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黄袍加身——赵匡胤登基之时的荣耀,登基之后的心病,他怎么办?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北汉和契丹南下,后周朝廷仓促召集人马应对敌人来犯,赵匡胤挂帅出征。当赵匡胤的军队来到陈桥驿(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时候,士兵哗变。哗变的理由很勉强,士兵有厌战情绪,且被谣言鼓动了——谁都知道远征契丹是九死一生的苦差事,士兵们心里都在打鼓。而这个时候,有人在一旁扇风点火,说当朝皇帝年龄太小,不懂军队,国家需要赵匡胤这样成熟有担当的军人做皇帝。(“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宋史.卷一》)。之后,赵光义为假装睡觉的赵匡胤黄袍加身。按照事先策划的剧情,赵匡胤不无尴尬地,用极其业余的表演,表达了自己的推辞、谦让与无奈。虽然演技非常不堪,但这场作秀却非常成功,大部分士兵们无论从权威到人品,都对赵匡胤的起兵肃然起敬。当士兵哗变,从道义上由一场叛乱升华为一场为国为民的伟大救赎,那么这场哗变的胜利,也就是水到渠成。赵匡胤回到汴梁之后,逼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后周,起于郭威澶州黄袍加身,终于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完成了一个王朝的宿命轮回。


完成夺取政权任务的宋太祖赵匡胤,却没有丝毫感到压力的减轻,他内心的那种无时不刻的压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柴荣生前对自己有恩,自己却夺取了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的天下。如果说郭威的黄袍加身,是因为后汉隐帝苦苦相逼,那么自己的黄袍加身,则总是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正义感;第二个,自己称帝显得来的太过突然,太过容易,柴荣死后自己才开始动手谋划大事,到现在也不过一年而已。而称帝前后,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除了李重进兵败自杀之外,即便皇亲国戚如张永德,都望风投降,更何况其他人。在从军十几年的赵匡胤看来,得来太容易的胜利,总让人感觉不那么真实;最后一点,综上所述,如此没有正义感,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政变,居然能够获得成功。那么,若干年后,是不是别人也会如法炮制,推翻自己呢?

赵匡胤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五代这个黑暗时期,虽然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多,但至少赵匡胤的老上司柴荣就算一个,但即便伟大如柴荣,只是因为英年早逝,结果不仅无法再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甚至江山都变成了姓赵。这究竟是“多么痛的领悟”啊。换句话讲,从现在开始,赵匡胤不仅要保证自己身体健康这个本钱之外,还要保证自己的江山永固,保证自己的执政理想能够代代相传。


自唐末以来一百多年的军阀混战,让赵匡胤心有余悸,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

公元961年,赵匡胤称帝后的第二年。一场宫廷酒宴之中,宋太祖赵匡胤,同自己几个统兵的亲信,石守信,高怀德等人一起把酒言欢。人在喝酒之前和之后,说话分成两种状态。喝酒之前,是基于事实;喝酒之后,则是基于事实地胡说八道。酒过三巡,借着酒劲,赵匡胤谈到了自己的苦衷,自己的压力,尤其是,赵匡胤谈到,只要老哥几个交出兵权,依然可以退休后享受大宋正部级待遇,保证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而且大家都是出生入死一起走过来的老兄弟,赵匡胤我说到做到,谁也不能懵谁。一个皇帝,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没有治罪,没有枭首,没有捏造罪名杀你全家,也没有煽动群众斗群众,让京城的无知愤青将老将军们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这几个老军头们,也就只剩下感恩戴德,开开心心地写辞职报告了。


然而,赵匡胤棋高一着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从人的角度下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还从制度入手,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比如那个给柴荣皇帝惹事的“点检事件”,赵匡胤索性撤销了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防止再有人照方抓药;又比如,全国的军队精锐,重新整编为禁军,禁军的一半放在边疆,另一半掌控在东京汴梁,以防不测。同时,大宋的禁军,从中央到地方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一种常态。

这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赵匡胤对中央军事的改革。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