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决定明朝生死的萨尔浒之战中,若他不喝醉酒,大明未必会亡国!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三点,明朝可以说一点也不挨边。

先说天时:

明朝进兵时间是公元前1619年二月中旬,此时白山黑水的东北天气是十分寒冷的。例如努尔哈赤首先消灭的杜松一路,在二月二十九日大雪纷飞之际就领军开拔。因为严寒难当,杜松在途中还下令军中饮酒御寒,导致了后来的杜松大醉上阵,埋下指挥失误的伏笔。

一直到杜松军与后金开打,大雪造成的严寒已经导致明军士卒严寒难耐,人皆战栗。待到两军交战,大雪虽然停止,可是大雾竟然生起,咫尺之内不辨敌我。此时杜松已经率军中一部脱离大部队前进杀敌,余部就地于萨尔浒山设置大营等待,后金军遂趁机袭击杜松军留守在萨尔浒山的大营。大雾弥漫,萨尔浒山明军想要用枪炮击杀后金突击部队就要点火,同时明军营中黑火药惧怕潮湿导致雪中使用不利,明军即使点火成功,在晦暗不清的大雾之中也难以看清后金军身影,而火光正好给了后金军瞄准的靶子,后金军遂趁机杀入萨尔浒明军大营。

虽然杜松进攻的地点距离萨尔浒山不远,而且杜松也通过喊杀声知道后金军在攻打萨尔浒山,但是杜松自信后金无法短时间攻克萨尔浒山,也因为大雾不清让杜松无法及时做出回援判断。后来,后金军攻灭萨尔浒山明军后,配合界凡山的八旗军前后夹击全歼了杜松率领的突击队。

再说地利:

世代生活在长白山的女真一族属于主场作战,而且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更是从二十五岁起兵到萨尔浒之战的三十多年间里常常转战长白山,对于战场上的地形地势以及各处远近、宽阔狭窄之地的明处暗处都了然于胸。所以能在五天之内,转战腾挪的连续与杜松军、马林军、刘挺军作战,且击败之!

再说明军部队辎重部队携带重炮等沉重武器,此等利器只能依赖车载才能行进,而且交战之时还需要从车上卸下。通观全盘,无论是杜松行进的苏子河谷还是刘挺前行的浑河河道都是山谷崎岖,不利于携带重武器的明军大部队行进。却适合轻便无后勤压力的后金军骑兵纵横袭击。而且明军四路大军进兵路线都需要通过多隘口的山岭,这些都为后金军设伏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同时,后金的首都赫图阿拉对于明朝四路大军的出发地点沈阳、辽阳、宽甸以及开原、铁岭之地地势相对较高,实际上明军是处于仰攻行军的态势。

最后是人和:

明朝大军虽然号称47万,实际上从全国各地征发而来的全部加起来就有二十余万兵马,用于辽东战场的仅有十余万。最后杨镐将其分兵四路后,最多的一路只是杜松率领的大约四万人,最少一路只有15000人。尤其是百战勇将刘挺一路,除了自带的家兵以及临时配备的老弱士卒1万余人外,还有战力低下的1万朝鲜军。再看后金军,六万骑兵攥成了一个拳头用,是绝对的优势兵力。

再说士气,努尔哈赤战前用七大恨洗脑了后金人,给予了后金军极大的动力。而且后金军向来以掠夺为生,每攻下一城,就将全城血洗以储存一年半载的生活用品。而且后金兵每杀一人,不但可以搜刮战死者的财物,而且还可以从后金官府领取赏赐。且后金军全国兵力仅有六万余人,其中兵士不是父子即为兄弟,作战互相配合。对比征发自各省份的明军,其兵员素质极不协调,且待遇极坏,再加长途奔走导致的饥饿交加,未遇敌而斗志已衰。他们或来自远方,或滥竽充数,既缺少精诚团结,又没有受命赴死的精神,毫无士气可言!同时统军大将之间,统军大将与上级杨镐之间多有不和。如刘挺对于杨镐兵力部署抱有极大疑问,认为杨镐给予如此之少的兵马是要将自己置之死地。再如杜松奋战萨尔浒之时,马林畏缩不前,不敢救援只是消极防守,坐待杜松灭亡。杜松和马林败亡后,仅剩两路之一的李如柏一军也是停滞不前,即使知道刘挺被围亦不施加援手,明哲保身以偷生苟活!

再说敌情把握,努尔哈赤每次发兵作战必先召集众将集思广益,谋定而后行。而且努尔哈赤对于明军各路指挥官以及个性全部了如指掌,反观明军则对后金军行动一无所知!此战后,明军胆气尽丧,从此失去当面对战八旗军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