2017年12月在成都落地,投入100辆BMW i3,旨在为客户提供高端电动共享出行服务。

坚持电动化路线

在中国市场,宝马已经构建完整的新能源生态体系,包含研发、电池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品牌与产品、充电与基础设施以及电动出行服务六大方面。

早在2017年底,宝马集团中国技术中心与同济大学以上海这一超大城市为研究范本,提出了“BMW Vison E3 Way”两轮电动车高架道路系统概念,探讨缓解超大城市环境压力和交通拥堵的创新出行解决方案。

目前,宝马集团已在国内建成最大的公共充电网络,至2018年底将扩展至8万个,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到2019年底,宝马预计在全球交付超过50万辆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