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石嘴山“五七干校”,父母的“熔炉”

每个时代都打下了自己的烙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更是如此,宁夏石嘴山市“五七干校”就是其中的一个值得记录的历史符号。

石嘴山“五七干校”只是个口头称呼,全称是“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其规模仅次于我家乡的江西共青城的中央直属口五七干校。

这可不是一般的学校,来这里的不是娃子,全是高高大大的成年人,也不是当地人,都是来自千里之遥的京城人。

五七干校,对于时下的90后、00后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但对于从上个世纪“文化大革命”走过来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当时非常火热的概念。在此,富龙我有必要给你们扫盲一下,话说1966年5月7日党和国家主席毛泽东一声令下: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干一番大作为。于是,中央机关、国家机关的十万大军奔赴全国各地,开辟新的战场。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浪潮中,一千多名国务院各部委的干职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盐碱地的宁夏大武口开荒造地,开始了自给自足的新生活。

五七干校的管理实行军代表管理制,干校的运作基本上是半军事化状态,干校的基本任务是劳动锻炼,其次是开展政治运动,主要是清查“五一六”份子。

对于坐惯了办公室的人,来这里吃尽了苦头,他们挥锄头种地,担农粪浇田,推石磨碾口粮,啥脏活累活都要干,手上起了厚茧,冒出了水泡,肩上担担子的地方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

说起来全是泪啊,可当年的他们不准流泪,更不能诉说。

他们顶烈日,斗严寒,种植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水果、蔬菜,之后又饲养牛、马、猪、羊、鸡,再后来革命热情高涨,产业越搞越大,办起了醋酱加工厂、造纸厂,厉害了,我的父母们。

这是跳忠字舞的舞台,也是开大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地。

​来大武口的既有大干部,也有文化名人,他们在革命的熔炉里得到成长,形成了一种精神。正是这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产。新时代需要这种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林彪事件之后,这场闹剧才终止了,于是这些人大部分回京城去了,门路不宽的则转移到河北石家庄某飞机制造厂继续劳动锻炼。往日热热闹闹的“五七干校”,成了一座空城。

前些年,有关部门投资规整废弃多年的干校,修缮了倒塌的房屋,清理出了当年的劳动工具,把它建成了“五七干校博物馆”,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播基地。

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那里包含着一言难尽的劳动的快乐和艰苦。

历史已经翻过了时代的一页,五七干校也成了并不遥远的记忆与时代符号,面对历史,有回忆,有思索,回望历史,有审视,有展望,但不管如何,历史永远都客观存在。

如今,免费开放的“五七干校”每天都有游客带着好奇前来参观,也有父母带着孩子来了解那个远去的历史,更多的是从中汲取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追忆60年前的历史,珍惜当下的生活,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